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渊明的田园诗

2024-10-12邓小军

名作欣赏 2024年10期

陶渊明,中国伟大诗人,中国田园诗创始人。陶渊明田园诗具有的崇高人文精神境界、亲身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内容,和巅峰般的艺术造诣,为后世田园诗所难以企及。

陶渊明为什么弃官种田了——为了酷爱自由的本性、为了回归自由的生活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入宋更名潜,东晋江州寻阳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市西;412年并入柴桑县,今九江市西南)人。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从彭泽县(今江西彭泽县西南)县令弃官,返回寻阳乡里种田。这是陶渊明几经出仕、弃官以后,最后一次弃官归田,从此隐居不出,直至22年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去世。

1. 陶渊明弃官种田,是放弃了高出种田收入12倍以上的县令收入

少爰居永兴(今浙江萧山),躬自垦田,种稻二十余亩。(《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陶渊明种田所能种的田亩数,与此相差不远。

按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历代田亩面积对照表》:曹魏西晋、东晋:一亩合0.778市亩。假定陶渊明耕种25 亩左右田地,相当于今19.45市亩左右。陶渊明弃官归田的开始年代,耕种的田亩数可能会少些,随着垦荒的发展和陶俨、陶俟、陶份、陶佚、陶佟五个儿子陆续长大成人,耕种的田亩数增多起来。

关于东晋县令收入。

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糯稻),妻子固请种秔(同粳,饭稻),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宋书·陶潜传》)

缪钺《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新释》:“东晋地方官公田收租率不可考,如按汉代地主收租十分之五、曹魏屯田‘与官中分’的办法推论,假定当时公田收租率也是十分之五。”又说:“俸米之外,还应有钱有绢。”

陈寅恪指出,隋唐制度之渊源,包括东晋南朝之制度。唐代官员收入的构成,大致可以作为东晋官员收入构成的参考。

白寿彝主编、史念海分册主编《中国通史》第6卷《隋唐时期》说:“唐代官员的收入实际上由禄米、俸料(俸料钱)、职田三部分构成。”又说:“唐代官员的职分田地租收入,大致与其禄米收入的数量相当,甚至略有超过。”

陶渊明做县令的收入,至少是300亩公田收入的一半加上同等收入的俸钱,相当于300亩田的收入。另有绢一项不可考。而他当农民种田的收入,则只有大约25亩田的收入。陶渊明弃官种田,是放弃了高出种田收入12倍以上的县令收入。

2. 陶渊明弃官种田,是为了酷爱自由的本性、为了回归自由的生活

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自免去职(彭泽县令)。(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自然”:此指自己使自己如此,自由。“自”,自己;“然”,如此。自己使自己如此,即自己为自己做决定,即自由。《老子》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汉河上公注:“道性自然,无所法也。”第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质性自然。”《归园田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以上所有“自然”,皆自由之义。

“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自己)本性自由,勉强不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

“俗”:指官场。“韵”:指情感、趣味。“性”:指本性、人性。“丘山”:山水田园自然,指代自由生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诗言自己从小就没有适应官场的趣味,因为自己生性酷爱自由。

“尘网”:比喻官场的奴役人、不自由。“网”:罗网。“樊笼”:牢笼,例如关住鸡鸭猪羊的牢笼,喻指在官场失去自由、尊严,失去生命权利的保障,随时可能被屠杀。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旱)稻》:“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异患”就是指人所不应有的灾患,包括失去自由、尊严和死于非命。后来,谢灵运、庐陵王刘义真都被刘宋所杀害。他们都是颜延之的好友,颜延之则是陶渊明的好友。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言失去自由已久,现在终于重返自由。

“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之人的本性自由、人性酷爱自由的思想,在中国人性论思想史上具有创造性,并具有实践品格。因为从未有人如此直接提出这一思想,并且说到做到。

陶渊明在东晋时期的弃官种田,是为了酷爱自由的本性、为了回归自由的生活。在刘宋时期拒绝做官,则又增加了不与刘裕政权合作、不承认刘宋政权正朔的新内涵。

陶渊明之种田,充分体现了勤劳、智慧之品格

(一)陶渊明使用耕牛犁田

陶渊明使用耕牛的意义,是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详见稍后的小结。

在中国农业史上,牛耕开始推广于春秋战国时期,普及于汉代。

《晋书》记载牛耕、牛车:

东南以水田为业,人无牛犊。今既坏陂(决湖为田),可分种牛三万五千头,以付二州将吏士庶,使及春耕。(《晋书·食货志》)

