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美育审思与实践路径

2024-10-14张乐涵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7期

[摘 要] 美育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其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仅有利于促进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完善,也有助于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对当前美育融入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存在重视力度有待提高、师资力量需要扩充、融入形式较为单调、缺少育人精品项目、评分权重占比过小等问题。探索美育融入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创新路径,提出高校可以通过重视综合素质提高,形成多方协同育人合力;切实增加教学力量,配齐建强美育师资队伍;构建多元融合方式,形成资助育人良性循环;打造育人品牌项目,探索浸润式教育新模式;优化评奖评优体系,助力资助育人质量提升等方面实现美育与资助育人的有效融合。

[关 键 词] 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美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7-0017-04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正步入新阶段,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日趋完善,各地各校陆续开启了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这是现阶段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2023年7月,江苏省教育厅等十四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对发展型资助育人的重要意义和工作目标、服务对象、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进行了系统阐述[1],并明确了发展型资助育人的主要内容,在综合素养提升方面,要给予在社会认知、体艺素养等方面存在明显弱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关怀和帮助,经过社会实践、公益服务、学习交流等方式引导他们发现自身闪光点,培育特长喜好,提升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体育艺术素养,这表明我国教育在大力推进美育工作与资助育人工作的融合,对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将美育融入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可以强化育人工作的成效,形成“三全育人”的合力。

一、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美育审思的价值意蕴

资助育人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美育的融入可以完善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推动高校教育公平的发展,是助力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新举措,有利于提升学生资助制度的运行效率,使资助制度发挥其较好的育人效果,进而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大环境下,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正逐步从经济资助转向发展型资助育人新阶段。作为人的精神发展的重要内容,美育对于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生活环境、心理压力等方面的影响,其审美感受往往处于较低水平,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出现自卑的现象,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提高其美学素养,传承中华美育精神,既是增强他们品格修养,塑造健全人格的内在需要,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美育审思的发展困境

当前,美育能够赋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美育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素质提升、身心健康、涵养品德等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然而美育在融入资助育人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包括重视力度有待提高、师资力量需要扩充、融入形式较为单调、缺少育人精品项目、评分权重占比过小等问题。

(一)重视力度有待提高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虽然从最直接意义上讲其目的在于奖学、助学,在于实现教育的公平性,保障贫困大学生的受教育权,但其在本质上仍然是高校育人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是高校育人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虽然美育的意义被大众广泛认可,但是想要将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资助育人仍然需要各级部门、各高校通力合作,大数据背景下,资助育人体系的改革创新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发展,美育的多元渗透为资助育人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了崭新的思维视角,部分学校对于美育工作的重视度不够,相关课程和活动缺乏创新,宣传的力度也比较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难在相关的课程和活动中寻找到与自己兴趣相关的契合点。

(二)师资力量需要扩充

一方面,美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主力军是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对于美育活动的指导可能会缺乏专业性。另一方面,发展型资助育人活动的开展缺乏艺术类专业教师的加入,倘若要达成美育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融合,拥有一支稳定的思政+美育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的。高校思政队伍是一支具有育人情怀的队伍,在工作中往往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但现阶段很少有高校将资助育人工作者或者辅导员作为指导教师参与的资助育人活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奖情况、学术成果等纳入评奖评优体系并以此激励他们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进而提高资助育人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推动思政队伍的发展和资助育人体系的进步。美育教育资源方面也相对缺乏,虽然网络信息资源很丰富,但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很难能高效率地掌握对美的体悟、运用和创作。

(三)融入形式较为单调

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中,仅仅将美育工作作为单一的活动去开展,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一部分高校举办的资助育人活动较为形式化,活动内容也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有的学校每年都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书法或者绘画比赛,但实际上会书法和绘画的困难生并不多,他们被动地参与到活动中,长此以往,他们会失去参与兴趣,此类活动也较为空洞,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成才,也不利于资助工作者个人专业能力的提高,降低了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改革在师生心中的预期。审美需求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一部分,信息化时代,困难生对于相关活动的内容质量、开展形式的要求、对个人的帮助需要日益增高,简单化、形式化的活动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他们更加希望能够通过参与活动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和审美能力。高校可以将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活动与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相结合,着重融入美育元素,采用一些艺术创作的方式加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理解和记忆,增强资助育人活动的吸引力,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心怀感恩之心。

(四)缺少育人精品项目

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所形成的价值观和认知都会有差异,尤其是刚入学时,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会产生自卑感,资助育人精品项目的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从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启发学生热爱美好人生、追求美丽梦想、保持奋斗韧劲、提升创新能力。通常来说,资助育人精品项目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而实践往往是育人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大部分高校现有的资助育人项目缺乏系统性,尤其是在实践方面,美育实践具有情感色彩,这就要求高校资助工作者在设计发展型资助育人精品项目时考虑到系统性、科学性、趣味性、可持续性,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创新方式方法,才能够让学生真正体悟到美的价值意蕴。

(五)评分权重占比过小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奖学金加减分细则、个人荣誉称号等方面对于美育成果的考核加分较少,也很少有高校为其设立单项奖学金或者助学金,更多的是侧重考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科研竞赛情况以及就业情况,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小就对艺术感兴趣,但是迫于学业压力和家庭经济的压力,没有机会接受和艺术相关的专业培训,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受限,到了大学后,有的困难生通过加入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类社团、大学生艺术团或者线上参加一些相关活动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和精神世界,如果高校在这一方面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予以嘉奖或者提高美育成果在各类奖助学金中的评定比重,将会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优化。

