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一站式书院”模式

2024-10-14周小云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7期

[摘 要] 在新文科建设的时代使命中,新建本科高校立足“中等”学情、“紧约束”校情与“非均衡”市情三个共性假说,通过探索“一站式书院”模式,锚定跨界融合与资源集成的书院空间,提升新文科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效率,打造“学生中心、资源匹配、交叉互融”的教育教学生态,构建一套内部质量监控、资源运行有效以及供需相匹配的书院评价体系,破解这一类型高校所面临的特殊挑战,有组织地拓展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关 键 词] 新文科;“一站式书院”;人才培养;差异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7-0025-04

一、引言

新时代、新使命、新技术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而新文科建设是高校顺应这一新要求的重要之举,面向高等教育的这一重大需求,如何推动新文科建设成为一个显CvnGdszfYUeL04ev1FXBfaaU8giPn/xZjpSjS0nCMug=性且紧迫的主题。

如何更好地推动新文科建设这一主题,集聚了包括价值引领、专业优化、课程体系、模式创新等新文科建设领域的诸多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新文科建设如果能够与高校书院建设相融合,充分发挥书院平台的作用,构建师生与生生之间有组织、校内外联动的共同学习生态,无疑是很好的实践选择,因为书院制是高校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全人教育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与平台,高校书院制改革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探索,与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密切相连,且书院类型以学生管理模式和教学组织模式为主。

立足现有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本文选取新建本科高校新文科人才培养这个切入点,遵循这一特定群体学情、校情、市情的共性特征与地域特色,在推动新文科建设的差异化路径上探索“一站式书院”模式——锚定跨界融合与资源集成的创新空间,集学生中心、资源匹配与学科交叉于一体的平台,探索新文科人才培养的选择路径。

二、新建本科高校的三个假说

本文所指新建本科高校,大多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截止到2023年6月,该类型高校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数量60%以上。这一类型的高校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各具特色,同时带有发展中的共性特征,本文从学情、校情、市情的视角提出三个假说。

假说一:新建本科高校学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这一“中等”水平有两个层次的鲜明特点:一是自高考成绩至入校,这一学生群体排名总体处于所在省、市前30%~40%,呈现出显性的中等学业成绩与隐性的中等知识基础。二是这一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习惯处于中等状态,对外界诱因表现出很明显的随机性,呈现易诱导、碎片化与浅层次的学习生活倾向。

假说二:新建本科高校办学总体处于“紧约束”条件。这一“紧约束”条件体现在办学中的两个特性:一是办学资源“紧约束”限制,无论是资金还是人才都面临不足,办学的一系列客观指标都在高校合格评估的标准线上徘徊。二是办学质量“紧约束”输出,无论是人才培养质量还是社会服务能力的输出与社会期待存在差距,导致从外部获取办学资源的能力偏弱。

假说三:新建本科高校与所在城市处于“非均衡”状态。这一“非均衡”状态源于两个方面的体现:一是投入、产出的非均衡,特别是在一些中西部城市与新建本科高校甚至达到了两个10%现象,即所在城市可支配财政资金的10%投入本地高校,而高校仅有10%的毕业生留在所在城市。二是高校供给与城市需求的非均衡,高校的供给能力与所在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需求不匹配,导致高校与所在城市之间存在内在的失衡与外在的紧张。

“中等”学情、“紧约束”校情与“非均衡”市情的三个共性假说,对标新文科建设的新思想浸润、新技术掌握与新话语表达等人才培养目标,直面这一类型高校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客观上表明这一类型高校具有可探寻、可优化的广阔空间,同时激励这一类型高校在新文科建设道路上寻求差异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三、“一站式书院”模式的探析

本文遵循这三个共性假说的实践逻辑,选取一所地处中部地区城市的新建本科高校,结合这所城市的优秀传统文化,以“一站式书院”模式为例,统筹考虑新文科建设容纳学情的基本特点、办学的资源禀赋和所在城市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动力,把“创新”作为根本导向、“融合”作为核心理念,打造“学生中心、集成匹配、交叉互融”的教育教学生态,推动构建扎根地方、融合多学科、联通政校企、立足新时代、面向智能化的新文科人才培养体系。

