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业“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指导方法研究
2024-10-14唐亚昆张月
[摘 要] 目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为目标,备受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关注。大赛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促进赛事成果转化,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通过分析大赛背景及意义,结合相关实践经验,以化学专业大学生为对象,提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指导方法,阐明该赛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作用。
[关 键 词] 化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7-0050-04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是教育部联合地方政府举办的全国性技能大赛,位列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第一。大赛作为大学生重要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承载着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任务。该赛事可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认知、激发学生创造力、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意义深远[1,2]。该赛事从2015年发展至今,各省各校对该赛事越来越重视,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检验学校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部分省已将其设为学校本科评估、双一流评估的评估要点,以至于参赛人数逐年攀升,2022年参赛人数已突破千万。
一、大赛的创办意义
创新创业大赛对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学生毕业后如创新创业,基本上是初创企业或小型企业,相比资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创新尤为重要。大赛与实际创新创业贴近,由一项主赛事,一项红色活动及三项同期活动组成,在参加创新创业项目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相关课程,参加相关模拟比赛,积累经验,提升市场竞争力,通过创新创业缓解就业压力;同时,赛事能够使大学生专业知识与兴趣相结合,能力与想法相结合,最终实现其自我价值[3,4]。大赛主赛事、红色活动及三项同期活动根据各自要求设不同组别,包括:创意组、初创组等,各组别根据参赛项目特点进行分类。大赛参赛项目紧密结合经济社会现实发展需求,体现了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方面的成效。此外,参赛项目涉及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及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等领域高度融合,对我国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科技储备创新奠定了基础。
赛事以项目团队为单位,分网评、路演答辩两部分。网评即项目团队提交电子材料,评委通过评分平台或邮箱接收材料,根据评审规则对项目材料打分,赛事组委会根据评委打分对项目排名,得到项目网评结果,对应于实际创业中对产品创新性的评估。路演是项目路演人在有限时间内,通过线上、线下等形式,向评委、投资人介绍项目,对应于实际创业中的商业路演。由于产品推广、优化与升级都会因资金不足而停滞,商业路演作为一种有效的市场推动手段,能够引起目标人群关注,达到销售目的。
赛事以项目落地为前提,从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商业创新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大赛于2015年提出,此后各高校积极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为即将毕业的高校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平台和渠道,如联合地方机构设立创新创业园区、孵化产业基地、实践创新基地供学生实践,同时利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开设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和团队协作项目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技能,以此树立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创业自主能动性。综上所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一定程度上既能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又能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提供缓冲。
二、化学专业大学生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生比较迷茫,不知道所学专业的意义和重要性。许多学生对化学专业的认知仅限于高中化学课程,根本不了解该专业以后可解决哪些行业问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其次,学生知识储备与企业实际需要矛盾突出,毕业生相关化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只停留在表面理解及公式推导,不能学以致用,缺乏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证书多但与主业相关的少,大部分学生单纯为了找工作,考取证书过于功利化,很少有学生认真、系统地准备并获取化学专业相关高含金量荣誉证书,致使其缺乏对化学专业的深度了解,达不到对学生的预期培养目标,导致大多学生毕业后从事与化学专业无关的工作。
当今世界发展趋于多极化、全球化,科技人才作为战略性资源,其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各国普遍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发展,在科技人才布局、科技人才培养、高端科技人才争夺等方面出现了新趋势、新特点。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提供了新的思路。科技进步需要化学专业学生具备跨学科知识及实验技能,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挑战性,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选修前沿课程,通过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参加相关竞赛改变学生对所学专业看法,借助竞赛促使学生从了解化学到应用化学,最后热爱化学。学生学以致用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也可启蒙大学生创新创业。此外,在准备竞赛过程中难免遇到挫折,学生通过独立解决问题,能够提升抗压能力[5-7]。
三、化学专业大学生参赛指导方法与实例
(一) 化学专业大学生参赛分级选拔方法