又旧兵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士得四分;自持私牛者,与官中分,施行来久,众心安之。(《晋书·傅玄传》)赵至字景真,代郡人也,寓居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诣师受业,闻父耕叱牛声,投书而泣。(《晋书·赵至传》)

幸灵者,豫章建昌(今江西宜丰东北)人也……(其父母)尝使守稻,群牛食之。(《晋书·幸灵传》)

尼早丧妇,止有一子。无居宅,惟畜露车,有牛一头,每行,辄使子御之,暮则共宿车上。(《晋书·王尼传》)

由上述《晋书》记载,可见晋代牛耕、牛车已经推广或普及。

出土汉魏晋牛耕田耙田画像砖、壁画:

1. 四川德阳出土汉代《 二牛犁田》画像砖

2. 1950年江苏睢宁双沟出土汉代牛耕图画像石

3. 1972年甘肃嘉峪关新城魏晋1号墓出土壁画耕种 摹本

4.1972—1973年甘肃嘉峪关新城魏晋6号墓出土壁画犁地 摹本

5. 1972—1973年甘肃嘉峪关新城魏晋5号墓出土壁画犁地 摹本

6. 1973年陕西三原县唐初李寿墓出土壁画牛耕图

7. 1972—1973年甘肃嘉峪关新城魏晋6号墓出土壁画耙地 摹本

出土两晋陶制牛犁田耙田模型:

1. 1982年广东韶关出土西晋太康七年酱褐釉陶犁耙田模型

2. 1963年广东连州出土西晋陶牛犁田耙田模型

3. 1994年广州黄埔出土西晋陶水田模型(有赶牛犁田;有赶牛耙田)

4. 1989年广东韶关出土东晋咸和二年酱褐釉陶水田作业模型( 牛犁田、耙田)

5. 2001年广东肇庆坪石岗出土东晋陶牛耕田耙田模型

6. 1980年广西梧州倒水出土南朝陶牛耙田模型出土两晋南朝陶牛车、牛车画像砖:

1. 1990年河北盐山刘杨出土西晋陶牛车

2. 2001年河南沁阳西万出土西晋灰陶牛车

3. 2010年河南洛阳道北二路西晋墓出土陶牛车

4. 2016年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西晋墓出土陶牛车

5. 2005年河南济源柴庄出土西晋灰陶牛车

6. 1981年广州沙河顶西晋墓出土陶牛车之一

7. 1981年广州沙河顶西晋墓出土陶牛车之二

8. 2007年广西贺州将军山出土东晋—南朝青釉牛车人物陶俑

9. 1970年南京象山东晋墓出土陶牛车及俑群

9-1. 1970年南京象山东晋墓出土陶牛车

10. 1955年南京中华门砂石山出土南朝灰陶牛车

11. 镇江博物馆六朝陶牛车

12. 1993年甘肃酒泉西沟魏晋7 号墓出土牛车出行图画像砖

1993年酒泉西沟魏晋7 号墓出土牛车出行图画像砖,画面主体为一单牛拉车,车上一农夫,右手持握弯镰。牛车旁站立一妇人,似与农夫告别。这是魏晋时期牛车使用于农作运输的证明,可与下文陶诗所述的类似情况印证。

由上述《晋书》记载,和近几十年河北、河南、江苏、广东、广西出土两晋南朝牛犁田耙田壁画、陶制模型、画像砖及陶牛车,可见晋代牛耕、牛车已经推广或普及。

陶渊明驾驶牛车去远处进行春耕:

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途情已缅。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寒草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装吾驾”:装驾,装束驾乘,指给牛套上车轭。《仪礼·聘礼》“宾退”汉郑玄注:“退,还馆装驾,为且将发也。”唐贾公彦疏:“装束驾乘。”《说文解字》:“驾,马在轭中。(牛+各),籀文驾。”轭:牛马拉车拉犁时套在脖子上的曲木,连接车辕或耕索,牵引车或犁前进。

“夙晨装吾驾”:早晨给牛装上车轭——用牛车运载犁具,前往“地远”的“南亩”,从事春耕(“春兴”)——就是用此牛进行牛耕。

参看上文1993年酒泉西沟魏晋7 号墓出土牛车出行收割图画像砖,魏晋时酒泉驾牛车去收割,与东晋陶渊明驾牛车去春耕,都是将牛车用于农作运输,诗、画异曲同工。

《归去来兮辞并序》: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巾车”:有帷盖之车。《周礼·春官·巾车》汉郑玄注:“巾,犹衣也。”此指牛车。近几十年南北各地许多出土的两晋南朝陶牛车、牛车画像砖,表明当时牛车已经相当普及,可以参证。

