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劳动自觉的生成机制与培育路径研究

2024-10-14缪晶晶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7期

[摘 要] 新时代发展呼唤高素质、创新型的劳动人才,而真正激发劳动者的劳动认同感与幸福感成为当前的教育难题。劳动自觉是劳动者自觉理解、认可并践行劳动的心理过程,重塑大学生的劳动自觉大有可为,对提升劳动育人质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基于协同理论,在剖析大学生劳动自觉内涵的基础上,厘清大学生劳动自觉的价值原则和生成机制,并提出“立足素养的价值驱动、强调体验的活动设计、常态驱动的激励制度、协调统一的环境支持和逐阶深化的文化引领”五点培育建议。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协同理论;劳动自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7-0013-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表明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促进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和育人要求逐渐彰显。因此,如何激发大学生自发劳动、主动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提升创造性劳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仍需进一步探索与实现。

一、问题的提出

劳动教育兼具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实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三者有机统一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当前高校劳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大多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存在“重教学轻劳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1]。部分大学生出现劳动认识不足、价值认同薄弱、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现象,未能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仅仅将劳动视为谋生手段。面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要求,难在寻回劳动自觉和培育劳动精神。因此,塑造大学生劳动自觉至关重要。从我国劳动教育发展历程来看,劳动教育的研究特点体现在从外在性价值逐渐转向内在个体价值[2]。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为本,劳动教育要着眼于学生主体视角,引导学生在价值审视中回归主体实践,唤醒主体生命自觉[3],激发内在活力与动力,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认可度与投入度。

协同理论是系统科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思政教育等多个研究领域。它主张系统是开放的,并与外界物质与能量持续产生联结与交换。在内部通过多个子系统协同运行,自发地由非平衡态走向平衡态。高校劳动教育是由多类别主体、多层次目标、多元内容组合、多样方法举措、多项劳动资源所组成且面向社会开放的教育系统。只有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的各项要素、结构与功能,构建持续稳定运作的教育系统,才能促进大学生激活内在劳动动力,有效发挥劳动教育的思政育人功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本文基于协同理论整合劳动教育的主体、资源、环境、方法等要素建设劳动自觉培育路径,以提升大学生的劳动自主能动性与自我组织能力为核心,引导学生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形成高度的劳动自觉意识和能力。

二、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劳动自觉的基本内涵

劳动教育是一种“际遇性”的教育[4],是劳动者与自我、他人、社会的相遇过程[5],从而进入“人的自觉时代”。人自觉开展劳动教育是彰显生命意义的个体实现过程,是人的本质回归[6]。劳动自觉是劳动者自觉理解、认同并践行劳动的心理过程,是面对劳动实际的自我觉醒和自觉行动[7]。建立大学生劳动自觉有助于个体基于自身经验向外认识世界、认识社会,探索自我与劳动之间的关系,深化对劳动的感悟,明晰劳动的意义,促进劳动观念认同与劳动实践参与的知行合一,对生命的完整发展和自觉成长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一)劳动自觉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视角实现以劳育人的价值体现

人与动物本质区别的劳动应当是自由和自觉的。马克思对“仅仅把劳动看作是谋生的活动”进行批评与反对,认为此观点抹杀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劳动只有从物质需要与生存需要上升到精神层次的内在需要,成为自由、自在、自觉的自发性活动,人才成其为“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强调身心参与”“激发创新创造”,即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化劳动实践体验。塑造劳动自觉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其教育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在亲身接触劳动场所、体验劳动的过程中,将主观世界和客观场所联结起来,进一步认识和构建自我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强化劳动意识、建构劳动意义、感悟劳动魅力。

(二)劳动自觉是激发大学生劳动创造力和促进全面发展的内在驱动

劳动教育是“一种基于劳动,传承人的‘劳动基因’,通过劳动促进人的‘完成’”的过程。它能发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价值,促进五育融合,实现“完整的人”的教育目标。随着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劳动形态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大量的体力劳动者被技术所取代,数字劳动成为新兴劳动形态,大学生劳动也呈现出非物质性、协作性、创造性等特点[8]。劳动自觉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发挥人的主体特性,增强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社会思辨能力,摆脱技术控制与异化的“牢笼”,让人的创造性充分涌流,真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三)劳动自觉是塑造大学生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理性根基

劳动过程中存在各种复杂社会关系,这对大学生深度认知劳动世界产生了各种价值取向。随着时代发展,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逐渐从物质性、技术性等功利追求逐渐走向人的自由、尊严和美的精神追求。劳动者逐渐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更多关注劳动的行动方式和价值理念,形成积极主动、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建立劳动自觉能引导学生个体在互动交流、切身体验、社会交往中感受自我、确认自我与实现自我,积极了解劳动精神与劳动文化,唤醒对劳动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信仰。用劳动精神涵养大学生精神品格,从而进一步用“劳动梦托举起中国梦”。

