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路径研究

2024-10-13万彤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5期

[摘 要]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这一时代背景的教育路径,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明确高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互联网+”时代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存在的问题,包括技术干扰、网络信息的“双刃剑”效应、数字鸿沟以及网络依赖与社交技能缺失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育路径,包括整合互联网资源创新教育模式、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缩小数字鸿沟以及增强线下交流,以提高学生社交技能。

[关 键 词] “互联网+”;高职院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5-0073-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其融通互联、网状化交织模式、高数据流和开放性生态圈环境已经成为影响“互联网+教育”领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高职院校,这一趋势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还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新方向、新形态、新技术做好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的思想和引导工作,继而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个体成长和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身心健康的保障,是成长成才的基础,是安身立命的根本[1]。学生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其个人发展和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如时间管理、自我学习、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等,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术上取得成功,而且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方面,高职院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不仅需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有责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在“互联网+”时代,这一任务变得更加复杂但也充满机遇。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便捷的交流平台和广阔的视野,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中潜在的分散注意力、信息过载和网络成瘾等问题也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构成挑战。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更加注重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识别和应对由此带来的各种挑战。总之,高职院校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其行为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成为具有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2]。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干扰与注意力分散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特别是移动通信网络领域的5G网络相关技术带动了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虽然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最明显的是对学生注意力的干扰。如社交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能让热点事件迅速发酵,吸引学生的眼球;短视频的视觉奇观增强学生的认同感;网络游戏的互动性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这些让高职学生难以长时间专注于学习任务。这种持续的注意力分散不仅降低了学习效率,还可能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此外,过度依赖互联网技术还可能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深度思考。在信息轻松可得的环境中,学生可能习惯于表层浏览而非深入思考,逐渐失去批判性分析和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长时间面对电子屏幕还可能出现视力问题、睡眠障碍等,这些都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行为习惯。

(二)网络信息的“双刃剑”效应

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信息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具有显著的“双刃剑”效应。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知识和信息海洋,学生的好奇、钻研心理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的广泛的资源得到满足,包括最新的科技发展、世界各地的文化、历史资料、学术研究等,这些信息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并有助于其形成开放、包容、创新的价值观。网络社交平台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长。然而,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如果学生缺乏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很容易接受错误或有害的思想,如极端主义、网络暴力、网络欺诈等现象,都可能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此外,网络泛娱乐化推崇“一切皆可娱乐”的价值理念,学生在低质量网络信息中虚耗时间并无法形成系统认识,排斥“严肃理性”思考;网络环境的匿名性、虚拟性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双重人格和主体异化,让学生在网络上表现出与现实中不同的行为模式,如过度自我展示、网络成瘾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学生的社交技能退化和出现现实生活中的适应问题。

(三)数字鸿沟和技术不平等

数字鸿沟指的是不同群体在获取、使用和受益于数字技术方面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可获取性、网络连接的质量以及使用技术的能力上。技术不平等可能导致学生在教育资源获取、学习效率以及技能发展方面的差异,进而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学校是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校园信息化设施配备水平和管理规范在促进数字化学习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学生家庭背景不同出现校园信息化的“数字鸿沟”现象不容忽视。[3]首先,设备和网络连接的不平等意味着部分学生无法顺畅地访问在线学习资源和参与数字化学习活动。这不仅限制了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机会,还可能导致学生在技术应用和信息处理方面落后于其他同学。其次,技术能力的不均衡发展可能使部分学生在处理复杂信息和利用数字工具方面感到吃力,这种技能差异会进一步加剧学习成绩和能力的不平等。此外,数字鸿沟还可能导致社交隔阂和心理问题。例如,缺乏足够数字资源的学生可能会感到自卑、孤立或焦虑,因为他们无法像其他同学那样充分利用网络和社交媒体进行交流和学习。这种感觉的持续存在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行为造成长期影响。总之,数字鸿沟和技术不平等问题对高职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构成了重大挑战,其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技能发展,还对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四)网络依赖与社交技能缺失

互联网依赖现象在学生群体中日益普遍,这种依赖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注意力集中,还对学生的社交技能和日常行为习惯产生深刻的影响。互联网依赖往往表现为过度痴迷网络、网络孤独或网络游戏成瘾,这导致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在虚拟世界中,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社交活动。[4]这种过度依赖互联网的行为模式会逐渐削弱学生的社交技能。由于缺乏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和经验,学生可能在真实社交场合中感到不适应或无所适从,表现出社交恐惧、沟通障碍或人际交往能力低下。此外,长期沉浸在虚拟环境中可能导致学生在情感表达和理解上的缺陷,无法有效地识别和回应他人的情感需求和社交信号。网络依赖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日常行为习惯问题。例如,长时间使用互联网会影响学生的睡眠质量,导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健康问题;把“网络习惯”带入真实生活中,忽视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而在校园生活中我行我素,缺乏基本的规则意识。总之,互联网依赖与社交技能缺失,不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还可能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未来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路径

(一)整合互联网资源,创新教育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整合互联网资源来创新教育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求知积极性,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5]这种教育路径的核心在于利用互联网的丰富资源和便捷特性,打造更加互动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在线视频课程、互动式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室等工具,让学生在互动和实践中学习。通过这些平台,学生不仅可以观看到各个领域专家的讲座,还可以参与在线讨论、实时问答,甚至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实践操作。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构建在线社区,鼓励学生进行知识分享和团队合作。在这些社区中,学生可以共同讨论课程内容、分享学习心得、协作完成项目任务。这种线上互动不仅增强了学生间的交流,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另一个创新的教育模式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个性化教学。借助网络中笔记类客户端,对网络视频、图片、文字等碎片化信息进行分类汇总,构建全面的知识架构,重点信息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标注功能进行体现,从而有效提升信息搜集的效率,还可以通过语音阅读功能,做好信息的传送,有效整合信息资源,方便学生进行信息筛选,实现从表层浏览转变为深层阅读。教师要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利用互联网发展的优势和特点,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加强与学生的网络互动,提升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并引导学生获取更多与自身发展和专业能力提升相关的知识和信息。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成绩和反馈,教师可以为每位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和资源推荐。个性化教学不仅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总之,通过整合互联网资源并创新教育模式,高职院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互动有趣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注重网络素养教育,培养信息筛选能力

