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探究
2024-10-14左燕
[摘 要] 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育人工作,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提高学生的求职创业竞争力,推动高职院校教育获得进一步发展。分析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相关理论依据,对当前江西省民办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存在的重劳动轻教育、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从加强相关课程设置、优化完善教育教学、深化校企之间合作等方面入手,提出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6-0077-04
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新时代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存在过于形式化、实践虚化等问题,无法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技能、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分析,将二者有效融合起来,实现对学生劳动价值观、专业实践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的协同培养,引领高职院校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推动高职院校获得可持续、高质量发展。[1]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理论依据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为推动二者有机结合,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指导文件。这些文件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2012年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高等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过程等意见;2015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包括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等内容,使学生获得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协同培养;2017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2019年颁布的《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推进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有效培养;2020年出台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大中小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提供了可操作性指导,除了细化劳动教育课程安排,还明确了课外校外劳动时间和活动开展方式。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学校教学全过程,能够推进学生获得全方位培养,为学生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2]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现状
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两个重要内容,将二者结合协同育人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现状,是二者融合的前提、基础。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开展现状
1.过于形式化
虽然通过前期调查发现江西省民办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工作十分关注,但因课程认知片面化、课程内容较为刻板,导致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过于形式化。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部分领导和教师对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认知不清,使劳动教育沦为没有劳动的教育和没有教育的劳动;部分教师将高职院校开展的专业实习、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等同于劳动教育课程,又或者是以象征性的体力劳动代替系统性的劳动教育;有的教师片面认为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专业技术技能,因此,在劳动课程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技术技能教学与培养等。这些情况综合起来形成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开展过于形式化的局面。[3]
2.重“劳动”、轻“教育”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除了要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外,还要引导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中深刻理解为什么要劳动,然后不断提升自身的劳动技能,促进个人理想价值得以实现。但从实际来看,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还存在重劳动、轻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认为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参加体力劳动,没有跳出对传统劳动的认识,将新时期劳动教育理论内容融入其中;一些高职院校仅将劳动教育当成任务完成,只是给学生安排劳动任务,没有和学生解释为什么要劳动,学生劳动后教师也未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导致学生对劳动持应付的态度,不利于学生获得全面综合发展;少数高职院校假借劳动教育之名,让学生参加一些不合适的劳动,没有从理论、精神等层面加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最终开展劳动教育实效也无法得到保障。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现状
1.学生创业意识不够强烈
只有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才能促进学生付诸实际行动。当前学生创业意识不够强烈,主要表现为一些学生对创业的概念和意义缺乏认识,没有意识到创业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实际学习和工作更为追求稳定的职业发展和高薪水职位,整体来看对创业缺乏热情与追求;部分学生尽管有创业想法,但是受制于创业能力缺乏,如市场分析能力、商业模式设计能力不足等,使这部分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容易遭受诸多困难,自身应对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十分有限。[4]
2.高质量实践机会较少
要培养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要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不断总结经验,将提出的创意性想法变为现实。但是结合实际,高职院校学生获得高质量实践的机会还比较少,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没有将创新创业与专业学习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可以参与到校企政协同开展的文化创意、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中,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专业技能的有效培养;一些高职院校没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无法打造众创空间和创业指导服务平台,不能为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相关信息资料和专业指导,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基于国家、社会对高校人才全方位素质提升的需求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主要有以德为先、全面发展、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等。高职院校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对自身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培养与发展。同时,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社会各领域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工作能力外,还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创新思维能力。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时,要将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紧密联系起来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均能得到培养。[5]
(二)促进大学生良好就业的必然导向
面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高职院校要将促进学生更好就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深入推进。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其中,积极推进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实际开展专业学习也能围绕制定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加以执行。同时,学生要积极主动参与到高职院校组织安排的生活劳动、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创新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顺利实现高职院校促进学生更好就业的目标。
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路径
在高职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要求,更是全面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增加课程设置、提高教师水平、完善实践创新平台、加强校企合作,为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支持。
(一)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完善