高校应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基于学生能力差异,建立分层渐进式培养体系(见图1),以此选拔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大赛,实现对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前期指导[8-10]。第一层次是面向全体化学专业学生,首先,通过老师课下与学生互动、教学楼张贴墙报、学院团建活动等形式进行大赛宣讲及普及。其次,对学生进行PPT汇报相关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及思维能力,学生可通过良好的汇报引起评委注意,吸引评委眼球。此外,通过化学类文献综述解读、报告等教学环节训练,使学生学会检索文献,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文献汇总能力,增加学生相关知识储备,提升其总结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四大化学基础实验训练,培养学生基础实践能力。第二层次面向对化学专业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四大化学相关实验环节中的高等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及观察分析能力。此外,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分析实验结果,提出解决方法,撰写心得体会,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层次面向有发展潜能的拔尖学生,利用学生闲暇时间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及课外实践,通过开展无机或有机材料合成设计及分析实验,让学生进行高品质化学材料制备,通过观察分析原材料结构、组成、用量、加工工艺条件等对产物颜色、结构、产率、应用性能的影响,阐明原材料在发生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化学键变化、反应原理、反应条件间的关系,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真正理解书本知识,培养学生双创意识与能力。最后,优选少数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学生,组织3~5人为一个团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从项目书撰写、项目答辩、项目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项目数据分析总结、项目结题等多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创新发展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及应变等能力。
(二) 化学专业大学生参赛选题与团队组建
首先,选题是大赛关注的关键点之一。化学属基础研究学科,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在大赛中,化学专业大学生应基于化学基础研究理论,选择贴近实际应用的研究内容。因此,化学专业的大赛指导教师应结合自身科研情况,选择与生产、生活相关度高的研究课题,指导参赛学生选题。例如,无机化学专业指导教师可选择无机发光、功能碳材料等研究内容;物理化学专业指导教师可选择电化学储能、光电催化等研究内容;有机化学专业指导教师可选择天然产物合成、药物分离及提取等研究内容;分析化学专业指导教师可选择天然产物分析、仪器功能开发等研究内容;高分子化学专业指导教师可选择功能凝胶构建、高分子降解等研究内容。
其次,团队组成对参赛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在整个参赛过程中涉及网评、路演两个阶段,网评阶段需准备项目各项材料,撰写项目研究内容、创新点、应用前景等;路演阶段需制作PPT,在较短的时间内展示项目核心竞争力。因此,需根据已选拔学生特点,挑选不同特长学生组建团队。此外,因参赛选题具有一定的科研属性,经过层层选拔的大学生虽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及发展潜质,但未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项目执行仍存在较大难度。综上考虑,在团队组建中应融入1~2名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带领团队有序完成各项工作。因此,化学专业大学生在参加大赛时,形成以大学生为主体,研究生为引领的参赛团队,更为合理。
(三) 化学专业大学生参赛指导过程
化学专业大学生参加大赛的指导内容包括赛前预先筹划、赛中优化提升、赛后总结改进三个环节(见图2)[11,12]。在上一届大赛结束后,根据上述团队组建原则组建团队,并组织参赛学生完成相关科研内容,并进行系统总结。大赛组委会发布本届大赛大纲后,要求学生仔细认真研读大纲规定,依照大纲要求与指导教师讨论确定参赛题目。参赛题目确定后进入备赛阶段,参赛学生一起交流,互相促进,完善优化项目内容,以研究生为引领,根据参赛学生各自特长协作填写参赛资料。参赛报名结束后,分工合作积极准备路演。大赛结束后推选优秀参赛大学生分享参赛过程中的感悟,同时给优秀参赛大学生发放奖励。此外,指导教师根据参赛结果,总结大赛流程,撰写参赛经验,用来指导下一次创新创业大赛,实现良性循环。
(四) 化学专业大学生参赛实例
基于上述分析内容,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及研究领域,指导化学专业大学生参加了第六届及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以选拔的优秀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组建团队。其中,在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基于当下电化学储能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断需求及碳纳米管基电极材料开发技术瓶颈问题,确定题目“储能杠杆——新型功能性碳纳米管的开拓者”。该项目针对已有的电弧放电、气相沉积、激光烧蚀等碳纳米管制备方法存在成本高、烦琐、产量低等问题,基于高分子聚合物纳米管,通过高分子化学修饰,采用简单煅烧即可宏量获得碳纳米管。在此基础上,针对金属化合物/碳纳米管电极材料复合不均的问题,通过调控高分子交联度,采用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构筑策略,构建了具有电缆、封装、嵌入等结构的均质金属化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电极。该项目制备的碳纳米管及金属化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在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等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具有一定商业价值。
此外,在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结合新疆本地资源优势,基于苦咸水净化及多孔碳制备技术创新等关键问题,确定题目“贯通的‘黑洞’——多孔碳创制的颠覆者”及“芯如直水 别出芯彩——玉米芯变形记”。参赛项目“贯通的‘黑洞’——多孔碳创制的颠覆者”针对高分子、生物质基多孔碳孔结构单一、无序,成本高,且制备工艺多为碱活化,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以新疆煤、沥青等丰富重质碳资源为原料,以盐液相熔融特性及尺寸模板、热分解等属性为基础,调配、设计盐反应环境,降低反应温度,取代碱活化,获得具有孔结构可调的煤及沥青基多孔碳。该项目制备的多孔碳在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染料吸附等领域展现出了优异的性能,商业前景良好。
