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维《山居秋暝》三问

2024-10-12周建忠

名作欣赏 2024年10期

诗眼是“空”?是“空山”还是“空”?王维诗有“空”90多处,着眼“空”必然误入禅境

有人说,这里的“空”和王维其他诗中的“空”构成互文性特征,一个“空”字既指山野空阔,也指心灵自由,空无执着,是诗人游兴所思之总体感受。这样的说法很流行,因为王维喜欢用“空”字,我可以例举很多: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积山寺》)

澹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赠裴十迪》)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老将行》)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

不少论者认为:这些诗中的“空”和本诗的“空”意义有相似之处,具有互文性特征。如果这样理解,必定引向佛理,所谓从绘画之美、音乐之韵走向禅宗之悟。其实“禅宗之悟”,应该是“禅宗之误”,因为这首诗的重点不是写禅、不是禅悟。

我以为,这首诗的诗眼,不是“空”,是“空山”,重点写环境,同时寄寓心情。描写“空山”,不仅是王维的喜好,也是唐代诗人的共同取向,我可以举出四组:

第一组:“空山不见人”(王维)、“空山五柳春”(王维)

第二组:“空山唯习静”(宋之问)、“空山飞夜萤”(王勃)、“空山明月秋”(骆宾王)、“空山不见人”(刘长卿)

第三组:“空山咏场藿”(李白)、“空山多雨雪”(王昌龄)、“空山满清光”(岑参)“空山草木长”(杜甫)、“空山中宵阴”(杜甫)、“空山立鬼神”(杜甫)、“空山楼阁暮春光”(杜甫)、“空山独夜旅魂惊”(杜甫)、“空山岩径迷”(张九龄)

第四组:“空山无鸟迹”(顾况)、“空山径欲绝”(顾况)、“空山云雨期”(元稹)、“空山三十载”(白居易)、“空山无人蹊”(张籍)、“空山松子落”(韦应物)、“空山寂历道心生”(张说)

综上可知,“空山新雨后”,“空山”不可拆解、不可分解,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意象来理解。如王维《山居即事》一样,写山居闲适之情、陶醉之境: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空山,不是指“山”里“空”,并不是荒山秃岭、荒无人烟,这里有明月、清泉、竹林、溪石、莲花等自然景物,还有作者、浣女、渔民等人物,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山。与“空山”相对的环境是指世俗的环境,包括宫廷、都城、官场、交际场所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山间的清新宁静,足以洗涤另一个环境带来的喧嚣功利与烦恼焦虑。

“晚来”是不是“傍晚来临”

有个教学设计将“天气晚来秋”翻译为:空旷的山里一场大雨过后,傍晚来临,感到秋天也来了。显然,将“晚来”解释为:傍晚来临。

其实,“晚来”是一个固定偏义结构。“晚”,傍晚、入夜;“来”,没有实意。在唐诗中屡见不鲜,包括“晓来”“夜来”“春来”“秋来”,类似“天气晚来秋”的句式唐代还有很多,比如“闲棹晚来过”(孟浩然)、“牛力晚来新”(杜甫)、“春草晚来色”(钱起)、“东林晚来好”(钱起)、“无奈晚来时”(刘禹锡)、“烟雨晚来好”(皮日休)、“野步晚来登”(孟贯)、“佳气晚来浓”(元淳)。

“天气晚来秋”,这里的“晚来”,呼应诗题“暝”,对应下句“明月”,描写山居之境,从傍晚到深夜。暝色,既是暮色,也是夜色。《说文解字》“晚,莫也”,段注“莫(暮)者,日且冥也。从日在艸中”。《说文解字》“昏,日冥也”,段注“冥者,窈也。窈者,深远也”。所以,“暝”“晚来”“明月”,构成“山居”的时间链,读者在时间推移中感悟空间的宁静与辽远。

“莲”与“竹喧”“下”

1.“莲”,是红莲,如“城边野池莲欲红”(杜甫)、“露冷莲房坠粉红”(杜甫),用来衬托“浣女”(美女)。在唐诗中,荷花意象与美人意象,常常人花合一,王昌龄有“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荷叶”“罗裙”合一,荷叶仿佛就是罗裙,罗裙仿佛就是荷叶,融为一体,难分难解。这里的芙蓉、莲花,必须是红花,红花与笑脸相映,以花衬人,以人衬花,浑然天就。“浣女”,本来就是洗衣服的女性,唐代诗人美化为洗衣服的姑娘(降低低龄),再次美化为洗衣服的美女(增加颜值),如“晴江一女浣”(王维)、“新妆浣纱女”(孟浩然)、“别有浣沙吴女郎”(李白)、“无双越女春浣纱”(李叔卿)、“浣纱神女已相和”(鱼玄机),最典型的是“无双”,本是美女,后来成为美女的代称。

2.“竹喧”,有人解释为竹林竹叶沙沙作响,这也是误读。“竹喧”是为了写“浣女”,竹林喧闹,是因为浣女归来。而写竹林、浣女,又是为了衬托“莲”花之美,王维有“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刘禹锡也有“千竿竹翠数莲红”(《刘驸马水亭避暑》)。

3.“下”,有三种说法:一是下来,顺流而下;二是捕鱼人下网;三是下去,由近及远。第二种解释显然有误,这里不是写捕鱼这类形而下的行为,而是描摹动画之景。

我们先从颔联说起,“明月松间照”,上句写视觉,没有疑义;“清泉石上流”,下句看上去继续写视觉,那就不是大诗人王维的水准,优秀的对偶句基本是视觉、听觉互用,而且一句显豁,一句含蓄,所以下句是写眼前的清泉流向远方,在陡峭的石壁落下时发出响声:山中夜晚过于宁静,清泉在远处流淌,因为落差发出的声响,居然能够听到。所以“明月松间照”,是写视觉效果,由远及近,迷蒙却又清晰;“清泉石上流”,是写听觉,由近及远,以动写静,意境深邃。

再看“竹喧归浣女”,是听觉切入,由远及近,写画外的视觉效果:浣女归来,声情并茂,形神并举。“莲动下渔舟”,是视觉切入,由近及远,写画外的听觉动态,眼前的莲荷摇曳,是因为渔舟驶去,浆声合节,水声依稀可辨。

作者:周建忠,南通大学二级教授,三江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材委员会语文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