《归去来兮辞并序》也叙述了驾驶巾车——也就是牛车——去远处进行春耕。

陶渊明使用牛拉犁进行春耕:

陶诗有三次写到“耒”,只有一次写到“锄”,可见耒对他的重要。

《癸卯岁(403)始春怀古田舍》: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庚戌岁(410)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饮酒二十首并序》其十九(422):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耒”:本指先秦人力挖土农具,是用尖锥式的下端挖土。此指晋代的犁,犁是用动力牵引的耕地农机,用犁铧(犁铲、犁刀)翻土。东晋的牛耕,是一人使一牛牵引犁翻土。汉代诗已经出现“犁”字,但晋至唐人往往用“耒”字指代犁。汉乐府《陌上桑》:“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经典释文·庄子·胠箧》“耒”字,引晋李颐:“李云:犁也。”《庄子·胠箧》“耒”,唐成玄英《疏》:“耒,犁也。”陈文华《农业考古》:“唐代陆龟蒙的《耒耜经》,实际上是指耕犁。”陶渊明亦是宁愿使用带有古典趣味的“耒”字指代犁。

“秉耒欢时务”,典出《礼记·祭义》“躬秉耒”,指把犁使牛犁田,从事春耕。“欢”字,写出为自由而劳动的快乐。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典出《孟子·滕文公上》“负耒耜”,指清晨扛着犁牵着牛出工下田,黄昏扛着犁牵着牛收工回家。

由上可见,陶渊明耕远处的田,用牛车载犁。耕近处的田,是自己扛犁。

从“日入负耒还”来看,晋宋之际的陶渊明犁田,是一人一牛一犁(适合南方小块田地;直至20世纪70年代,“我国南方人民公社的田块,一般都在3 亩以下”),而非二牛抬杠(适合北方大平原)。所使用的犁,应该是当时一种操作灵活轻便、便于犁到田块尽头转弯的短辕犁,适用于九江山地、丘陵、平原、多小块水田的农业地形。陈文华《中国农业考古图录》:“《齐民要术》指出:‘长辕耕平地尚可,于山涧之间则不任用,且回转至难,费力,未若齐人蔚犁之柔便也。’说明山东一带已出现适合在山间谷地使用的蔚犁,从蔚犁与长辕犁相比,则蔚犁应是一种操作灵活轻便的短辕犁。这种犁的出现可能为唐代曲辕犁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可以参考。

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耕种有时息。”《读〈山海经〉十三首》:“既耕亦己种,时还读我书。”陶诗中的这些“耕”字,其实是指犁田的“犁”。

陶渊明使用牛耕、牛车的意义:

农业生产受季节限制,农历四月内须完成抢收、抢耕、抢种。牛1天耕田1—2亩,人拉犁1 天不足1 亩(1996年《简阳县志》),人挖田1天0.25亩(费孝通《江村经济》)。牛耕效率高于人拉犁2 倍,高于人挖田8 倍。牛耕耕得深、耙得细,作物生长好、收成好,亦非人拉犁、人挖田所能比。

元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卷上:“家有一牛,可代七人力。” 闵宗殿等《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简史》:“牛耕的使用,使人从笨重的耕地劳动中解放了出来,这是我国农业史上使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机械化卷》“农业运输机械化”条目:“畜力车使人从繁重的推挽车劳动中解放出来,成为车的驾驶者。畜力车比人力车载重大、速度快、行程远,曾对人类社会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古今农学的这些话,其实也适应于陶渊明使用牛耕、牛车的情况。陶渊明种田的诗意画面,不仅是“带月荷锄归”,还有“日入负耒还”。

(二)陶渊明连续开荒增加耕地面积

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一: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途情已缅。……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癸卯岁,即403年,可见陶渊明早在405年最终弃官以前,就已深入偏僻荒远之南亩开荒。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406):“开荒南野际。”其二:“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可见他最终归田后继续开荒。

《和刘柴桑》(411—412):“茅茨(茅屋)已就治,新畴复应畬。”“畬”:焚烧草木开荒,用草木灰做肥料下种。《重修广韵》:“畬,烧榛种田,又音余。”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

丙辰岁,即416年。东林隈:《尔雅·释丘》:“厓内为隩,外为隈。”可见陶渊明秋收时,要早起乘船渡过潆洄曲折的山间湖泊,才能到达自己开垦种植的田野——庐山西北麓东林寺山下,进行收获。