而参赛项目“芯如直水 别出芯彩——玉米芯变形记”针对南疆苦咸水净化实际问题,结合新疆丰富太阳能资源,以廉价玉米芯为材料基体,构建太阳能界面水蒸发器,驱动苦咸水净化,获得淡水资源,以当地资源解决当地问题,“一石二鸟”,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三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同学历、学识及特长的学生能够突显各自优势,有机协作,按照赛前、赛中、赛后等各项要求,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其中,参赛项目“储能杠杆——新型功能性碳纳米管的开拓者”获省级铜奖,参赛项目“贯通的‘黑洞’——多孔碳创制的颠覆者”及“芯如直水 别出芯彩——玉米芯变形记”等两项目获新疆大学金奖。实例分析证明,上述指导方法对指导化学专业大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具有良好效果。
四、大赛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第一,学生参加大赛经历了赛前培养、赛中学习、赛后提升三个环节,在此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得到了全面锻炼和提升。大赛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实现了学生的创新技能培养。
第二,实践教学课程侧重点在于实践,实践教学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的信息互通,学生参加大赛使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得到改善。教学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但更多的是根据课程要求融入双创理念和科研成果,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社会价值观。大赛可将科研成果、科学家精神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大国工匠精神和对科研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第三,学生参加大赛,在大赛中不同想法观点的学生相互交流,摆脱了传统理念的束缚,培养了开阔思维,使学生明确自身欠缺,在此基础上明确目标和学习方向,以此获得强烈的学习动力及求知欲。
第四,学生参加大赛培养了团队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和共同协作精神。在这个长期互相磨合、自我锻炼、共同进步的过程中,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得到了提升,也为毕业学生拓宽了就业道路。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剖析化学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专业知识缺乏及实践能力不足,阐明了开展“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重要性。学生参加大赛能够反映参赛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以及参赛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实践教学水平。对于化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在实验过程中培养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更为重要。因此,高校应提供更多机会,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化学专业大学生在书本上学习的知识不足以应对当今发展迅速的社会环境,需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与新技术应用,通过竞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其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及研究主动性。
我校化学专业基于上述目标,围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强化校地、校企合作,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及团队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并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内化根植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改革成效。
参考文献:
[1] 刘毅,赵岩松,朱伟.“互联网+”大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J].智库时代,2019(9):57-58.
[2] 张久建,王建磊.“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视界,2021(19):63-64.
[3] 赵治巨,蔡振禹,杨立芹,等.以互联网创新大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20(4):40-42.
[4] 王珊,岳建设,王晓芳,等.“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对理工科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J].轻工科技,2021(37):133-134,165.
[5] 蒋楠.新工科背景下化工类专业专创融合实践教学的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23.
[6] 王雷涛,凤翔丽,朱静,等.高等职业院校“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意义与指导方法[J].学生工作,2019(5):181-182.
[7] 张鹄志,赵宇轩.学科实践类竞赛活动对工科专业教学的促进作用:以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10):218-219.
[8] 李腾龙.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的培训指导研究: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9(25):75-77.
[9] 李彦彦,王明杰,闫羲昊,等.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指导方法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1(20):132-133,136.
[10] 谢均,朱卫华.理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6(9):74-75.
[11] 隋岩,陈文通,张定娃,等.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四位一体”科创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井冈山大学化学类专业为例[J].井冈山大学学报,2022(43):99-102.
[12] 杨舒,周叶,李雯倩,等.“五位一体”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与实践研究:基于“互联网+”视角[J].黑龙江科学,2022(13):49-51.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