网络素养是指人们认识网络、使用网络和改变网络的能力。当代大学生被喻为“互联网的原住民”,相对于其他群体,大学生和网络融合度相对较高,“每日必网”“无网不在”已成为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写照,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身处其中的外在生活环境。[6]“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需要注重网络素养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判断能力。随着互联网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学生每天都面临着海量信息的冲击,其中既有有价值的知识和资讯,也有大量的虚假、误导性信息。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网络素养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筛选和评估网络信息的能力。网络素养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如何识别可靠的信息源、如何评估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以及如何处理网络上的不同观点和信息。例如,教育学生了解不同网站和媒体的性质,引导学生关注官方发布的消息、学术机构的研究报告等可信度较高的信息源。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如何通过检查发布信息的日期、作者资质、引用来源等方式来验证信息的真实性。除此之外,网络素养教育还应包括对网络伦理和法律知识的教育,学生更应当自觉遵守网络相关法律及管理条例,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网络好青年。网络素养教育应强调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涉及大学生网络学习、网络社交、网络购物、网络娱乐等方面,教会用户如何合理设置个人隐私,避免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输入个人信息,以及识别和防范网络钓鱼等欺诈行为。在互联网上,知识产权的保护尤为重要。用户应了解版权法的相关规定,尊重他人的创作成果,不随意复制、传播受版权保护的内容。网络素养教育需要普及版权知识,提高用户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发表言论。网络素养教育应强调网络言论的边界和底线,教育用户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要考虑其社会影响和法律责任,避免出现造谣、诽谤、侮辱等不良行为。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不仅能够更加谨慎地处理网络信息,而且能在网络环境中更加负责任地行动。总的来说,网络素养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帮助学生在信息泛滥的互联网环境中作出明智的判断,还培养了学生作为数字时代公民的责任感和道德观。通过系统的网络素养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形成良好的信息处理习惯和行为模式。

(三)缩小数字鸿沟,保障技术平等获取

为了有效地进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高职院校应缩小数字鸿沟和保障技术平等获取。高职院校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公平地访问和使用互联网资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可以首先确保校园内提供充足且高质量的网络覆盖。例如,通过建立校园Wi-Fi热点,确保所有教室、图书馆、宿舍等区域都有稳定的互联网连接。此外,学校可以设置计算机实验室或提供可供借用的笔记本电脑,让没有个人电子设备的学生也能够访问网络资源。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或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学生,高职院校可以提供特别的技术支持。例如,设立奖学金或补助计划,提供优惠的网络服务套餐,帮助学生购买必要的学习设备,确保学生能够无障碍地参与在线学习。此外,高职院校还应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和支持,帮助所有学生提升数字技能。无论学生选择哪个专业,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文件管理、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幻灯片制作等基本技能。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培训和实践机会。高职院校可以教授学生如何使用搜索引擎、如何设置关键词、如何评估搜索结果的质量和可靠性等技巧,帮助学生提高网络搜索效率。随着在线教育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习资源被整合到了在线学习平台上。高职院校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使用这些平台,如慕课、网易云课堂等,让他们学会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提升。除了提供培训外,高职院校还应设立专门的技术支持团队或服务中心,随时为学生提供技术咨询和帮助。这可以确保学生在遇到技术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从而更好地利用数字资源进行学习和实践。通过缩小数字鸿沟和保障技术平等获取,高职院校为所有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适应“互联网+”时代所需技能的关键步骤。

(四)增强线下交流,提高学生社交技能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尽管网络技术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但也可能导致学生过度依赖网络而忽视了线下交流的重要性。因此,为了学生的社交技能,高职院校应当重视线下交流的机会,并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和培训来弥补网络依赖可能带来的社交技能缺失。一方面,举办各种线下活动,如团队建设活动、角色扮演游戏、公开演讲和辩论比赛等。这些活动可以鼓励学生离开电脑和手机屏幕,与同学面对面交流,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孤独感,从而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例如,通过团队建设活动,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在团队中有效沟通、协作解决问题,以及如何领导和激励团队成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开设社交技能培训课程,如人际关系沟通、情感管理、非语言交流技巧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学习如何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得更加自信和得体。例如,通过非语言交流技巧的培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声音的抑扬顿挫来更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总之,通过增强线下交流和强化社交技能培训,高职院校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网络依赖带来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社会成员。这种综合线上线下的教育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且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行为养成习惯教育要想落到实处,就必须把握“互联网+”的发展趋势,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这些策略的实施有助于高职院校在“互联网+”背景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未来,高职院校应继续关注“互联网+”带来的新挑战和机遇,不断调整和优化教育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高慧.高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现状探析:以O学院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2(7):233-236.

[2] 万绪林,邓敏.高职院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探索[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4):58-60.

[3] 马红梅,陈钰,肖雨桐.全球视域下学校信息化“数字鸿沟”及其对学生成绩的影响[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2(5):86-94.

[4] 李良敏.大学生网络沉迷引发心理问题解析[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22(3):77-79.

[5] 吴锡平,潘珩.互联网环境下高职学习行为及习惯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120-121.

[6] 叶定剑.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核心构成及教育路径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1):97-100.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