(三)种植稻、麦、大豆、桑、麻,种植花卉、药材、蔬菜、果木

种植水稻,可见:

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于西田获早[旱]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有会而作并序》:“旧谷即没,新谷未登。”

《和郭主簿》二首其一:“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江西中稻大约农历七八月之间收割,九月收获的是晚稻。晚稻包括糯稻即酒谷。

南方地区至今仍然把稻谷称为谷子。水稻是陶渊明耕种的最主要农作物。

种植冬小麦,可见:

陶渊明《有会而作并序》:“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时运并序》其一:“袭我春服,薄言东郊。……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春天里生长的、柔软而能随风起伏的农作物新苗,是麦苗,是冬小麦麦苗。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翼”,飞鸟的翅膀,名词用作动词,诗言麦苗一波一波地起伏,如鸟翼一翼一翼地飞舞,画面生动传神,而韵致不尽,包含着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欣喜之情。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春风吹过之处,麦苗绿波,一线一线地起伏,亦和诗人一样满怀新生般的喜悦。诗人爱之,故爱称之为“良苗”。“新苗”“良苗”“怀新”“带月”,都是陶渊明创造的新词。

种植大豆、桑、麻,可见: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其二:“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其三:“种豆南山下。”

种植蔬菜,可见:

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果菜始复生”“且遂灌我园”。

《和郭主簿二首》其一:“园蔬有余滋。”

《答庞参军并序》:“朝为灌园,夕偃蓬庐。”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流目视西园,晔晔荣紫葵。”

《酬刘柴桑》:“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止酒》:“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

“紫葵”:冬葵,又称为冬寒菜、冬苋菜、滑菜、滑肠菜。紫葵菜味极美,故陶渊明给予无上的赞美:“好味止园葵。”

“园蔬有余滋”:指自家菜园里那些一次种植、多次生长、多次收获的蔬菜,割了又长,摘了又长。诗句有细水长流、有余不尽之意。

由上可见陶渊明经营了一片菜园,菜园面积不小。如果菜园面积小,只消挑水浇菜也就可以了,用不着“灌我园”“灌园”。

种植花卉、药材、果木林,可见: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停云》序:“樽湛新醪,园列初荣。”

《九日闲居》序:“秋菊盈园。”

《时运》其四:“花药分列,林竹翳如。”

《和郭主簿二首》其一:“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果菜始复生。”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祭从弟敬远文》:“乃以园果时醪,祖其将行。”

可见陶渊明家十余亩宅园地种植有满园的蔬菜、花卉、药材、果木林,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并且实行花卉、药材等类作物间种(“花药分列”),种植技术高明。花、药分行列间隔种植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利用阳光、密植、高产,甚至避免虫害。

(四)编织手工艺品销售

《宋书·陶潜传》:“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潜情款。”

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自尔介居,及我多暇。伊好之洽,接檐邻舍。宵盘昼憩,非舟非驾。”

东晋义熙十一年(415)至十二(416)年,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陶渊明交好,成为忘年交。颜延之甚至索性搬到陶渊明隔壁住下,比邻而居。下面所写,是颜延之亲眼所见。

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絇纬萧,以充粮粒之费。(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

“灌畦鬻蔬”:指陶渊明种菜和卖菜。

“织絇纬萧,以充粮粒之费”:指陶渊明编织鞋屦(“织絇”)、帘席(“纬萧”) 和卖出编织品。“织”“纬”:编织。“絇”:鞋。“萧”:指用于编织的草类。

“为供鱼菽之祭”“以充粮粒之费”:指陶渊明卖菜、卖出编织品以换回鱼肉和粮食,以弥补有时肉类和粮食消费之不足。

种菜和卖菜,生产和卖出编织品,此两方面正是陶渊明在其田园诗中语焉未详之生产劳动内容。千百年来,中国农民除种植稻、菽、桑、麻等农作物外,还需生产和销售其他农副产品、手工艺品 ,以换购粮食之外的其他生活必需用品,当粮食不足时,则换购粮食。颜延之《陶征士诔》告诉读者,陶渊明也是这样谋生的。可见,为了坚守“但使愿无违”的做人理想,陶渊明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充分体现了其勤劳、智慧之品格。即使是以农民的标准来衡量,归田后的陶渊明也是一位特别能干的优秀农民。以士人的标准来衡量,陶渊明真是一位能坚守住自己独立自由人格的士人。