三、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美育审思的创新路径

(一)重视综合素质提高,形成多方协同育人合力

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旨在构建经济帮扶、才德兼修、素质提升、心理帮扶、感恩励志、精神嘉奖有机结合的资助工作运行机制,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它既可以使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相融合,又可以发挥资助育人的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应进一步加大对于美育融入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的重视力度,建设美育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形成育人合力。政府需要不断完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内容,创新美育与资助育人的融合形式,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公益性质的相关活动或者培训,深入推进发展型资助育人制度的有效发展。美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尤其是美育实践与道德实践息息相关,需要通过具体实践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与社会资源密不可分,高校可以与企业、社区等共建美育社会实践基地和美育课堂,实现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更好地体现社会各界的人文关怀,切实提升育人实效,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发展平台,在美育实践中帮助他们养成真善美的品格。高校资助工作者在育人的同时,要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多的帮助和关照,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心与指导,为他们的兴趣培养、能力提升、视野开阔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3]。高校可以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定个性化的美育帮扶计划,通过开展一系列与艺术素养提升有关的特色活动,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疏导消极情绪和压力,引导他们学会自立、自强、自信,找准人生的兴趣爱好,从中获得喜悦和幸福。

(二)切实增加教学力量,配齐建强美育师资队伍

美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通过审美教育,在资助工作者的指导下,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就要求资助工作者既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较强的审美能力,又要能够以风趣的教学语言展示美育活动的魅力,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审美需求和对资助型教育活动的认可。高校应健全美育教师考核体系,提高美育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保证资助活动的顺利开展,可以邀请有艺术才能的辅导员、文化艺术领域专业人士等兼任高校美育教师,加强对资助工作者或者辅导员相关学科知识的培训,提高这支队伍的岗位胜任力,高校可以将教师的美育工作成果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内容,推动美育顺利开展,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汲取美育中的正能量,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力,进而将对于美的感知延伸到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高校美育推动了德育和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积极的情感导向,美育也是一种情感沟通的途径,资助工作者更应该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剖析引发他们产生负面情绪的具体因素,在工作中有效地实施美育,春风化雨般关怀他们,在无形中帮助他们释放心理压力,疏导负面情绪,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这也能体现出美育融入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崇高价值。

(三)构建多元融合方式,形成资助育人良性循环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在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高校要充分认识美育在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其在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审美感受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审美观念,进而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审美价值观。高校可以多角度、深层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美育融入资助育人的平台,切实提高美育工作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的存在感。在隐性教育方面,可以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例如:学校部分场馆的设计和改造可以融入一些美学、艺术学、设计学原理以及党史、校史的相关内容,让初心、使命在一届又一届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传递,他们长期被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审美素质、身心健康在潜移默化中会得到大幅提升。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发挥环境的美育熏陶作用,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与资助育人、美育工作相结合,在校园功能区规划方面,可以将社区的一部分场地规划成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园地,例如建立手工工作室、书画工作室等,加强高校美育工作对于促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育作品的展示度、完成的效率都比较高,高校可以举办美育公益活动,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活动志愿者,到社区、敬老院、福利院等社会公益组织做一些艺术相关的志愿服务,带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体验生活美、劳动美和社会美,他们可以把在学校里所学的与艺术类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带到校外课堂上,传递爱与责任,得到社会认可,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个人幸福指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这也是感恩国家、回馈学校和社会的一种方式。将公益类活动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判断,养成悦纳自己、友爱他人的优良品质,达到良好的资助育人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属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总的来说,美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有助于提升资助育人体系的质量,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4],这将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顺利实施。

(四)打造育人品牌项目,探索浸润式教育新模式

深挖高校所在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元素,将美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项目中,举办书法、剪纸、篆刻、扎染、水墨画、AI绘画等具有特色的美育活动,不断提高系列美育资助项目的美誉度。高校可以把资助育人的课堂延展到社会实践中去,带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到博物馆、红色历史文化展馆、名人纪念馆、影视体验基地、光影艺术馆等场所,进行实地教学,带领他们感知美、应用美、创造美,让他们从审美知识中获得愉悦与能量,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引导他们以更加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生活和学习中去,充分实现美育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融合,例如:书法是我国的国粹,书法中往往表达着作者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书写作品时的情感变化,能够让鉴赏者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到许多哲理,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书法写作可以使人心情舒畅,陶冶情操,修炼心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感受到书法家们的美好品质,感悟到中华文字的结构、章法和美学,增强自身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观察力、意志力和创造力,但是许多高校都没有将其完全重视起来,高校可以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举办书法兴趣班,结合互联网的育人功能,利用两微一端平台,传播美育知识,创建数字化美育平台,形成良好的乐观向上的文化学习氛围,既可以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掌握书法技巧,培养兴趣爱好,又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令他们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未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入社会,也多了一项可以施展的才能。

(五)优化评奖评优体系,助力资助育人质量提升

美育的注入让高校资助育人创新工作焕然一新,使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情感特性,但是大部分高校在美育和资助育人工作的结合方面存在缺失,美育成果的评价机制也不够健全,高校可以建立美育成果评价机构,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人文社科类、文化艺术类的成果作为评比的加分项,并对他们的美育成果进行审核评价,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公平性、透明性,评价机构应由相关专业的教师组成。此外,高校可以建立美育成果奖励机制,例如: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单项奖学金、助学金,制作艺术作品集等,以激励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提升审美创造、拓宽文化视野等方面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这也是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各高校在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育融入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体系对于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继续优化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坚持推进五育并举改革,统筹用好各方力量进一步加强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助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 省教育厅等十四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23-07-17)[2023-10-10].https://jyt.jiangsu.gov.cn/art/2023/7/17/art_61418_10956212.html.

[2] 李小鲁.高校贫困生资助新视野[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07.

[3] 罗丽琳.大数据视域下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19.

[4]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6)[2023-11-20].https://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