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析

2024-10-14李寒李顺春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6期

[摘 要]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是我国教育领域中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教学模式。在大思政背景下,这种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它以教为主,注重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教学模式由复习旧课、研习新课、巩固练习和拓展延伸四部分组成。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将“立德树人”等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塑造其价值观,“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关 键 词] 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6-0113-04

高职语文是我国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一门人文通识课程。除人文性外,它还具有工具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故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人格素质等方面极具引导作用。[1]自2014年上海率先践行课程思政理念以来,高职语文一直发挥课程思政教育功能的独特价值。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指将思政元素融入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它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实施课程思政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既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质与综合素养,又可形塑和完善其人格,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然而,由于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存在语文知识欠缺、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大思政的背景下,采用较为传统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更有利于进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塑造其价值观,“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2]。

一、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源于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美国教育家布鲁斯·乔伊斯、玛莎·韦尔等最先将模式引入教学,并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与课业、选择教材、指导具体教学活动之范型。美国学者施瓦布的实践模式和英国学者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奠定了课程教学模式的基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教育界开始重视教学模式的研究,并认为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中一种设计与组织教学的理论、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甚至将其视为一种大方法。[3]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界主要有结构模式、过程模式和方法模式三种观点。

在众多教学模式中,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甚是传统,然而它在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中却能起到旧瓶装新酒的作用,并焕发出新的时代气息。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历史悠久,或许从人类之初,它就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以教为主,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目前,我国学校教育大多以此为主要教学模式。在人类教育史上,夸美纽斯、卢梭、约翰·洛克和赫尔巴特等的教育理论为这种模式提供了思想与理论基础。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但教师必须通过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阶段,方能传授系统的知识。后来,其四段论逐渐发展成一种极具普适性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20世纪70年代,赫尔巴特模式经苏联教育家伊凡·凯洛夫等改造并传入我国。凯洛夫确立了教学五段论: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和布置作业。[4]这与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其相似。这种教学模式还将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等作为其理论基础。由于有这些理论的指导,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中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模式。这是“学生通过教师以现成的、定论的形式呈现材料掌握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5]。这种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权威性,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它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活动,教师系统地分析和讲授语文内容及其蕴含的思政元素,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技巧,发展认识能力和认知结构。同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

二、高职语文课程思政中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高职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在传授语文知识、进行语文听说读写训练以及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等的同时,融入思政元素并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情感与意志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等。教师提炼和整理思政元素,并融入课程教学,进而传授给学生。因此,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成为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可分复习旧课、研习新课、巩固练习和拓展延伸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知

在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中,复习导入是最常见的方法。复习旧知识,包括语文知识与融入其中的思政元素。复习之时,教师应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经过引申、联想、提问或讨论等,自然导入新课。高职语文是以学生中学所学的语文知识为基础,因此,教师不仅要对新旧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还要在教学实践中将二者衔接起来。这既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方法甚多。第一,总结以导入新课。教师总结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旧知识,再提出与之相关的新知识,从而将新旧知识连贯起来,有巩固旧知识之用又有承上启下而学习新知之功。例如,上课时先根据上一篇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总结回顾小说三要素,再引导学生分析《最后一片叶子》中的三要素,进而让学生品味中国古代小说与欧美短篇小说在情节设置、写作方法等方面的异同,在总结中导入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和理解。第二,检查提问而导入新课。教师检查学生所做的作业,或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复习旧课,也为导入新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举例言之,在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前,教师发布预习作业,让学生在超星平台完成预习自测题;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自测题的具体情况或提出的相关问题,将知识点融入新课。第三,开展活动,导入新课。教师采用不同的学习活动,如听写、板书、朗读、练习,或主题演讲或分组讨论等不同活动形式,复习和再现旧知识,再引入新课,使学生构建一个连贯的认知结构。例如,教师以一作品引出类似主题,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及其思政元素的理解。《国殇》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可与第一单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长征胜利万岁》等课文相呼应。另外,复习与导入之间更应注重知识的联系与贯通。例如,在人生主题方面,陶渊明的《饮酒》一诗可引出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定风波》、岳飞的《满江红》等众多作品。这些有关人生主题的诗歌,如陶诗的超凡脱俗、李诗的人生尽欢、苏诗的笑对人生以及岳诗的爱国抱负等,皆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坚定理想抱负的人生态度。教师在复习旧课中纵向贯通人生主题,既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又突显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功能。

(二)研习新课,传递新知

学习新知前,教师应据新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指向学习目标的内部启动机制。[6]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内在的动力或潜能而自愿学习。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足现象,具体表现为学习目标涣散、学习动机功利性强、学习信心匮乏、学习自主性弱等方面。[7]甚至有研究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已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8]在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应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呢?第一,在情感上,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第二,在行动上,教师有意识地关爱学生,鼓励并信任他们。第三,在教学中,教师应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第四,在认知上,教师应循循善诱,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第五,在学法上,教师多指导学生,授之以渔。第六,在教法上,教师应进行教法创新,如采用提问式、启发式、互动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中,讲授新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之时,应对知识内容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并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讲授内容,再结合学生已有经验或知识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在此过程中,教师以讲授和指导为主,而学生则完成所布置的任务。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其中,最终达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目的。具体而言,讲授新课之时,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将语文知识与思政元素结合起来。