(一)学生中心的“一站式书院”新文科人才培养

新建本科高校结合“中等”学情的假说,聚焦学生中心的过程性与成长性,按照“一站式书院”基础框架,充分挖掘三重激励带来的内驱力,让学生中心的理念通过三个层次的设定与运行,让新文科人才培养得到更优资源保障。

第一个层次是书院运行机制的设定。除了必要的运行经费按照学校财经纪律执行之外,全程对照新文科人才的规格标准,以师生共同参与、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主要制定书院第二课堂学分、书院日常管理、书院社团运行、书院项目活动等规则,培养学生浓厚的规则意识与主体意识,强化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师生共同体意识。

第二个层次是书院新文科大讲堂的设定。通过大讲堂,聚焦文科类新时代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民间特殊技能人才来校举办讲座,以此开阔学生的新文科视野与境界;通过大讲堂,鼓励学生结合课外阅读、专业思考等,通过读书会、作业讲解等形式进行分享与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话语表达的能力。

第三个层次是书院新文科类项目活动的设定。通过书院平台,抓举出教师委托、社会委托的各类纵横向研究项目,让部分学生参与这些富有专业深度的研究性活动;通过书院平台,吸纳到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项目,开展持续性有组织的寒暑假期国情、社情调研项目。这些项目活动的设定,鼓励学生以书院为纽带搭建团队,以此培养学生主体主动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这三个层次的设定,根本上遵循学情特点和新文科的人才培养轨迹,在“一站式书院”中铺垫学生成长成才的辅助过程,以此推动文科类学生走出宿舍、走进书院、走向田间地头与企业车间,拓展深度学习与开放学习的空间,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行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家国情怀与学习能力。

(二)资源匹配的“一站式书院”新文科人才培养

新建本科高校结合“紧约束”校情的假说,通过点面结合资源集成至“一站式书院”,精准、高效地匹配教育教学资源,夯实集古今优秀文化传承性、多目标综合性以及服务多样化于一体的新文科时空场所,提升新文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资源保障能力,让资源的瓶颈在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发展过程中得以破解。

借助“一站式书院”,围绕新文科人才培养破立并举,积极构建三方面的资源投入动力:一是破古今优秀文化传承的割裂状态,立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吸收与应用,增添新文科建设特色资源的投入。二是破新建本科高校的封闭性,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吸纳更多外部资源完善新文科建设的投入。三是破文科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偏差问题,立新文科人才培养地方性与应用性双重目标,增加新建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的地方经费投入。

遵循新建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的客观条件,坚守“一站式书院”资源匹配的效率准则,在传承性、开放性与精准定位中破解“紧约束”带来的挑战,为新文科人才培养夯实资源保障条件。

第一,坚守传承性的资源匹配效率准则,奠定新文科人才培养的特色因子。传承性最好的资源库就是办学历史的精神凝练或者与所在城市特定的传统文化或者特色的产业经济中挖掘,以此确立书院的名称,本文所探讨“一站式书院”案例其名称为应星书院,源于宋应星在该地著述《天工开物》。

第二,坚持开放性的资源匹配效率准则,奠定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开放力量。通过“一站式书院”汇聚新文科类最新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开放力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开放力量以及学校自身教育教学改革产生的开放力量等,从而提升新文科人才培养的资源输入效率和资源输出质量。因资源输入效率的提升,促进新文科人才培养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相匹配,以此降低培养成本;因资源输出质量的提高,促进新文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匹配,以此提升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成效。

第三,锚定精准定位的资源匹配效率准则,奠定新文科人才培养的靶向动力。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首先,靶向于新文科的实质内涵,确立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准则。其次,靶向于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的特定规格,确立人才培养的应用能力准则。最后,靶向于新文科人才培养地方性的服务牵引,确立人才培养的地方服务准则。因精准定位而提出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要达到的素养、能力与服务,通过书院匹配必要的资源与职能,进而由书院独特的效率优势助力学校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新文科建设资源稀缺的痛点,秉承新文科建设传承性与开放性的内在要求,结合新建本科高校精准定位的客观需要,通过资源匹配至“一站式书院”,提高投入新文科建设的资源使用效率,以高效率弥补资源的不足;强化教育教学资源与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匹配度,以强匹配度增强新文科建设的资源吸纳能力与保障能力。

