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雌大西洋鲑工厂化降海鲑培育技术

2024-10-12韩厚伟陈娟纪凯王且鲁

河北渔业 2024年9期

摘要:为探究全雌大西洋鲑(Salmo salar)银化技术,利用陆基循环养殖系统开展银化培育试验。历经3个月,共计银化培育约6.5万尾幼鲑,银化培育率达95%以上,降海前存活率达97.4%,降海后30 d内死亡率为0.7%。形成了操作简单、成活率和银化比例更高、体质更健壮的降海鲑培育方法。

关键词:大西洋鲑(Salmo salar);银化;循环养殖系统

大西洋鲑(Salmo salar)隶属于鲑科(Salmon-oidea)鲑属(Salmo),是冷水性鱼类的一种,分为洄游型和陆封型两种。洄游型的大西洋鲑在淡水中产卵繁殖,海水中生长发育,陆封型的终生生活于淡水中[1-2]。自然界中,洄游型鲑鱼在其自然生活史中都存在一个从淡水幼鲑转变为降海鲑的复杂变态过程,称为银化,该过程涉及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以及行为学的变化[3-4]。银化后的降海鲑完全具备了在海水中生活的能力,一旦银化和降海时间掌握不好,会出现反降海变态现象,即已经银化的降海鲑失去在海水中生存的能力,无法适应海水养殖[5]。大西洋鲑是目前世界上人工养殖产量最高的冷水性鱼类,主要养殖国家有挪威、智利、加拿大以及法罗群岛等,商业化养殖中,主要以海水网箱养殖洄游型大西洋鲑为主[6]。为了减少雄性个体性早熟带来的损失,鱼卵生产公司陆续推出了全雌大西洋鲑鱼卵。在生产中,形成操作更简单、同步性更强、成活率和银化比例更高、降海鲑体质更健壮的降海鲑培育方法,对大规模产业化养殖鲑鱼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本0421fe3c56cb4d99264130fc6e49474461ac1eaabe3f9dc57a3b729bba4c102b文主要介绍2023年在山东省国信东方(烟台)循环水养殖科技有限公司大西洋鲑育苗车间进行的全雌大西洋鲑银化的相关过程和技术经验,以期为国内的大西洋鲑苗种培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培育系统

试验在国信东方(烟台)循环水养殖科技有限公司大西洋鲑育苗车间内进行,采用循环水养殖模式。养殖系统主要由养殖池、集污器、履带式微滤机、蛋白分离器、臭氧发生器、生物池、脱碳装置、罗茨风机、氧气锥等设备组成。养殖池为边长5 m的八角形,深2 m,有效养殖水体约45 m3。养殖用水为淡水,经过滤、紫外杀菌、制冷处理后,水温稳定在13~15 ℃。

1.2苗种准备

试验选用由挪威引进,经过严格消毒和检测确认无特定病原菌的洄游型全雌大西洋鲑发眼卵,经孵化、开口、幼苗培育阶段后,停食24~36 h排空肠道,使用自动分鱼机(型号MILANESE)对7.2万尾平均体质量约为18 g左右、体长9 cm左右的幼鲑进行分级并分别转入4个银化培育池(S1—S4)内进行培育。其中,S1池入池幼鲑14 846尾,S2池入池幼鲑16 663尾,S3池入池幼鲑16 900尾,S4池入池幼鲑17 338尾,共计约6.5万尾幼鲑。

1.3水质管理

银化期间,全程采用淡水培育,水温控制在14~16 ℃,水中溶解氧含量维持在7.5~9 mg/L之间,pH值在6.5~8之间。随着鱼体规格的增加,水体流量也随之逐渐增加。初始流量控制在50~60 L/min,至银化结束时逐渐增加至180~200 L/min。银化期间,确保水体中氨含量低于0.5 mg/L,亚硝酸氮含量低于0.1 mg/L,二氧化碳浓度低于15 mg/L。银化培育期间定期检测上述指标,以确保水质条件满足幼鲑银化需求。

1.4银化条件

光线是调控整个幼鲑-降海鲑转变过程同步发生最重要的环境刺激因子,银化阶段最关键的技术环节是对光线的控制以及对银化阶段形态和生理指标的监控。首先要保证合适的光照强度,银化池上方安装日光灯,保证水面光照强度1 000 lx左右,池底部安装水下灯,保证池底光照强度不低于20 lx。银化培育期间,首先采用每天12 h光照,另外12 h黑暗的光周期策略(L∶D=12∶12),持续6周;继而转为每天24 h光照(L∶D=24∶0),同样持续6周。

1.5银化阶段的投喂策略

银化培育阶段,只在光照时采用自动投饵机进行投喂。培养初期,根据幼鲑入池数量及重量,饵料投喂率由3.5%逐渐降低至2.5%,同时根据幼鲑增重、摄食状态及残饵量及时调控投饲量,确保幼鲑银化培育期间的营养需求。银化期间的饲料粒径随着鱼的规格增大而增大,更换饲料粒径时需逐渐过渡,即小粒径与大粒径饲料的投喂比例可由2∶1,1∶1,1∶2逐步过渡,直至全部投喂大粒径饲料。

