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2024-10-14尤伟静章海玲
[摘 要]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将中医药文化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与学生管理融合,以中医药文化中的整体观、治未病、三因制宜和配伍应用理论实践为立足点,系统阐述了如何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推动中医药哲学思想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创新和丰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关 键 词] 中医药文化;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6-0069-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他强调,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1,2]。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运用中医药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等理念和术语阐述治国理政方针,比如,“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猛药去疴、刮骨疗毒”“改革也要辨证诊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等[1],既充分体现了对中医药的哲学理念和文化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又充分说明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体系蕴含大量治国理政的智慧和方法[3]。中医药文化蕴含的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人文精神,也是学生教育管理的特色资源[4]。将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培育合格的坚守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意义[5-7]。
一、中医药整体观念理论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一)整体观念理论的内涵
中医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本体思想和方法论原则,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同时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强调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形态与精神的统一[8,9]。
(二)整体观念理论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按照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学校教育管理是一项整体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力量的配合与支持,需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素质、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适应性,锻造学生过硬的专业素质、强健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身体素质。学生管理工作应将全部人员调动起来,全方位、全程参与教育,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管理格局,把各方力量整合起来,相互协作,充分挖掘资源,形成一股强大的整体合力,以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树立整体观念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就显得十分重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注重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全员性、全程性、全面性,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整个教育、管理以及服务中,形成育人长效机制[10-12]。
(三)如何运用整体观念理论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第一,全员育人。全员育人是从育人主体要素出发,夯实育人责任,凝聚育人合力。它强调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整体人力资源效能,发挥全校教职员工的整体力量,树立育人意识,通过发动全校机制、鼓励课程创新、保障生活质量、强化家庭观念、创造实践机遇等,学校还要积极与学生家庭、用人企业、社会各界联动,形成学校领导干部、学生管理人员、教师、后勤辅助人员、学生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统筹协调的育人格局、育人氛围、育人环境,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第二,全过程育人。全过程育人是从育人要素出发,体现学校工作的整体性、一贯性、连续性,贯通育人链条。它要求学校要遵循学生从入学到就业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各阶段面临的现实问题,找准“育人”与“成才”的心理契合点、感情共鸣点、价值结合点,整体统筹生活学习各学段、各环节的特征,在日常学习与假期实践、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等诸多时间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依次递进与有机衔接,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把握时代大势,提高分析问题、明辨是非和价值判断能力,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品格、审美等全面成长成才[11]。第三,全方位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从育人空间要素出发,搭建校内外育人平台,推进协同育人。它强调育人要充分发挥各种育人载体的优势,体现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将立德树人贯穿融入其中,深入挖掘以课程、实践、管理、文化、心理、网络、科研、服务、资助、组织等为主要内容的“十大育人”要素,关注和促使学生发挥内在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内在积极性,满足学生求知、求新、求异的心理渴求,促使学生发挥潜力,主动发展,从而提高其自我成长的能力[13]。
二、中医药治未病理论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一)治未病理论的内涵
中医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主要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发生。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疾病发作。三是“已病防变”,预测原发病变的发展趋势,防止继发疾病的产生,杜绝疾病的发展和传变。
(二)治未病理论对学生管理的启示
《千金要方》阐发“上医医未病之病”,《医学源流论》所述“病之始生浅,则易治”,《黄帝内经》提出:“上工救其萌芽。”由此可见,在历代中医药治疗方法中到处渗透着避祸防患,预防为先的思想[14]。中医的“治未病”理论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关注的最终归宿是人的内外身心的全面“健康”。学生管理可以充分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加强学校安全隐患排查,及时部署及时整改,构建全面合理的日常教育、管理、服务的预警机制,尤其是特殊和危急事件的处理,有效防范学生安全事故发生,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创建良好的教育管理环境,让全体师生的身心发展得到良好的保障。另外,建立班级自我管理机制及危机处理流程,坚持把预防思想落到实际行动,以便及时、准确发现并解决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做到前置教育、实时教育、持续教育,形成全方位的安全教育格局。
