红色资源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和路径选择
2024-10-14韩敏
[摘 要]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红色文化传承紧密结合,可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升育人成效。针对当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诸多现实问题,依托搭建网络资源数据库,衔接线上与线下;创新课程思政的融入形式,注重“讲”与“读”的结合;强化专业课教师红色文化熏陶和感化,激发自觉勇担社会责任等路径,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落地,更好地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 键 词] 红色文化;大学生;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6-0017-04
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历史记忆,是重温党的辉煌历程、传承红色精神、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红色文化高度重视,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并提出“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红色基因是红色文化不同具体样态和话语表达的呈现,其内涵丰富,形态多样,是红色文化的核心要素,具备红色文化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1],对当代大学生有着超越时间、空间的吸引力。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在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
高校想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文化,需要对红色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和利用,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红色文化传承紧密结合,将红色资源课程化。课程文化论指出,课程文化是课程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集合,既包含文化内容,也包含文化精神和价值观,高校课程思政的开展和落地,是对思政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是让显性的思政课程内容在其他课程中得到隐性的贯彻,深入的感知。
一、红色资源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
红色资源课程化非常契合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要求。有效教学论指出,提升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需要重视资源共享,充分尊重教学规律,激发学生热情。高校在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要以生为本,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的柔性特点,在教学资源选择上需契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落实好课程思政育人工作。
红色资源随着时代发展动态变化,不断更新、不断丰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所创造出来的革命文化、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红色资源课程化是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有鲜明的素材和载体作为保障,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对红色资源进行课程化整合后,可以为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载体[2],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升高校育人成效,更好地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红色资源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融合发展的基本特征
红色资源属于思想层面和文化层面的资源,通过对红色资源课程化整合,更加契合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开展,形成旗帜鲜明的政治导向,进一步丰富高校课程思政内容,成为虚实共融的课程载体。
(一)政治任务旗帜鲜明
红色资源课程化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建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需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起为国育人的政b27c177439152f40813d9b232ee96fab治任务。政治任务不同于责任和使命,是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强制要求,政治任务的确定需要根据每一个历史阶段的中心工作确定,红色资源课程化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建设所需要承担的政治任务必然需要发挥政策宣传、凝聚人心、文化育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3]。红色基因所承载的红色精神和以红色精神为核心的价值理念、精神品质、政治立场能够真正在思政教育中发挥实效。此外,在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过程中,红色基因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华儿女的血液和骨髓之中,成为大学生用之而不觉的必需品。
(二)课程内容鲜活优质
红色文化孕育着红色基因,而红色文化又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为红色文化的发展提供养分和生命力,其蕴含的精神内涵、价值追求、思想观念对红色文化产生深刻影响。而红色文化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红色基因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因此,红色基因、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完全可以成为新时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资源。从表现形式看,红色资源类型丰富,而“人”“事”“物”等都是红色资源的重要承载主体,这些丰富鲜活的资源可以成为高校课程思政重要素材。在高校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应将红色资源作为重要的源头和活水,在红色资源中寻找与高校学生相契合的价值理念,强调对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的继承和弘扬,了解蕴含在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品质,自觉将这些精神品质在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
(三)课程载体虚实共融
红色资源往往具有历史属性、社会属性和教育属性,无论是物质载体资源、精神资源,还是制度机制资源,所蕴含的育人价值都值得研究和开发。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以及教育媒介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为红色资源课程化以及开发利用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技术手段。红色资源课程化也表现出虚拟与现实共融的发展趋向。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能够实现红色资源虚拟化,以图像、声音和视频的形式展现红色基因,一是实现红色资源数字化[4],二是创新虚拟学习环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在和专业课程内容相结合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知和红色文化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与时俱进,主动吸收红色文化,实现对红色资源的有效整合,积极推进红色资源课程化建设。红色资源课程数字化建设与高校课程思政目标建设本质一致,都是要发挥各自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将高校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红色资源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