1.6养殖管理

银化培育期间,每天8:00、12:00、17:00、22:00进行排污,每次排污约20 min;每天8:30、15:30自动收集或人工捞除死鱼。关灯时,因为突然黑暗会给鱼苗造成应激刺激,氧气需求量非常高,此阶段需确保鱼池中的氧含量不低于8 mg/L,并且开灯后不要立即喂食。每2~3 d测定1次水体氨氮、亚硝酸盐和化学需氧量等指标,并根据水质情况及时调整新水量,为幼鲑提供健康适宜的银化环境。

1.7病害防治

银化培育期间,在病害防治方面主要采取药物治疗辅助,预防防控为主的治疗方式。形成规范有效、系统性的幼鲑健康管理规范是病害防治的关键,因此需在日常培育过程中做好监测、坚持记录并做好响应措施。人工操作、流速下降、营养不良、水质变差及其它管理因素均会对幼鲑造成压力,降低其对病原体的耐受性。因此,培育期间需确保幼鲑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人工操作尽可能降低对鱼类的应激影响,及时接种疫苗预防及抑制疾病的发生。

1.8银化程度评价标准

银化培育期间,不定期从培育池中随机取样,观察并记录外观形态的变化。如随着银化时间的推移,幼鲑身体两侧的标志性斑纹逐渐消失,鱼鳍边缘颜色逐渐变深,鳞片颜色呈现明显的银色光泽,体型更加细长。在银化末期,鱼的运动方向会发生反转,即由原来的逆水游动转变为顺水游动。银化结束后即进入降海的窗口期,于窗口期的第1天随机抽取活鱼样本在35‰盐度下暂养24 h后,尾静脉抽取血清测定样本的的血钠和血氯值。若其血钠降低至160~170 mmol/L,血氯降低至140~150 mmol/L,则说明鱼体具备了在海水中进行渗透调节的能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降海鲑,即银化成功。同时,追踪记录降海后30 d内大西洋鲑的死亡率。

2银化培育结果

银化培育共进行约3个月,通过不定期从4个养殖池中随机取样观察可见,至银化培育结束时,幼鲑由入池时的逆流游动转变为顺流游动,身体两侧的标志性斑纹逐渐消失,体表鳞片光泽由黄绿色转变为明显的银色,体型更加细长。4个银化培育池共计入池约6.5万尾幼鲑,银化培育结束时降海鲑平均体质量约100 g/尾左右、体长约20.2 cm左右(见表1)。淘汰掉外观形态明显不符合降海鲑特征的幼鲑,共计降海鲑64 005尾,降海时存活率达97.4%。

银化培育结束后,随机从4个银化培育池中各自抽取40尾活鱼样本,暂养在35‰盐度下24 h后,尾静脉抽取血清测定血钠、血氯值进行银化率评价。经过检测,S1—S4培育系统银化率分别为92.5%、97.5%、97.5%和95.0%(表1),表明经过银化培育后,绝大部分幼鲑具备了在海水中进行渗透调节的能力,转变为降海鲑,可转入海水中进行养殖。降海后30 d的养殖死亡情况见表1,大西洋鲑降海后死亡主要集中于前15 d,观察分析推测,吸鱼操作及运输转运过程产生的机械损伤是造成大西洋鲑死亡的主要原因,后15 d养殖状态逐渐趋于稳定,死亡量下降。

3小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银化全雌大西洋鲑降海鲑的相关过程和技术经验,试验取得了较好的银化效果,降海前存活率达97.4%,平均银化率达95.6%;降海后30 d内死亡率为0.70%。形成了操作简单、同步性强、成活率和银化比例高、体质健壮的降海鲑培育方法,为国内的大西洋鲑苗种培育,实现工厂化条件下开展银化,及为我国发展深远海大西洋鲑养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大江,王炳谦.鲑科鱼类及其养殖状况[J].水产学杂志,2010,23(2):56-63.

[2] 夏重志,陈金平,牟振波.大西洋鲑的生态学资料[J].水产学杂志,1998(2):61-65.

[3] SU Y,GU J Y,ZHOU Y G,et al.Metabolomic responses of 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cultured during the pre-smolt,smolt and post-smolt stages[J]. Aquaculture,2024,582:740552.

[4] PINO MARTINEZ E,IMSLAND A K D,HOSFELD A C D,et al.Effect of photoperiod and transfer time on Atlantic Salmon smolt quality and growth in freshwater and seawater aquaculture systems[J].Fishes,2023(8):1-17.

[5] 周演根,杨静雯,熊莹槐,等.降海鲑渗透生理及入海窗口期的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9(3):18-27.

[6] 都红圩,刘鹰,丛义周,等.大西洋鲑工厂化循环水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的构建与应用[C]//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海洋与渔业专门委员会.海洋资源科学利用论坛论文集.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1:6.

Techonology of all-female 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smoltification

HAN Houwei CHEN Juan JI Kai WANG Qielu

(1.Conson Oriental (Yantai)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Yantai 264000, China;

2.Conson CSSC(QinDao)Ocean Technology Co., Ltd. Qindao 266200, China;

3.Qingdao Conson Oceantec Valley Development Co..Ltd. Qindao 266200,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moltification technology of all-female 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a test was conducted in land-based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 After 3 months, a total of approximately 65,000 juvenile salmon were smotificated successfully with a smoltification rate of over 95%, a survival rate of 97.4% and a mortality rate of 0.7% within 30 days after transferring into the seawater. A technology for smolting all-female Atlantic salmon with simple operation, higher survival rate and smoltification ratio, and more robust smolts has been formed.

Key words:Atlantic salmon(Salmo salar); smoltification;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

(收稿日期:202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