(四)劳动自觉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随着劳动教育不断被重视、体系逐渐完善,劳动教育建设对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专业学习和价值观建设有着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作用。激活劳动自觉有助于使学生持续投入劳动教育过程中[9],包括激发身体的生命活力,调动身体的灵活协调性,塑造全面健康身体。在改善身体状况的同时,锻炼心智,保持心理健康,增加生活幸福感。在身心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劳动能力,建立劳动习惯,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逐步建设形成常态化的劳动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劳动自觉的生成机制

建立劳动自觉是指人对劳动教育通过外部学习转化为内部思想认同与行为自觉的过程,是个体将道德与行为方式等转化为人格特质的过程,是学习者将劳动意识、行为、精神等形成统一的高阶存在。鼓励学生开展自由自觉的劳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自我价值融入社会价值,解决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实困境。

(一)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劳动自觉的价值原则

1.劳动教育要唤醒生命自觉

人的生命为自身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提供养分和动力,具有丰富价值,并时刻影响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生命自觉能促进个体内部与外部世界进行相互融通和转化[10]。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培育、互动、联结、深化等建设过程中不断地被激发、被唤醒。劳动教育要秉持以个性发展为核心的原则,唤醒个体的生命自觉。培育生命自觉要以关注、尊重和支持学生生命的自由个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设计和管理者,不仅要注重劳动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促进实现“善学—自教—无教”的状态。同时,要注重教育的人文价值取向,将关心和关怀学生作为主旨,唤醒个体生命自觉,加深自我认知,促进个体的心灵转变和建设,促进其对社会生活的主动融入。

2.劳动教育要回归主体实践

劳动教育要注重学生知行统一,强调个体生命自觉实践和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实践是个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立足自身生活体验,通过亲身经历认识生活、理解生活、享受生活,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同时,要注重依托实践过程注重激发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和创新能力。如在教育观念、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等关键环节,突出教育的实践性,引导学生走进劳动现场,发挥动手劳作的主观能动性与他人、与社会开展劳动协作,提升劳动意识、强化劳动能力、建构劳动认同[11]。劳动教育发挥其独特的综合价值,帮助学生由独立思考走向协作交流,这既是思辨能力增强的过程,又是帮助个体思维走向自发自觉的教育过程。

3.劳动教育要关注社会联结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受教育的唯一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社会环境”[12]。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飞速觉醒,学习、生活和工作阅历不断丰富,以及实习、就业问题日益临近,劳动过程中的复杂社会联结关系也成为他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内容。学校与社会共同创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生态环境,形成强大的劳动教育合力,也为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整合配置社会资源,以及构建协同运转的社会支持系统。因此,要发挥职业培育的导向作用,鼓励学生整合社会环境和资源,充分调动身心要素,发挥专业优势,在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中激发自在的劳动需要,以行动应对未来的时代之变。同时,发挥劳动精神与社会价值观的号召和培育作用,引导学生在与社会的互动体验中深化对劳动世界的认知,不断超越将劳动教育视为技能训练与提升的认识局限,真正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能够实现全人成长,促进社会建设,彰显人生价值。

(二)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劳动自觉的生成机制

1.以劳动思想自觉为顶点,牵引劳动自觉建设

思想自觉是人作为主体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主要表现为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对激发学生劳动自觉具有牵引式作用。如通过思想引领、课程学习、劳模讲座等方式,将劳动教育内容与学生人生追求、专业志向和生活情境密切联系起来,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提升对劳动产生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进一步自主、自觉地发挥智力和体力,充分享受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与满足。

2.以劳动行为自觉为基点,支撑劳动自觉建设

劳动是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为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劳动行为是产生劳动活动的载体,也是提升大学生劳动自觉重要的基础和组成内容。激发学生的内在劳动活力,需要协调身心的灵活协调性,开展身体、智力和心理的教育潜能,塑造全面健康的身心,形成良好的行为自觉。培养行为自觉要强化劳动实践体验,自觉参与到各项劳动育人的教育教学活动,落实到积极主动、持之以恒的行动作为。

3.以劳动道德自觉为结点,联结劳动自觉建设

社会主义生产的性质决定了劳动生产的过程伴随着道德的生产,道德自觉应与劳动自觉共促共融,同向同行。道德自觉为劳动认知、行为、情感等形成凝聚和联结作用,从而促使形成高度统一的内部自觉。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劳动意识淡薄、价值认同感不足等问题,要引导其建立“价值在先,价格在后”“劳动在先、享乐在后”的理念,树立为社会和人民创造劳动财富的目标,将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劳动道德建设,做到“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形成高度的道德自觉。

4.以劳动文化自觉为端点,延伸劳动自觉建设

劳动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人民在一代代劳动实践和奋斗历程中产生的宝贵精神财富。建设劳动文化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生态,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浸润作用。青年大学生需要系统、科学的教育和感化,劳动文化发挥劳动价值引领、激励示范和培育健康心态[13]的积极作用,延伸了劳动自觉的育人内涵,促进形成人人参与、热爱和敬畏劳动的文化氛围。建设劳动文化自觉能够引领青年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发挥文化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塑造学生的重要作用。

