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2024-10-14王明总吴炳科赵骏新
[摘 要] 针对新建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以广西制造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比标杆院校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学习+模仿+创新”,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从目标定位、治理结构、教师发展、内涵建设、产教融合等方面论述新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战略。
[关 键 词] 新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6-0001-04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拥有强大的高端人才来驱动和支撑。然而,目前我国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比较匮乏,难以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为此,各级政府为了助力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新设、更名、合并调整高职院校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十九大以来,国家同意新建高职院校已超过100所,如此庞大规模的新建高职院校如何在高标准、高规格、高水平、高起点、高质量上赶超式发展,成为对接区域产业、新兴产业需求,培养国家、社会以及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高端人才成为不可回避的时代命题,急需我们职教人深入探究。
一、新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
新建高职院校是指自有3届毕业生(即建校5年以内)的高职院校,此类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不全、管理经验不足、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导致办学理念不清晰,办学特色不鲜明,办学竞争力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不同程度阻碍新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要改变上述局面,学校要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坚持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敢于打破常规,勇于以全新的发展理念为统领,以“双高建设”为引擎,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专业内涵建设和发展;以“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立足长远规划布局,明确目标任务,打造特色优势,使学校快速、健康、特色、创新、可持续发展。
二、新建高职院校现状分析
(一)资金筹措困难,办学基础薄弱
新建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基础设施、教学资源等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经费,然而新建院校对社会资金吸纳能力有限,资金筹措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生存和发展,新建院校往往优先把有限的资金大量投入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毕竟没有充足校舍办学规模上不去,办学经费就会更加紧张,因此,权衡利弊之下只能减少教学设备、专业建设、内涵发展方面的投入,致使教学设备、师资培养、专业发展、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跟不上招生规模扩张速度,导致学校无法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待遇,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二)办学理念不清晰,目标定位摇摆不定
新建高职院校办学经验不足,面对各种挑战多,特别在招生、就业方面压力大,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探究高职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没有深入思考和总结凝练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忽略学校办学初心是“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盲目照搬老牌院校办学经验,今天觉得这个院校好,明天发现那个院校也不错,办学思想混乱、目标定位摇摆不定。比如有的新建高职院校为了获取短期利益,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和体量发展,造成校舍不够、师资不足等问题。有的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没有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哪个专业“热门”开设哪个专业,专业设置与老牌院校雷同,自然竞争力不足。笔者从广西招生考试院官网中查询到,2017年以来广西新建的8所高职院校中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有7所,开设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也有7所,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有5所,开设软件技术专业的有4所。专业雷同如此严重,不利于学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三)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大量扩招,教师数量的增长与院校规模的扩大不相匹配,许多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匮乏,据《广西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3)》统计数据,全区有近1/4的高职院校生师比超过30 ∶ 1,有的新建高职院校甚至达到40 ∶ 1,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而且在现有的教师中,年轻教师占比高,高学历、高职称、双师型教师人数更少,没有校企共建的教学团队、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教学团队。整体师资专业化水平低,教学科研能力比较薄弱,课堂驾驭能力还需要加强等等,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四)制度建设滞后,管理不顺畅
由于学校尚处在办学初期,机构设置不科学,人员配备不足,加上学校高层没有充分认识到制度建设对优化学校治理结构,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作用,内控制度建设滞后,部门之间权责模糊不清,工作布置谁能干让谁干,遇到问题不敢担当,人浮于事,缺乏有效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协作方法。在部门内部,缺乏有效的工作计划安排,随机随意性安排工作,导致工作拖沓、敷衍了事,治理效能效率低下,影响了学校的长远发展。
(五)校企合作不够紧密,合作模式单一
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新建高职院校存在许多不足,例如缺乏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缺乏与企业合作的资源和条件、缺乏与企业沟通的渠道和措施等等,导致新建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困难,合作不够紧密,合作模式单一,缺乏深度的产教融合,致使学生在校期间缺乏真实的实践机会,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环境。
三、新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一)选准标杆院校,敢于创新发展
新建高职院校要弯道超车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以“相近、最优、能赶、可超、多维度”为原则选择省内外、国内外一流高职院校作为标杆院校,对其办学条件、办学特色、体制机制、专业结构、队伍建设、科研发展、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学习、比较、分析和研究,做到充分了解、全盘掌握,取其精华,为建立特色发展的创新思路打下基石。我校自2020年建校以来,一直高举创新发展的旗帜,选择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等区内外知名院校作为学习标杆,借势发力。在建设过程中,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充分挖掘学校的特色优势,本着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以农业行业为依托,立足广西,面向东盟发展。通过复制模仿加创新,找准学校高质量发展突破口,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利用错位竞争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建校3年多来,学校各项办学事业取得蓬勃发展,在校生人数突破12000人,学生参加全区、全国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成绩优异,其中获得职业院校技能竞赛60多个奖项,行业赛120多个奖项,在金砖国家职业技能竞赛未来技能挑战赛《无人机操作》赛项南非国际总决赛获得银奖,获得国家级一等奖8项。充分彰显了学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二)明确战略目标定位,强化顶层设计
没有目标定位,就没有发展方向。新建高职院校要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吸收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的最新政策精神,才能凸显办学的方向性、先进性、前瞻性、时代性;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才能选好自己的赛道。在进行顶层设计时,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原则,适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让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建校3年多来,学校主动适应“中国制造2025”“广西14+10”“打造广西九张创新名片”等国家、自治区重大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本着“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稳步推进”的原则,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变化和生产技术迭代要求,不断修正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专业结构,打通制约瓶颈,科学编制学校办学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和凝练学校的办学思想、发展目标、战略决策等方向性、原则性的重大问题,用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营造“质量为本”的质量文化。确保起步就要提速、开局就要争先。