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应与时俱进,主动吸收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实现对红色资源的有效整合,积极推进红色资源课程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融合:红色文化资源和专业课中的思政知识点未实现整合
资源整合应用是提升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各地红色资源虽然丰富,但很多地区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还未能系统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红色文化教育脉络。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很好地利用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并且和多家红色教育基地合作,紧跟时代紧锣密鼓地进行了各类宣讲、剧情类短视频演绎、公众号连载英雄人物故事等红色实践工作,还邀请经验丰富的思政一线教师挂职学院副院长等工作,但在该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各院系专业课教师尽管对这些红色资源有所关注,但缺乏对各类红色资源的调动能力,红色文化资源和专业课中的思政知识点尚未实现整合。
(二)学生学情:红色文化价值认知模糊,缺乏实践教育,课余时间娱乐化
在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调研过程中,笔者以当地部分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从整体分析来看,高校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低,但是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并不高,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分层,教育转化并不理想。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价值认知仍然比较模糊,缺乏实践教育,课余时间大多被当下如抖音、快手、B站中的娱乐内容占据。因此,红色资源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融合发展仅靠院校重视是不够的,需要从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方面进行拓展。
(三)教师教情: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意识和能力偏弱,教育方法灵活度不足
调研发现,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所具备的知识积累和素质素养参差不齐。一方面,随着高校规模建设,很多专业课新教师来自各类专业,对红色文化资源缺乏知识积累;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思想上有所忽视,觉得和自己教授的专业知识联系不大,因此对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缺乏有意识的学习积累,在教学中更是缺乏对红色文化资源和专业知识的贯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方式灵活度不够,有生搬硬套现象。以上情况都反映出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与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教学目标存在不匹配的现象,亟待完善。
(四)平台建设:线上课程建设中红色文化元素力度融入有待提高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教育数字化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要的体现方式,因此,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构建以红色文化为内核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可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在线上课程实际建设中,因为教师大部分精力用于平时教学和日常事务工作,叠加本身课程思政建设底蕴不足,参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导致教师参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思政的赋能建设积极性不高,需要不断完善,持续融入红色文化元素。
(五)机制完善:课程思政增值评估体系与保障机制建设滞后
专业课课程思政以道德教育为目标,以专业课的教学为载体,将隐性教育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实现道德教育由隐而显、由虚而实的过程。目前各类高校对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探索,主要集中于教学内容的重构与教学方法的改进,对教学质量评价方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尚未深入,教学评价更多沿用传统体系和方式,缺乏对思政元素教育成效和实现过程的全方位衡量,导致课程思政的成效没有准确呈现,制约着课程思政改革的不断深入。
四、红色资源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赋予广大高职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是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勤劳勇敢、艰苦朴素、善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价值追求。红色资源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融合发展,可以从专业课程建设、教学平台建设、考评机制完善、教师素养提升、学生思政引领等方面入手,打造线上与线下衔接的育人模式,注重“讲”与“读”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创新课程思政形式,引导高校学生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一)搭建网络资源数据库,衔接线上与线下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与网络密切相关,特别是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加强与高校学生在意识形态层面的沟通和互动,为学生成长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积极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阵地,紧跟时代发展脉络[5]。搭建红色基因网络育人平台,对红色资源进行系统开发,并借助网络平台和载体对其进行广泛宣传,提升红色资源的宣传力、引导力和传播力,增强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影响力、号召力、信服力。
