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秋文化

2024-10-14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24年35期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承载着人们对阖家团圆的期望和对五谷丰登的希冀,是华夏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关于中秋节的传统文化,你了解多少呢?

中秋节的由来及发展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是流行于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从古至今,人们就有在中秋夜饮宴赏月的习俗,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原指秋季的第二个月,也称仲秋,最早见于《周礼》:“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农历八月中旬,正值秋粮收获时节,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而先民对“月神”的祭拜,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典籍《尚书》中就有记载,“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礼记》中亦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的记载,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就是在夜晚祭祀月亮。

恰逢中秋,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祭月的成分逐渐被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了下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北宋时期,正式定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梦粱录》里记载的南宋时期的中秋,节日气氛就相当浓烈,“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明清时期,中秋始与元旦齐名,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红楼梦》中就有对中秋夜宴的描写,在宁府和荣府的晚宴上,众人饮酒吹笛、击鼓传花、吟诗作对,好不热闹。

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祭月(拜月)

祭月,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广东一带,人们就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拜月时,设大香案,依次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祭拜月亮,祈求福佑。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

赏 月

这一风俗的正式形成是在唐代。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八月十五日夜,唐玄宗备文酒之宴,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以后每年八月十五,都照例赏月。自唐玄宗以后,中秋咏月诗大量出现。如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韦庄的《送李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司空图的《中秋》:“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苏轼的《水调歌头·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是中秋赏月的佳句。

不仅文人学士赏月、咏月,平民百姓亦“千家看露湿,万里觉天清”。宋代,中秋节赏月的风俗就十分盛行了。《东京梦华录》卷八《中秋》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吃月饼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发展至今,吃月饼已成为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习俗之一。

庆丰收

由于农历八月中旬正是新粮进仓、瓜果上市的丰收季,故而中秋习俗里又多了“庆丰收”的意味。像山东中秋祭土谷,台湾中秋祭拜土地公,浙江舞草龙活动等便都是以“庆丰收”为主题的。

中秋节的诗风词韵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便对中秋有着一份独特的情怀,每逢中秋必作诗作词。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里就出现了与“月亮”有关的传说——不仅给月神配备了名为“望舒”的专车和名叫“纤阿”的女御者,此时的“菟”(即玉兔)也出现在了古人的想象之中。

最经典的中秋佳作: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读:这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自古以来写中秋的作品中公认的“绝唱”。全词构思奇拔,独辟蹊径,神话与现实、出尘与入世、感慨与旷达,层层交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通观全篇,皆是佳句,体现出了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特征。

最雄浑的中秋佳作: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解读:张九龄乃一代名相,因遭奸臣排斥,被贬荆州,于中秋夜怀念远方,写下了这首诗。诗歌意境雄浑阔大,骨力刚健,情感真挚,特别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句更是被千古传诵。

最富奇幻色彩的中秋佳作: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解读:一连串发问,使得这首词几乎成为中国古代最有科学色彩的一首词。月亮为什么在空中不会掉下来?沉到海里,不会被碰坏吗?为什么圆月渐渐变成一道弯月?是不是这边沉下去,那边就升起来……八百年前的辛弃疾,竟然在词中就接触到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一科学现象,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吴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