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4-10-14姚爱玉
摘 要:新《课标》背景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文化成为小学数学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能够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文结合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提出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路径。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数学 传统文化 传承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9.010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各学科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完成这一任务,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其民族自信心。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掌握和理解,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必要性,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值得思考。
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让他们能够充分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社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我国对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也表现出开放态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育也发生了变化。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渗透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能够以正确的方式面对各种问题和困难。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理念,这些思想理念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的道德规范,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些规范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掌握相关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以此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路径
1.充分利用数学教材,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教材内容,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与数学相关的历史故事、影视作品等,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同时,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
例如,在教授“几何”知识时,教师可以展示我国独特的“榫卯”结构,通过这些结构让学生了解几何的概念、作用以及生活应用等。又或者以“汉代数学家刘歆得到的圆周率约为3.1547”故事向学生介绍“圆周率”,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古代数学与现代数学的差异。总体上,教师可以将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和科学家的有关作品融入数学教材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另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一是化繁为简思想,在数学知识中常常会出现很多复杂的运算过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王阳明提出的“删繁就简”思想,并通过这个思想引出“化繁为简”的数学理念(“删繁就简”和“化繁为简”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学时应当做出区分),再讲解相关数学题的解题思路既可,如6÷3-9×5+1,若一步步计算比较烦琐,但如果将公式分为6÷3+45与+1两个部分就能让计算过程变得更加简单,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化繁为简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
二是“化零为整”思想。在进行数学计算时有些学生面对大量的数字不知如何计算,这时引入“化零为整”思想,可以给学生很大的帮助。以1+5+34+77+3为例,按照化零为整思想,可以先计算其中个位数,再计算十位数,最后将总数相加,这个过程能让计算更加清晰、便捷,还能让学生掌握对应的计算方法。
2.结合课本知识,引出传统文化
教师应充分结合课本知识,在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引出传统文化。例如,在进行“负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与传统文化向学生介绍负数这个概念:传统文化中有“收入为正,支出为负;以盈余为正,亏损为负”的说法,随后在结合课本上负数的定义“负数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数值之和小于1的量”进行讲解,让学生们了解到负数是存在于生活中的一种数量关系后,就能对生活中的负数概念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在学生对“负数”概念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向学生们讲解“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区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3.借助数学文化背景,促使知识向技能转化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应由知识向技能转化,而不是由技能向知识转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思考,自主探究,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以获得系统而有意义的知识为目标进行教学。按照这个思路,教师可以借助数学文化背景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逐渐转化为他们掌握的技能。例如,教师可以先提出“孔融让梨”的典故,阐述其背景故事,然后结合“分数”知识设计数学题,类似于“假设孔融让梨中孔融一共有13个梨,让给弟弟7个,自己手上还有1个,那么请问哥哥获得了几分之几的梨”。问题提出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说出自己所理解的分数含义,然后再结合具体案例向学生们讲解这一问题。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们就能对分数形成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4.依托文化,阐述数学精神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还要对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深刻的认识,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例如,在进行圆周率应用题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π的故事。
教师还可以将数学中的相关知识和传统文化进行结合,通过向学生们讲解传统文化中勾股定理的故事,引导学生们思考出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方式。例如,教师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向学生们介绍勾股定理,即《周髀算经》中商高面对周公问话,说出了“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这就是勾股定理中的勾三股四弦五,这样就能够将现代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结合。同时,教师在通过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之后,还可以通过文化典故让学生知道古人是如何在生活中使用勾股定理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结合,不仅能让学生们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还能让学生们感受到我国古代数学家们的严谨态度和刻苦钻研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结合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教师要让学生们懂得“学习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这一道理。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应用,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获得更多知识和技能。
5.丰富文化内容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其重要意义在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缺乏相应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能力等特点,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例如,在教授“统计”这一节时,可组织学生进行数据调查活动。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统计原理的理解,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活动前可以准备一些“水果”“蔬菜”等食物材料,让学生提前进行准备。具体实施过程为: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苹果、梨、橘子等食物材料,可以提前将这些食物材料放到教室中让学生进行尝试。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观察水果或蔬菜,并进行统计。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统计”的相关知识,并学习到一些统计工具的使用方法。在组织活动时可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例如:一位教师手里有10个苹果和1个梨。他将这些水果分为两份,每一份又分成5份和1份两种情况,随后提问一共有多少种情况呢?通过这种问题的设置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统计知识中统计类型的多样性。
传统文化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提高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内涵,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能力等特点合理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相关知识直观呈现在学生眼前。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活动。例如,在学习“统计”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展示出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教师所给出的条件进行讨论、思考并得出结论。最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这一活动展示出来,并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6.设计数学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化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要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还要培养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的兴趣。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生活情境,将其引入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探索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时,教师可以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视角出发,创设一个“两步计算”的情境。教师准备一块白板和一些粉笔,学生则可以将粉笔带入课堂中。教师给学生展示白板上的两个图形:一个是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另一个是由两个正方形组成的三角形。在学生认识到这两个图形后,教师可以将两个图形中任取一个进行对比,问:“同学们能从这两个图形中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吗?”学生在讨论交流后,会发现两个图形在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但这并不影响它们是一个整体。这时,教师再引入“两步计算”知识:“同学们想一想,要通过哪些步骤才能得出‘1’呢?”学生通过思考后会得出两步计算的过程。这时教师再提问:“同学们可以用几步来计算这个‘1’呢?”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同学们可以自己尝试去操作一下这两个图形,并进行计算。”经过讨论和交流后,学生能够掌握“两步计算”知识中的“一步计算”“一步求积”和“一步求差”。
值得注意的是,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适当添加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和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轴对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对称图形图片:孔雀、蝴蝶、梅花、鱼等。教师将这些图片展示给学生,并问:“同学们觉得这些图片中的哪些图案与生活中存在联系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说出“对称”这个词语,教师再进一步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个词语来描述一下自己身边的一些事物呢?”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能够提高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综上,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使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资源,增加传统文化内容,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在教学中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学习。
参考文献:
[1] 韩东《有效链接思辨理解感悟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新教师》2023年第2期。
[2] 谢松柏《挖掘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 ——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探讨》,《科普童话·新课堂》2019年第5期。
[3] 陈亚萍、付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涵、价值与途径》,《民族教育研究》2019年第5期。
[4] 兰存智《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有机渗透研究》,《考试周刊》2020年第A5期。
[5] 刘文霞、姚永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策略研究》,《基础教育论坛》202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