(三)如何运用治未病理论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第一,预防为主,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生危机管理机制。未病先防,建立学生危机管理预防机制,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和学科专业特点及资源,在综合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等基础上,积极制定科学的危机预警制度和开展危机预防的教育工作;欲病施治,建立学生危机管理处理机制,当发现将要出现危机时,应借鉴临床医疗路径,完善危机事件的应对方案和推敲危机应对方案的内容安排,同时与外界保持准确的危机沟通。已病防变,建立学生危机管理善后机制,筑牢思想防线,避免次生危机,同时开展危机问责,避免重蹈覆辙,最后针对重点事项开展治理和演练。第二,和谐发展,建立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日常管理机制。学生管理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学校发展的规章制度,达到教育、管理、服务三方面与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互融合、相互契合,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不断加强学生成长规律的理论学习和研究,为实际工作提供实践基础和智力支持,同时建立符合学生需求的发展中心模式,最后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的学生管理服务队伍开展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在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中,融入更多的人文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在学生管理和服务中,要树立人文关怀的理念,要体现充分的人文关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加强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在具体的亲身感知和体验中学习人文精神。另外,可以通过加强人文关怀,将贫困资助、心理援助、学业帮助等融入学生管理、思政教育和素质提升等育人管理的全过程,最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中医药三因制宜治则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一)三因制宜理论的内涵
中医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起源于我国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其适宜的治法和方药,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实际应用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在此原则指导下通常表现为临床诊病时需“一人一方”的灵活化裁的个体化治疗方法,才能收到显著疗效[15]。
(二)三因制宜理论对学生管理的启示
中医三因制宜学术思想的科学性在历史实践中得到证明,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众多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努力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概括来讲,“因时制宜”是指教育是需要与时俱进的领域,在继承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对其进行教育引导,例如,纸媒时代和新媒体时代,不同国情和国际局势环境等不同时代特征出生的人,对教育环境和教学方法会提出新的考验和要求[15,16];在“因地制宜”方面,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和社会习性等不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在“因人制宜”方面,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情况,必须灵活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区别对待。
(三)如何运用三因制宜理论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第一,因时而生。与时俱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学校教工的道德修养、政治素养、文化修养等决定着教工的质量管理水平,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和作用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持续发展,因此,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势在必行;与事同步,做好敏感时期维稳工作,根据各种可能的情况,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一旦进入敏感时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分配工作,确定责任落实到人,准确分析事态发展,详细了解相应事情情况;与心同健,预防心理问题产生和恶化,重点关注心理问题产生高发期,如新生入学、考试复习、升学就业等,做好相应的防范工作。第二,因地制宜。地方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对青年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各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历史、地域、专业和其他情况,确定具有自己特点的办学和发展目标,方能取得实效。另外,学校应积极与所在地区的公安、城管、交通、消防、卫生等政府职能部门建立联系机制,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管,积极开展校园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消除安全隐患,突发事件等。第三,因材施教。从不同方面了解不同时期的学生特点,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也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活动和就业指导对于学生专业知识、自身能力和择业观就有很好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因此,在学生活动和就业指导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优势特长、知识能力等开展针对性、高质量的学生活动和就业指导[17]。
四、中医药配伍应用理论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一)配伍应用理论的内涵
中医药配伍是中药运用的主要形式,即按照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有目的地选择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应用,以达到增强药物的疗效,调节药物的偏性,减低毒性或者副作用,就是说配伍得当可增强疗效,降低毒性;配伍不当则疗效下降,甚至出现不良反应。因此,配伍的目的应该在于适应复杂的病情,使用药更安全、有效、合理。
(二)配伍应用理论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中药配伍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认识而形成的,其中组方配伍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论,也就是说一副治病的药方里讲究搭配干活团队合作,才能使药发挥最佳疗效。君药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臣药为辅助君药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佐药为治疗兼证或制约君药偏性的药物;使药为引经或起调和作用的药物。所以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特别是在专业和班级的学生管理中,应该有一个负责君药存在的统筹人物为主心骨,要有顶层管理设计和规划,比如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个班级的班规的制定等,同时,需要其他教师和教学办、学工办等部门的全力协助。另外,在班级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时刻提醒学生班集体是一个大团队,荣辱与共,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要经常鼓励学生干部在班级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注意班干部之间的团队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这样一个班级的班风、一个学校的校风才能不断凝聚力量,发挥学校和学生应该有的凝聚力和朝气。