(三)优化治理结构,提升治理效能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新建高职院校虽然通过借鉴和模仿标杆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但由于校情不同,底蕴不同,依样画葫芦可能会在短期内取得较快发展,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没有创新驱动就没有活力,没有活力就无法形成自身特色,没有自身特色就没有优势,就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甚至直接败给同行同类竞争者。因此,新建高职院校必须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理念,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学习和借鉴标杆院校的办学经验,挖掘自身潜能,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途径,对自身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策略和办学举措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探索以“强化治理意识,抓好制度建设,理顺治理体制,提升治理能力,推进治理实施,彰显治理效能”为主要任务,以规范内部运行管理为主线的“权责明确、规范高效”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善于放权、敢于放权,把管理重心下移到二级学院,二级学院在学校的统筹和指导下,因地制宜,有的放矢,进一步精细化治理环节,高标准优化职能配置,明确考评标准,激励担当作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手段,建立和完善“五纵五横一平台”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升治理效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四)创新教师发展之路,打造“双师型”队伍
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内驱力,新建高职院校要把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务,加强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研究,拓宽教师专业化成长道路,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我校自建校之日起,就一直将“人才优先发展”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战略,积极构建“三多四引五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图1),一是通过“多渠道引进”策略保证教师数量,优化师资结构。制定有高层次人才、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能工巧匠的引进策略,推动“头雁领航”和“制造工匠”计划。3年多来,学校先后引进教师350多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86人,高级职称52人,“双师型”教师63人。另外,还聘请28名在区内外制造类行业企业领域享有较高声望的专家、教授担任客座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师资质量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二是建立“多形式培养”机制,提出“四引”即名师引领、团队引领、竞技引领和自我引领(数智化赋能)的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利用“制造大讲堂”,定期、不定期地聘请校外著名专家、学者、技术工匠到学校讲学;建立教研创新团队,充分发挥“头雁领航效应”;鼓励教师参加或指导学生技能竞赛,寻找差距,发现不足,从而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的目的;要求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数智赋能,自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等。三是推行“多方面使用”战略,促进教师综合实战能力提升,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科学研究、企业实战等,不断提升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教研开发能力、德育管理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建校3年多来,学校获得市厅级以上课题立项12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近20项,大大增强了教师的职业自信,自觉为学校高质量教育教学贡献力量。
(五)强化内涵建设,打造高质量专业集群发展
专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是事关学校发展全局性、关键性和长远性的问题。当前,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背景下,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速。劳动力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类型及素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新建高职院校要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确立专业集群战略思维,自觉立足自身办学优势和行业背景,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集群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政教融合,坚持“对接产业、优化结构、协调发展、强化特色”的建设理念,主动与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对接,常态化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打造特色明显的1个优势专业(群)为“同心圆”,把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的专业整合起来,形成教学资源共享,专业建设协调发展的“1+N”个专业集群融合发展架构,推动学科专业之间优势互补、协同作用,促进专业集群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我校一直以来坚持以“智能制造专业群(智能制造学院)”为同心圆,构建起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农业机械设备、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财经商务等5个专业集群(二级学院)发展架构,打通专业、产业、人才之间的壁垒,有效提升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六)整合课程建设,彰显育人特色
专业集群的课程建设要坚持对接产业链和职业能力,要进行跨学科、跨专业重构才能彰显育人特色。基于未来数智技术发展态势,我们必须打破学科壁垒,组建跨专业、跨学院、跨领域的课程开发团队,借助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把企业典型案例、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整合到课程体系中;把课程思政、职业技能证书要求融入教学内容。形成“集群共享、多岗适应、专岗精通”的“数智化”课程体系。我校在办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主动引进行业专家、技术工匠、大赛评委、考证机构人员参与课程体系建设中。把国家职业教育标准、行业企业准入标准、社会生产岗位标准、职业技能大赛标准、某一产业链条中的具体工作任务规程、学习者职业发展的自我标准等融入新的课程标准中,从工作体系构建出发,按照企业岗位技能需求整合专业课程,将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内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内容融入课程内容,将职业评价、大赛评价融入课程评价,形成“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模式(图2)。
(七)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协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把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引入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精准度,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式方法很多,主要有校企双方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需求相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校企双方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通过资源互补,实现教学与生产项目相融合,确保实习教学过程紧密贴合实际生产场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校企互聘师资共同承担课程教学,使教师理论讲授与企业工匠实践经验相融合,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和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共编教材,使行业先进的技术理论与教学经验有机融合,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我校一直以“联盟共建、文化共融、资源共享、业务共进、发展共赢”为合作办学新理念,牵头成立“现代农业装备职教集团”;主动把企业引进学校,设立“校中厂”让学生零距离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实践中;学校教师主动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围绕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探讨制定企业岗位标准、专业建设标准,共同制定“多岗适应、专岗精通”的专业课程体系,共同研发教学项目,共同编写特色教材,共同解决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把人才培养嵌入产业链、创新链中,形成“产中有教、教中有产”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格局。通过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可以真正实现“校企协同发展”人才培养机制的转化与升级,从而促进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2] 刘颖,张建.新建高职院校发展策略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3] 袁乐.基于SWOT分析的新建高职院校发展策略思考: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16(12):112-114.
[4] 张挺,阙明坤.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和诊改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35):57-61.
[5] 杜祥培.一流高职院校发展的策略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37):13-15.
[6] 何莉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5):39-44.
[7] 马君,门燕丽.高职院校发展战略规划问题探讨[J]. 职业技术教育,2009,30(25):30-33.
[8] 张林国,胡永强.“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J].鄂州大学学报,2020,27(6):15-18.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