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024-10-14黄小娜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7期

[摘 要]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政策指引下,“双高计划”已成为实现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重要的战略举措。其中,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更是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也是打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在这一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经济活跃、产业动态变化快速的地区,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探索“双高计划”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路径。

[关 键 词]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粤港澳大湾区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7-0037-05

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协同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战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其发展战略不仅聚焦于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还着眼于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以促进区域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双高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是我国政府为提升高职教育质量而实施的战略举措,旨在通过资源整合、创新驱动和特色发展,打造一批高水平的职业院校和专业群[1]。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更特殊的意义。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多元化和国际化的特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动态,传授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大湾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一、粤港澳大湾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

(一)政策规定与高职院校发展需求的契合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了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骨干专业建设的数量要求,并且规定了“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比重,这一政策规定与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发展需求契合[2]。大湾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正在经历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随着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转型,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日益增大。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而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不仅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能够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此外,高比例的“双师型”教师也意味着教师队伍更加专业化和多元化,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学需求,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

(二)人才培养标准的重视与产业发展的紧密关联

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调整,要求各区域、各产业高度协同发展。与传统的本科教育不同,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领域,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培养适应大湾区产业发展需求的管理人才至关重要。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也能够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动力,推动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促进产教融合。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正是为了适应产业发展趋势,促进人才培养标准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

(三)“双高计划”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内生需求

2019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广东省共有14所高职院校入选“双高计划”,数量居全国前列。2024年7月,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大湾区澎湃职教新动能|“双高计划”五年间·广东篇》,指出“双高计划”院校对接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需求,面向大湾区重点发展产业,立项了311个省高水平高职院校专业群,实现了专业群布局与区域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精准对接。“双高计划”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双师型”教师的角色尤为关键。教师需要具备创新教学方法的能力,能够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此外,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拥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并且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工作的学习环境和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4]。

二、粤港澳大湾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

在粤港澳大湾区高职教育领域,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之一。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等多种方式,粤港澳三地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双高计划”引领“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

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1—2023年期间,高职专任教师数量从2021年的4.67万人增加至2023年的5.43万人,增长16.3%;“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60%以上。在“双高计划”引领下,高职教育正在迅速扩张,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也在增长,高职院校教师整体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稳步提高。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双高计划”建设不断推进,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高职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规模和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产教融合”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广东把“产教融合”作为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强化顶层设计,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各“双高计划”院校奋勇争先,牵头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华南“一带一路”轨道交通产教融合联盟等平台;聚焦广东“制造业当家”战略,以及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要求,联合行业龙头领军企业组建了一大批产业学院;积极牵头推动和参与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探索产教融合新生态、新模式。这些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而且推动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立项评选”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

广东省教育厅相关数据显示,2021—2022 学年,立项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26 个,8 所高等职业学校入选国家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遴选确定第二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 9 个,位列全国第三;广东省举办新一轮(2022—2024 年)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38 名教师入选。职业教育“双师型”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是铸造“工匠之师”的有效途径,也是造就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为开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新局面提供有效支撑。

三、粤港澳大湾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在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教师内生学习驱动力、院校社会服务释放力和校企双向流动力(简称“三力”)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见表1),需要在今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大湾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教育人才支撑,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

(一)教师内生学习驱动力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在适应产业新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内生学习驱动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的学历虽高,但职业能力并不匹配。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随着大湾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商管理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不断涌现,企业对管理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然而,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滞后,对行业的新发展趋势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自身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师内生学习驱动力的不足,影响了他们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从而难以满足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院校社会服务释放力不够

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存在释放力不够的问题。一方面,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如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时间和精力的缺乏会导致难以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无法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管理咨询和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院校缺乏完善的社会服务机制,对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激励措施不足,导致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不高[5]。这些问题限制了“双师型”教师在社会服务方面的潜力发挥,也降低了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校企双向流动力不强

校企双向流动是高职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但在当前高职教育中,这一机制并不健全。专业教师与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教师的技术水平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导致教师的职业技能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同时,兼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强调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此外,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教学团队在协同育人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还不够深入,缺乏典型案例和系统性的研究。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校企之间的双向流动不畅,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粤港澳大湾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措施

(一)加强“双师型”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建设,唤醒教师主动学习

在粤港澳大湾区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加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建设,旨在唤醒教师的主动学习意识,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首先,要结合专业及教师个人特点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育人目标,制订高职教师培养计划,明确教师的成长路径和发展目标,为其量身定制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通过开展高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课程,向教师传授相关的职业发展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最后,定期组织教师专题学习交流会,为教师提供学习和成长的平台。同时,通过安排教师轮岗学习、公派学习等方式,拓宽教师的视野,增加其专业知识和经验,提升其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见表2)。

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中的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市场敏感度要求较高。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将教师分为新手型、成长型和成熟型三个阶段。新手型教师应着重培养教学基本功和理论知识,通过参与企业调研、实习等方式,初步了解市场动态;成长型教师可以参与企业的营销项目策划,积累实战经验,并尝试将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中;成熟型教师则应具备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能够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此外,为了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实施,学校应定期对教师的学习进展和职业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规划。