(五)陶渊明一家八口人,实现了种田自给

农业生产存在灾年变数,陶渊明也有过遇上灾年挨饿的时候,例如他写过诗《乞食》,但是基本的情况应该是:“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陶渊明晚年《与子俨等疏》:

告俨、俟、份、佚、佟:

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陶渊明晚年,五个儿子俨、俟、份、佚、佟俱在,陶家一家八口人,实现了种田自给。并且,儿子们多已结婚生子,陶渊明家已经成为大家庭,因此他希望儿子们将来不要分家。

陶渊明田园诗的传神之笔、神韵之句

陶诗描写田园风光、耕耘劳动、体验山水自然,均有传神之笔、神韵之句,达到中国诗艺术成就的巅峰。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暮色朦胧中,隐隐约约的远村,袅袅升起的炊烟,此是诗的第一画面。黄昏的田园,古朴、安详、优美,此是画外音、象外之意。此画面看似毫不费力,而不愧为中国诗歌神韵艺术的典范。画龙点睛之笔,端在“暧暧”“依依”两组叠字,妙笔传神。

全诗哪两句最美?正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但是,此二句诗之妙,却不仅在于其第一画面之美,及其象外之意之好。

再仔细看“暧暧”二句上下文:“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暧暧”二句,与上下文“方宅”四句、“狗吠”二句,有何相同点? 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暧暧”二句,与上下文“方宅”四句、“狗吠”二句,都是写村庄。

不同点:“暧暧”二句是插写远村远景画面,上下文各四句、两句,则都是描写自家村庄的近景画面。结构之中,隐藏异同。在上下文描写自家村庄的近景画面中,中间插写远村远景画面,这么写,有什么妙处?

答案在庄子。《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子说,天之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的遥远,是无极限的吗?从天看地,也像从地看天——也是蓝色的吧,也是无极限的吧!庄子的奇思妙想,为人类提供了自己看不见的从天看地的视角。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借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暧暧远人村,其视我也,亦若是则巳矣;远村看我村,也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在描写自家村庄的近景画面中,写出远村远景画面,就像提供了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自己看不见的自家村庄的远景画面,是和远人村一样,隐隐约约的远村,袅袅升起的炊烟,古朴、安祥、优美。

此是诗的第二画面,及其象外之意。此是意境中的意境、神韵中的神韵,而出之以不知不觉。

《归园田居五首》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带”,两个意思:1. 带领(人随人行)。2. 携带(物随人行)。汉扬雄《方言》:“带,行也。”晋郭璞注:“随人行也。”

“带月”: 1. 带领月亮回家,拟人,好比说把朋友带回家。2. 携带月色回家。都通。“带月荷锄归”:诗人把月亮从田野上带回了家,肩上扛着的锄头,在月光下闪着亮光。言外之意:诗人也把锄草已尽的喜悦和丰收的希望,从田野上带了回家,还有凭着自己手中这把闪亮的锄头,实现了“但使愿无违”的决心——为了自由,不辞劳苦。

在生活经验中,我走月亮走,月亮跟我走,是一种错觉。错觉就是美,把这个美的错觉写进诗,陶渊明应是第一人。

唐诗写月光,张若虚“空里流霜不觉飞”,张说“不堪盈手赠”,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都是写错觉,美而有韵致,但是没有“带月荷锄归”那么深刻的思想内涵。

《饮酒二十首》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悠然”:安闲自在貌。“悠然”,是自由生存状态的象征。

“见”:指亲人朋友之见面,带有亲切的情感色彩,是陶渊明喜用的字。《答庞参军》:“一日不见,如何不思。”《归鸟》:“虽不怀游,见林情依。”《归园田居》其二:“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南山”:指庐山,陶渊明家在庐山西北,庐山在陶家东南。《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其二:“种豆南山下。”《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这东林寺,就在庐山西北麓。

庐山,是大自然的代表,是陶渊明的邻居、朋友、大家园,是陶渊明弃官种田的见证人。所以陶渊明见南山,是两相亲切,“相看两不厌”(李白诗,学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言采菊东篱,悠然自在,一抬头,不经意间就和南山见了面。言外之意是,南山也是一样的悠然自在;人与南山,心心相印。

“悠然见南山”,包含了两个意思:1. 人与大自然一样自由自在,2. 人与大自然融合为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神来之笔,神韵无尽,成为中国诗的无上逸品。

作者:邓小军,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中心特聘教授。出版《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儒家思想与民主思想的逻辑结合》《诗史释证》《古诗考释》《古宫词一百二十首集唐笺证》《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