(三)交叉互融的“一站式书院”新文科人才培养

新建本科高校与所在城市“非均衡”状态的假说通过“一站式书院”平台实施无缝衔接的交叉互融行动,吸纳校内外各种主体以多样方式参与新文科人才培养,提升学校新文科服务供给和人才供给的能力,实现新文科供给与所在城市需求达到供求均衡,进而带动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

依托“一站式书院”时空场景,推动各方资源在动态均衡的无缝衔接中包裹三个领域的交叉互融行动:一是学科专业交叉互融行动,激励学生在书院环境中能够主动参与新文科建设,收获因交叉互融带来的知识与能力。二是校、企、政交叉互融行动,促进校、企、政主体在书院平台上各展其势,赢得新文科建设发展的收益。三是思维逻辑与工具方法交叉互融行动,鼓励学生在书院中能够回归读书、顺应科学技术对文科的新要求,夯实新文科类人才培养的应用技术性知识体系。

通过交叉互融行动,充分展现书院所特有的机制、环境与氛围优势,回归新文科交叉互融互促的本质属性,在学科专业、校企政、思维逻辑和工具方法等交叉互融中纾解“非均衡”带来的挑战,以“一站式书院”这一小切口为新文科建设带来均衡发展机遇。

一是学科专业交叉互融与书院的无缝衔接。新建本科高校在新文科建设道路上,学科专业的交叉互融主要方式有改造更新原有专业、开设新专业等,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得以体现。要落实好这种交叉融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除了依靠优化课程体系,更关键的是通过书院方式创造一个交流、互动、互助、互融的课外学习平台,无缝衔接课堂教学,助力学生合理利用课外时间,更好地掌握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

二是校、企、政交叉互融与书院的无缝衔接。校、企、政是新建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承担了不可或缺的独特角色。通过激励校、企、政交叉互融,助力新文科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步入动态均衡,实现多方共赢。书院是这个共赢目标导向下的最佳结合体,通过书院承担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内外项目孵化研究及转化中心的功能,无缝衔接了新文科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要求,助力学生在校、企、政交叉互融中真正锻炼实践能力。

三是思维和工具交叉互融与书院的无缝衔接。理性、严密的数理逻辑和大数据逻辑融入新文科人才培养势在必行,新技术、新方法转化为新工具是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必然选项。新的逻辑思维与新的工具方法交叉融合至相关课程进而植入新文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有组织、系统性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达到培养目标,也因此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挑战度。通过书院这一方式,以丰富的项目和活动载体呈现具象化的形式,助力学生能够在课堂之外破解新思维、新技术带来的学习难题,无缝衔接新文科对思维逻辑与技术工具的培养目标。

针对新建本科高校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与所在城市的“非均衡”状态,借助书院在课程、实践与能力三个维度上进行无缝衔接的交叉互融行动,推动新课程深度学习、新实践项目有效锻炼、新思维新方法积极应用等方面得以实施,以此培养学生的新文科服务能力与服务意识,增强学校对所在城市新文科服务的供给能力,实现新文科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同频共振,与所在城市形成多方共赢。

四、“一站式书院”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学情、校情、市情的约束条件下,通过践行“一站式书院”模式推动新文科人才培养,离不开一套与教学质量目标相对应且配套的评价体系支撑。为此,立足课程体系之外的书院时空场景,构建一套包括书院内部质量监控、书院资源运行效率以及书院供需匹配度的评价体系,激励与保障各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提升新建本科高校新文科人才培养质量。

(一)书院内部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书院内部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主要因书院所构建的独特时空场景而定,由主体、内容、程序以及激励四部分构成。主体由监督主体和运行主体两部分组成,监督主体一般由校团委、学生处与教务处等职能部门按照课外实践学分的基本要求进行相应职责的监督;运行主体以学生为主,按照“四自管理”以值日生、社团组织和项目等方式管理书院日常活动。内容主要是确立书院的任务、职责、基本规则与边界等,紧扣新文科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形成一个时间序列且可对照、可操作、可计量的任务书模式,记录书院内容的完成质量情况。程序强调书院运行的条件性、过程性和目标性。激励主要围绕各方参与书院在新文科建设中的定位与效果,重点是评价各方在书院中的收获与不足,进行奖与罚的机制,以此提升各方参与书院的积极性,进而促进新文科人才培养。