(三)运用配伍应用理论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第一,发动全校机制,管理育人。校长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灵魂和指引者,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校长要以生为本,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与发展规划,引进卓越的师资力量,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创新、多实践,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成长成才指明方向。学校的学生管理和行政管理等部门教职工宏观把握总体教育环境,构建良好的硬件条件,为师生正常开展各项教学科研活动等做好各项管理准备,给学生自主成长的空间。第二,鼓励课程创新,教书育人。良师益友对于学生成长发展和成才就业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校教师在育人管理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学应做到理论与社会相结合,寓思想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教师要把育人管理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教师要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学生,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感染和鼓励学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启发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终身受益[17]。第三,保障生活质量,服务育人。学校的后勤管理部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强化后勤管理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暖心服务、真诚关爱、科学管理,使学生体会到家的感觉。教育工作后勤战线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和师生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承担着创造良好育人环境、培育学生的重要职责。后期服务人员要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同时要以满腔的热情和优质的服务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寓教育于服务之中,争取在学生后勤管理服务过程中发挥育人功能。第四,强化家庭观念,家庭育人。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截然不同,造就了不同性格特点的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惑与烦恼,此时家庭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家庭要加强与学生和学校的沟通,积极配合学校发挥好育人管理的功效和作用。第五,创造实践机会,社会育人。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复杂性和繁重性决定了学校育人管理是一个内涵丰富、教学与管理相互融合渗透的整体体系。要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互动平台,学校可以与社会单位联合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实践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学校要发挥社会成功企业和企业家的力量,日常教学管理中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等进校园教学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社会责任感[17]。
中医药文化作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植根于中华民族哲学智慧,汲取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丰富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不仅有益于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认同感与亲和力,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价值观塑造[6]。充分利用、挖掘中医药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厚的教育资源,将中医药理论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促进人们对两者的认识,促进中医药文化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不断向纵深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正是推进思想政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18]。
参考文献:
[1] 吴新菊.习近平关于中医药发展重要论述融入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教学探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4):270-275.
[2] 韩华中,闻玲,李海莉.深挖课程育人内涵,五育并举培养新人:谈中医文化传承课程育人探索[J].中国德育,2023(11):58-61.
[3] 郑南,王杰,李丹,等.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中医药传统文化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8,24(21):6-9.
[4] 刁丽霞.中医药文化融入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20.
[5] 唐禄俊.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20.
[6] 李隽,张雪玲,李亚军.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7):911-913.
[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印发《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EB/OL].(2021-06-29)[2024-03-2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7/07/content_5623103.htm.
[8] 王春香,吴雪兰,杨明明.中医整体观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2):254-256.
[9] 吉文辉.试论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界定[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133-136.
[10] 武贵龙.三全育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J].北京教育(高教),2018(12):10-12.
[11] 杨胜才.高等学校“三全育人”的实践要求[J].红旗文稿,2022(17):35-37.
[12] 杨耀文,杨芳.中医药文化育人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6):130-136.
[13] 徐颖洲.基于中药文化资源开展中小学中医药生命健康教育模式的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14] 王颖晓.“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2):427-428.
[15] 陈瑞芳.三因制宜在岭南膏方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4):149-150.
[16] 曾钦,孙晓生.基于“三因制宜”的中医文化进校园探索[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A0):19798-19799.
[17] 林彬,罗广波.中医药文化与学生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4-145.
[18] 国家中医药局 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商务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广电总局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2-11-09)[2024-03-2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4/19/content_5752214.htm.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