第一,语文与爱国主义精神结合,以知识育人。比如,在分析品鉴《诗经·采薇》《离骚》《过零丁洋》《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乡愁四韵》等作品时,教师将这些作品与爱国主义结合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熏染。第二,语言与民族精神结合,形塑民族品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传达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西伯、仲尼、屈原、左丘、孙子、韩非等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文学与人生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李将军列传》中,李广虽屡遭不公待遇,却见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分析此文时,教师从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引导学生,达到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因此,语文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合的动态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巩固练习,迁移知识

巩固练习是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环节。其形式和方式应多样化,如教师采用讲解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方式,使学生皆有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以便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文言知识巩固练习时,教师可采用分层教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对文言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应对巩固练习进行评价和反思。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条件与途径。

迁移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方法。知识、技能学习抑或行为规范学习等,皆离不开知识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帮助学生不断巩固旧知识,并使其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学习新知,习得系统化的经验与知识,进而形成稳定的知识体系。高职语文包括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古代诗文阅读欣赏、现代文阅读、应用文知识和作文等主要内容。教师要将这些语文知识及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传授给学生,并运用知识迁移理论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给学生布置思考题、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及其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练习和运用中强化知识,内化为能力,从而形成知识结构或体系,以便为知识迁移做好充分的准备。除对重点内容进行巩固练习外,教师要有一种整体建构的眼光,即帮助学生将语文知识与思政元素进行有机的整合,以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下面仅以阅读教学说明如何实现知识迁移:第一,明确知识迁移的目标。第二,加强阅读理解,为知识迁移奠定基础。第三,多层次、多角度构建知识结构,确保知识的正迁移。第四,凝练阅读内容,加强阅读文本或语篇之间的相互联系,并重视阅读的拓展延伸。因此,在迁移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按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原则安排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四)拓展延伸,整合知识

拓展延伸是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可对教学起到补充、深化和提升的作用,也可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因此,拓展延伸对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传授要与实践、探究和发现等拓展活动结合起来。[9]拓展延伸是一种具有开放意味的教学活动,既向课内拓展又向课外延伸,给学生一个灵动而多元的课堂。就课内拓展延伸而言,教师应从语文课程思政的工具性展开,将语文知识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融会贯通,并进行补充、解释和发展,使学生在知识框架中能做到一隅三反。例如,学习杜甫诗歌后,进行拓展延伸既有助于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又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春望》《登高》《登岳阳楼》等表现杜甫心系家国的忧思,而《望岳》《月夜忆舍弟》等则是其豪迈壮阔、亲情流露之作。杜甫在人生追求、理想信念、诗歌创作上皆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用自己的生命书写波澜壮阔的人生,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国做出其努力与贡献。再如,学生初中时学习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故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将两篇作品进行对照,同时串讲毛泽东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的词作,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深对革命精神的体悟。因此,拓展延伸不仅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还可激发其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及其爱国情怀;就课外拓展延伸观之,教师将学生所学的知识拓展延伸到课外实践,加固其知识,并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比如,开办国学讲堂,举办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的文学作品朗诵会,举办校园诗词大赛、演讲比赛,或创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实践基地等实践活动。这些将语文知识与思政元素融为一体的实践活动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以及道德和思政水平。

三、高职语文课程思政中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优劣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从古沿用至今,其顽强的生命力就已说明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它能促进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使学生短时间内有效地学习语文知识、提升其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有意义的,且在我国高职教育体系中极具优势和特色:第一,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可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学和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这种教学模式是高效的,它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并掌握大量系统的知识与文化。它对我国传统的文学和文化的传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第二,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可促进学生基础能力提升。能力提升皆以学习为先决条件,而学生的能力则得益于其所接受的知识或训练,如学习新知或语言等皆如此。在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并培养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同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蕴含其中的道德思想、家国情怀、人生态度等思政元素,从而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实用型人才。第三,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可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人文、思政等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教师将语文教材的知识系统化,基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进行讲授,指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整合与内化,因此,这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与系统化。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发展是以知识为载体的,因此,学生习得知识方能实现其真正的发展。知识可分两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10]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就是将显性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再将潜藏其中的思政元素一并传授给学生。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效果是非常显著的。第四,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只有学习,方能提高和壮大自我。在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不间断的接受学习中,获取语文知识及其思政元素并进行整合,逐渐内化为学习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然而,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如缺少师生之间有效的交流与沟通,缺少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及其个性的关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等。高职语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中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同时,教师应借鉴或融入其他教学模式,既减少或消除其固有弊端,又丰富和发展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理论内涵和方法。

四、结束语

传递—接受模式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它引入我国是由于其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论述教育问题,揭示出教育的真正本质。就此而言,这足见其对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显著作用了。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效路径,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因此,教师应从高职语文课程的内容、技术、理念和方法等多角度全方位地融入思政元素,再结合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对象与环境等)确定融合的方法(如案例分析、情境创设及视频讲解等),使高职语文课程与思政完全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知识、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能力。传递—接受教学模式虽有诸多优点,如它突破时空和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认知范围,提高认知速度等。然而,教学应做到教无定法。因此,在高职语文思政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如与范例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等相结合,既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又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培养出有知识和文化、有理想与道德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寒.高职语文课程思政的创新教学探析[J].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20-23.

[2]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

[3] 丁证霖,赵中建.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6.

[4] 李冲锋.语文教学范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17-18.

[5] 孟庆男.对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的比较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3(2):30-32.

[6] 刘冬梅,高全胜.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05-106.

[7] 朱苏,赵蒙成,顾羊林.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特征与激发培养策略探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9(10):37-42.

[8] 黄培凤.学习动机理论对教师教学的启示[J].文学教育,2020(1):104-105.

[9] 王策三.教学认识论·序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10] 郭道胜.让学生进入思考的世界[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09.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