(二)书院资源运行效率评价体系

书院资源运行效率评价体系,既有新建本科高校面临资源紧约束的因素,又有校外多渠道资源投入书院的因素,这必然要求对书院资源投入效率进行考核评价。这一考核评价体系主要由指标设定、资源集成度以及产出成果构成:指标设定要在教育教学运行规律与资源投入产出规律之间寻求平衡,要在长期、中期、短期之间找到合理权重,核心就是要考查书院是否有合理的资源保障正常运行、教师是否有积极性参与、社会投入是否有合理回报、校内外新文科类资源流动是否有序;资源集成度主要考察新文科类教育教学的资源是否集中在书院时空场景、学生实践和课外活动是否集中至新文科类项目、公益类和市场类项目是否聚集于新文科人才培养等;书院产出成果的评价指标主要是围绕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构建,具体包括书院供给的第二课堂学分选修数量、书院承接且达到一定规模的活动场次、书院承接服务地方项目的数量、书院承担的教学科研项目数量等。

(三)书院供需匹配度评价体系

基于新文科的开放性与交叉性特点,促进书院内外协同一致,形成各方同频共振的人才培养效果,离不开书院供需匹配评价体系的保障。这一评价体系核心是通过匹配度评价书院目标达成情况,具体由内部匹配度、外部匹配度和内外匹配度三个层次构成:内部匹配度主要包括书院文科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课程匹配度、书院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匹配度、书院管理与学校管理之间的弹性匹配度;外部匹配度主要是书院文科类公益性与市场性的项目匹配度、短期与中长期的时间匹配度、历史主题与时代主题的价值匹配度等;内外匹配度包括书院新文科类人才培养定位与所在城市新文科需求定位的匹配度、书院新文科类优势与所在城市资源优势的匹配度、书院新文科类供给能力与所在城市新文科类需求容量的匹配度等。

整个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运行通过系列指标的对照,考查书院在整个新文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增值情况,核心是检验学生的发展性,关键是引导支持各种资源汇聚到书院,进而不断优化书院的规范性运行与创新性探索。

五、结束语

新建本科高校受制于“中等”学情、“紧约束”校情与“非均衡”市情的客观条件,通过探索“一站式书院”模式,践行学生中心、资源匹配和交叉互融的新文科人才培养,为这一类型高校在新文科建设的路径选择提供一次可参照的实践,提供这一类型高校三个新文科建设关键问题的启示:如何体现学生中心的过程性与目标性,如何获得开放性、特色化的办学资源,如何实现多方共赢的教育教学生态。当然,该实践模式在运行中仍然存在两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一是书院与学院在学校新文科人才培养的边界不清晰,导致教育教学资源有效配置的精准度存疑。二是书院与校外各方协同的动力仍然不足,导致书院为新文科人才培养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能力还存在差距。

参考文献:

[1] 刘振天,俞兆达.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17-128.

[2] 龙宝新.中国新文科建设的时代内涵与建设路向[J].南京社会科学,2021(1):135-143.

[3] 袁凯,姜兆亮,刘传勇.新时代新需求新文科:山东大学新文科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0(7):67-70,83.

[4] 樊丽明.论新文科建设的机制保障[J].中国高教研究,2023(5):4-8.

[5] 陈吉鄂,丘艳娟.教育评价变革助推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建设[J].教育学术月刊,2023(5):106-112.

[6] 段禹,崔延强.论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49-156.

[7] 田贤鹏,姜淑杰.新文科背景下的跨学科协同育人:内涵特征、逻辑演变与路径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22(21):35-42.

[8] 李正,项梦丹.高校书院制育人机制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110-116.

[9] 刘毳,张亚群.高校书院制改革的特征、问题与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23(4):99-106.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