一是搭建红色网络资源数据库。高校在红色资源课程化与高校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要与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和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广泛合作,对“主题数据库”和“类型数据库”资源进行共享,形成具有高校育人特色的红色资源数据库,依托红色资源数据库,引导高校学生系统深入学习红色文化,并将其作为高校课程思政的必修内容,要求学生围绕思政学习主题,利用红色网络资源数据库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红色网络资源数据库的了解,让学生从红色资源感人事迹和感人故事中汲取养分,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文化自信[6]。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深入博物馆、纪念馆围绕研究课题对珍贵文物、文献、影视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形成学习成果,以竞赛形式进行评比,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构建线上线下联动育人模式。高校要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充分借助网络平台技术优势,围绕红色资源开展线上教学活动。首先要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邀请红色文化研究专家和红色基因研究学者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对高校学生进行授课,开展与大学生相关的红色文化交流讲座,对学生红色文化研究进行科研指导,为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创造有利条件;通过专题教育连线形式,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为生动形象的红色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突破时间与空间束缚,让红色文化课程资源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教学;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对红色文化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宣传,为学生提供生动丰富的课程资源,进一步丰富高校课程思政内容。
(二)创新课程思政的融入形式,注重“讲”与“读”的结合
高校课程思政的开展,首先需要巩固红色文化教育在传统专业课程教学优势,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育心作用,让课程思政在专业课教学中成为浸润学生心灵,启迪学生心智的关键。
一是讲好信仰故事。借助线上融媒体、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结合课程内容讲述革命故事、英雄故事、功勋故事。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要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学习特点。为大学生搭建各种形式的红色舞台,例如组织开展电影周、故事会、文化节等活动,通过激昂嘹亮的红歌会、身临其境的舞台剧、热血沸腾的革命电影等艺术展演,重温革命时代场景,让大学生沉浸其中,产生共情,也使其对标优秀的革命前辈,让这些有着卓越品质的革命前辈成为他们的成长标杆。
二是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通过让学生阅读经典、讨论经典、学习经典,正确掌握认识论方法,从而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碎片化问题。红色资源课程化包含对红色经典的整合,结合当前学生课程思政的实际需要,为学生推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红色经典书籍。
三是讲读融合注重实效。通过大学生导读、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学生精读红色书籍,体会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和红色基因,在讲读融合中启迪心智。红色基因与红色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完全可以成为新时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资源。例如,高校课程思政在解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时,可以结合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行阐述;在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多为社会奉献时,借鉴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事业中公而忘私的感人事迹,加深学生对奉献精神的理解。因此,高校课程思政应将红色资源作为重要的源头和活水,在红色资源中寻找与高校学生相契合的价值理念,强调对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的继承和弘扬,了解蕴含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品质,自觉将这些精神品质在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
(三)强化专业课教师红色文化熏陶和感化,激发自觉勇担社会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与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专业课教师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离不开多方入手的熏陶和感化。
一是强化专业课教师理论武装。围绕深入学习红色文化知识,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从历史维度展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蓝图,从理论维度阐释中国精神的价值底蕴,从实践维度昭示大学生未来的时代担当,激发专业课教师将小我融入大我,将成长成才融入民族复兴大业的信心和为国家培养建设者的责任感。
二是通过校方的政策激励,托举专业课教师助推大学生成长矩阵。通过校方搭建教师成长通道,指导专业课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提fqWADQ5jGTSdEquXrBmktw==高学识水平,让专业课教师通过善学善用、真学真用的自我成长,身体力行地激发大学生知行合一、内外兼修的品德塑造。
三是引导专业课教师自我教育、自我革新、自我赋能。涵养健康向上的校园教学氛围,积极运用网络媒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培树优秀青年典型,推动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牢牢把握培养新时代青年社会责任感的正确舆论导向。
五、结束语
综上,在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坚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重要指示和部署,高度重视在高校教育工作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从教育内容、教师队伍、文化氛围等方面入手。依托课程思政建设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使青年一代牢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奋斗历史,弘扬民族精神、传承革命传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葛婧茹,李运仓,陈宏.高校传承地方红色文化的路径分析:以石家庄红色文化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30):36-39.
[2] 王志玲,李又云.红色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路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9):43-45.
[3] 张亮,周静.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全国71所高校的实证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63-169.
[4] 张有武.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实现维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6):32-35.
[5] 刘经纬,高博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红色资源利用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5):103-105.
[6] 刘建平,周蓓,莫丹华.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 打造高校思政课“金课”[J].中国高等教育,2021(12):25-27.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