引导江西省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起来,实现对学生全方位培养,围绕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优化设置相关课程,结合实际对相关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完善,使人才培养变得更有针对性、有效性。相关内容包括:(1)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可从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本质入手,设置一些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相关的通识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教育系列课、创新创业通识选修课等。学生在接受系列通识课程教育熏陶后,会对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正确认知,并在平时学习和实践中密切关注和积极参与。(2)专业课程体系。高职院校从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角度入手,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可以体现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内容,如专业课程实训环节、专业对应领域出现的最新技术等,将这些内容引入专业课程体系中,与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创新本质,在大力发展自身专业技能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3)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围绕劳动价值观形成、实践能力提升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打造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具体包括校内劳动教育课程、专业岗位实习课程、校外基地实践课程等。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程,结合自身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劳动,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培育。[6]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提出的要求有很大不同,比如,创新创业教师应具备较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较广泛的社会文化阅历,劳动教师应具备较好的劳动素养和劳动精神。因此,在推进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后,高职院校要注意采取多样化措施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相关措施包括:(1)“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引进来”方面,高职院校可根据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实际要求,吸引一批专家、优秀企业家、技能大师等参与到现行教师工作队伍中,使高职院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紧贴岗位一线,助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开展面临的过于形式化、高质量实践机会较少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走出去”方面,高职院校要为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设置专门的培养通道,让这些教师参与到生产、管理等实践中,能够全面掌握相关行业出现的新技术、实际岗位工作综合素质要求,最终在实现教学实践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行业发展前沿等无缝衔接中,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素养培育。(2)组织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在促进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过程中,要实现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让教师在参与过程中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掌握有效教学方法等,后续开展教育工作会变得更游刃有余。高职院校可围绕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设置相应教育培训课程,支持教师通过打造线上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和沟通讨论。确保高职院校教师在参加这些教育培训活动后,让自身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知识变得更加扎实,对学生开展二者融合教学引导工作时,能够运用多样化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现对学生相关能力、素质的有效培育。[7]
(三)提供完善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
实践是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劳动能力、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形成。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推进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过程中,加强学生劳动和创新创业理论教育的同时,打造多样化的实践创新平台,让学生在参与各种各样的实践创新活动中,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态度,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相关措施包括:(1)基于学校丰富的社团,打造课外拓展实践平台。高职院校可以鼓励在校不同专业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打造多样化的社团,并将之作为延伸拓展学生课外实践的一个重要平台,在科技文化节、技术技能培训讲坛、假期社会考察实践等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参加劳动的热情,在夯实学生劳动基础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2)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打造校内实践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要对自身开设专业和培养人才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然后加大校内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力度,通过配备齐全实践实训基础设施及相关设备,为不同专业学生接受校外实践教学和参加专业实训活动提供强有力支撑。通过参加这些校内实践实训活动,实现对学生劳动能力、专业技能等的有效培养,为学生创新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3)依托互联网,打造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借助信息网络技术,打造线上劳动和创新创业融合教育平台,围绕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制作一些网络学习课程,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深化思想认识,提升自身劳动能力。甚至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发布一些与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活动,如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活动等,吸引更多学生关注、讨论和参与。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众创空间,让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可以在这一空间中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吸引更多志趣相投的学生加入,一起克服创新创业过程中遭遇的困难与挫折。另外,高职院校可以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打造的众创空间与建立教学资源库、领域专家系统等结合,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更多支持。
(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企业在促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新时期,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展开紧密合作,将创新创业和劳动技能实践教学融入企业实践中,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在真实商业环境中学习和应用劳动技能进行创新创业的机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相关措施包括:(1)建立紧密校企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在与企业一起推进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可借助微信、QQ等社交媒体软件,与专业对应行业领域优秀企业取得良好的沟通联系,围绕共同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将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企业实践中的合作共识,实现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素质的有效培养。(2)协同开展育人工作。在校企达成一致人才培养目标后,高职院校可以引导相关企业参与到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工作中。高职院校要引导相关企业挖掘自身存在的优势教育资源,如为学生提供更多岗位职业技能需求信息、为学生提供相关岗位工作实践实习机会、为高职院校学生建立与实际工作环境相契合的校外实践实训基地等。然后将这些内容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围绕劳动教育与创tJQBFCvi2G87XmtPwdrNFA==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让相关企业技术型、管理型等人才加入其中,为学生开展劳动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针对性指导,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新时代社会企业用人实质要求。[8](3)强化学生实践实习。实践实习是校企共同推进学生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企业实践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技能、劳动素质、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展开合作,要将重点放在增强学生实践实习上,可借助现代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建立网络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在获取与企业生产实践相关的项目操作资源学习、模拟和实践中,实现对自身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有效培养;企业还可以对学生提出的有可执行性的创意性想法提供技术、场地、人才等支持,助力企业生产实践“瓶颈”问题得到创新性解决,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五、结束语
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促使人们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愈发关注,通过将二者有效融合起来,能实现对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协同培养,使高职院校学生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实践中要取得这一效果,需要准确把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构建融合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专业和综合实践三级课程体系。同时,基于学校丰富的社团,打造课外拓展实践平台,依托互联网,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参加学校开展劳动活动和大胆发表自己创意想法中,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态度和实现专业劳动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项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活动与劳动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才智,2021(34):151-153.
[2] 邵健,张凯蒙.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J].科教导刊,2021(22):1-3,7.
[3] 朱震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合就业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J].冶金管理,2021(23):169-170.
[4] 刘琰秋.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体系探索[J].科教文汇,2023(23):29-32.
[5] 王隼.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8):75-80.
[6] 缪三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探索[J].科技经济市场,2021(2):140-141.
[7] 吴云霞,秦亚杰.论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构共生[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1):14-16.
[8] 谭超,赵宇超,吕持斌.高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1):88-91.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