四、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劳动自觉的培育路径

(一)立足素养的价值驱动

推进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既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的内在需要,又是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具体内涵的必然要求。培育劳动自觉要以立足劳动素养和大学生成长需要为目标基础,协同提升育人主体的劳动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观。教师作为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主导,需要树立科学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与劳动观,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做学生观念塑造、行为变化的言传身教者。将劳动素养所强调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价值导向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的设计与建设中,提升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劳动素养和促进全面发展。

(二)强调体验的活动设计

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因此,要构建基于情境性、体验性、实践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沉浸式的体验和学习,感受劳动氛围,激发劳动热情,由内而外地唤醒劳动自觉性。首先,要善用体验式的劳动教育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游戏体验、场景渲染等灵活、多元的教学方式,从学生个人的学习情绪、情感、动机等深层次认知要素出发,调用学生学习劳动、探索劳动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激发劳动内在需求和动力。其次,善用项目制建设联动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利用集中与分散、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组织方式,打造特色化劳动教育精品项目。在项目中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设计方案、组织实施、总结反思获得劳动的体验和收获,鼓励学生在反复锻炼中提升劳动技能,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三)常态驱动的激励制度

劳动的激励是必然存在的,但劳动教育的激励制度必须科学合理、张弛有度,需要建设在教育教学建设与发展的有利角度。提升学生的自觉动力要从内在心理建设出发,挖掘和满足自尊、自我实现等高阶需要。这就需要在教育的管理和考核环节建立常态化的激励驱动制度,关注劳动教育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结合学习者的投入度、学习行为和学习提升程度等维度进行量化积分,并辅助设置相应的积分表彰和评优制度,进一步激发自主劳动的意识,养成乐于劳动的习惯,形成劳动认同与劳动自觉,实现劳动教育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

(四)协调统一的环境支持

劳动教育需要统筹家、校、社、企等外部资源,建设强有力的外部支持环境,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劳动育人协作系统。一方面,加强全员劳动育人的良好氛围,组织家长、教师、企业导师、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劳动教育中,开展教育的合作、交流和研究,共享育人资源和智慧。注重打通学生与社会各界沟通和交流渠道,调动学生学会挖掘、开发高校劳动育人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探索协同育人的资源配置、投放和使用的机制与模式;另一方面,加强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发挥劳动教育场地和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起来,使劳动教育从“课本教材”到“贴近生活”,在实践锻炼中培养学生勤奋、勤劳的劳动品质。

(五)逐阶深化的文化引领

新时代劳动文化内容丰富,形态多样。首先,加强劳动文化的系统建设要考虑到多层次、多维度建设协同发力。在家庭层面,鼓励大学生参与日常生活实践和家庭事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通过大国工匠、劳动楷模进校园等活动促进建设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文化氛围;在社会层面,营造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其次,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将劳动思想价值引领与新时代文化传播方式相结合,优化调整劳动文化传播的风格和方式,既蕴含理论价值,又彰显时代特点,如通过“打工人”“追梦人”等积极网络话语开展图片、视频等富媒体宣传方式,达到“以文化人、以行导人”的育人效果。

五、结束语

关注劳动自觉能做到关注个体的生命体验,立足核心素养对个体进行塑造与培育,让劳动教育真真切切回归现实生活。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与之相适应,这就要基于劳动自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劳动创造力,引导涵养品德、探求真理,使其真正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让劳动教育之花绽放于每名学子心田。

参考文献:

[1] 陈攀,陈春萍,刘翔.新时代高校推进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现实意义、困境与实施路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7(2):188-192.

[2] 朱以财,江幸娴,江南.从自发到自觉:劳动教育的价值审视与实践路径[J].平顶山学院学报,2024,39(1):16-20.

[3] 刘永亮.大学生生命自觉的道与育[J].教育评论,2017(3):104-108.

[4] 熊和平.《庄子》的劳动教育哲学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20(1):1-12.

[5] 檀传宝,郭岚.劳动教育是一种社会建构:论作为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23(2):5-12.

[6] 徐海娇,艾子.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劳动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进程与反思展望[J].广西社会科学,2019(11):171-176.

[7] 陈又佳,朱中原.劳动自觉的困境与重建[J].黑河学院学报,2020,11(10):13-15.

[8] 潘玉驹,陈文远.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改革的实现路径[N].光明日报,2019-06-06(5).

[9] 唐洁,杨金才.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作用[J].江苏高教,2021(8):81-84.

[10] 康钊,程琳.生命自觉:教育实践的时代呼唤与价值诉求[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6):47-52.

[11] 熊晴,朱德全.理论自洽与实践自觉: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双向形塑[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12):109-114,121.

[12]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21.

[13] 马其南.新时代劳动文化育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7):45-48.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