(二)优化“双师型”教师服务社会体制机制,释放教师社会服务力

通过组建社会服务组织机构、建立配套管理制度以及制定激励政策等措施,有效地释放教师的社会服务力,促进教师在服务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6]。首先,需要在高职院校内部组建专门的社会服务组织机构。该机构负责统筹规划和开展各类社会服务活动,打通服务渠道,确保教师能够高效参与到社会服务中。这样的组织机构可以为教师提供明确的服务方向和平台,同时也有助于整合资源,提高社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其次,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制度,确保教师在参与社会服务时能够得到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为教师参与社会活动和服务留出充足的时间,以及解决他们可能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打消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顾虑。最后,高职院校还应制定和完善激励政策和措施,激发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见表3)。

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中的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为例,教师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咨询、商业模式设计、市场调研等服务。通过激励政策,如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在职称评定中给予加分、优先提供培训和晋升机会等,鼓励该专业的教师积极参与到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工作中。针对在社会服务中表现出色的教师,学校可以进行公开表彰,并将其成功案例作为典范在学校内部分享推广,以增强教师的个人成就感和荣誉感,在教师群体中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吸引更多教师投身社会服务中。

(三)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制度,促进教师校企“双向流动”

在粤港澳大湾区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促进教师校企“双向流动”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还能促进校企之间深度合作,提高教育质量和就业匹配度。首先,高职院校应建立促进教师校企“双向流动”的选派和聘用制度。在教师选派方面,学校要制订具体的选拔标准和程序,确保选派到企业的教师具备专业素养,并且教师到企业要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在企业兼职教师聘用方面,学校也要有严格的聘用程序,保证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其次,高职院校还应完善“双向流动”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和企业人员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最后,要建立教师与企业之间良好的沟通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方便教师和企业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增强双方合作的深度与广度(见表4)。

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中的商务管理专业为例,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商务管理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参与企业日常运营、项目管理、商务咨询等与专业相关的岗位活动。在教师选派方面,可以设定具体的选拔标准,如具有商务管理专业背景或教学经验,优先选派“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等。针对表现优秀的选派教师,学校可以给予一定激励,如薪酬调整、表彰奖励等。在企业兼职教师聘用方面,可以根据商务管理专业的教学需求和课程设置,明确兼职教师的岗位需求和任职条件,优先聘用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和较高教学水平的企业人员。针对表现优秀的兼职教师,学校可以给予一定激励,如颁发荣誉证书、提高课酬标准等。可以定期召开商务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座谈会,就专业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教学安排、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促进校企紧密合作。

(四)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发展

在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战略的框架下,高职院校应当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在政策、资金、人才引进和培育等方面做出全方位努力[7]。首先,在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战略下,高职院校要制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明确建设的长远目标和阶段性任务,以及设计实现这些目标的路径和方法。其次,高职院校应争取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加大人才引进、教师培育、实践基地等多方面投入,确保教师队伍建设有足够的资源保障。在人才引进方面,可以通过提供竞争力强的薪酬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等优待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在教师培育方面,可建立岗前培训、岗位锻炼、业务能力提升等多层次师资培养体系,满足不同阶段教师的培养需求;在实践基地方面,可以加大建设投入,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和平台,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最后,高职院校还应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教师联合培养生态圈,加强区域内高职院校之间的协作与交流。通过构建高职“双师型”教师培训和人才交流圈,促进区域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协同发展(见表5)。

五、粤港澳大湾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未来展望

(一)深化校企合作,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未来,高职院校将进一步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更多更广泛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建立更加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使其能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从而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例如,通过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参与实地考察、进行技术指导等方式,让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学科建设,提升教师科研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科建设,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团队,形成学科特色和优势,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科研创新是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学科建设的关键。未来,高职院校需要加大对教师科研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开展原创性研究。通过科研项目的实施,教师可以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前沿性和实践性。同时,科研创新还可以提升教师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增强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的相互促进,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在全球化背景下,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对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与国际知名院校和教育机构的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8]。同时,国际交流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海外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使其能够直接接触国际前沿的技术和知识,提升自身的国际视野和教学能力。此外,国际合作项目还可以促进教师参与国际科研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六、结束语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中,笔者深入探索了其建设现实需要和建设取得的成效。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的措施,笔者期待在高职教育领域实现更加积极的发展和变革。在全力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促进区域内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协同发展。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以及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笔者有理由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将得到深入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职教育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全守杰,张惠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机制与优化路径:基于“双高计划”职业院校的质性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23(9):117-128.

[2] 张伟坤.粤港澳大湾区教师协同培养:逻辑、障碍与路径[J].高教探索,2023(2):5-11,50.

[3] 李梦卿,陈佩云.“双高计划”背景下“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8):79-84.

[4] 方甫兵,沙玲,孙磊,等.“双高计划”背景下三阶段培养“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2):27-30.

[5] 崔宇馨,石伟平.双高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逻辑、困境与路径[J].职教论坛,2020,36(10):90-95.

[6] 朱旭东,刘丽莎,付钰.粤港澳大湾区一流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与路径建议[J].高教探索,2022(2):89-96.

[7] 隋秀梅,高芳,唐敏.“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93-96.

[8] 洪銮辉,梁海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及实施路径研究:基于对68所“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34):46-52.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