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奇台县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

2024-10-12陆东

新农民 2024年26期

摘要:玉米是奇台县主要农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稳定在30 000 hm2左右,玉米种植前期气温低、热量不足、阶段性干旱缺水、种植密度大小是制约奇台县覆膜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玉米宽膜宽窄行增密精准调控高产栽培技术是针对土地保温能力差以及传统地膜覆盖模式不能最大限度利用水资源的矛盾而提出的,通过滴灌玉米一膜6行宽膜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栽培技术的实施,实现节水高产增效的目标。

关键词:玉米;宽膜宽窄行;密植;栽培技术

1 土地选择

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力中上等,蓄水保肥能力强、滴灌系统健全,土壤有机质不低于1.50%,全氮不低于0.07%,碱解氮平均为37 mg/kg,全磷含量为0.06%~0.08%,pH7.0~8.0之间。前茬作物小麦、马铃薯、打瓜、葫芦、辣椒等。

2 精细整地

2.1 土地耕翻,施足基肥

增施有机肥,深翻25~28 cm,要求深浅一致、翻垄均匀整齐;播前深松土壤,结合整地进行全方位深松,彻底打破犁底层,其深度达到25 cm以上;深层追肥,增强玉米的吸收养分的能力,促进地上部茎叶生长,增加叶面积,为穗大粒多打下基础,同时有利于抗旱、抗倒伏,从而提高产量。结合耕翻,将全部有机肥料、氮肥的20%~30%及磷肥的60%~70%作基肥全层深施。

2.2 播前土壤封闭及整地

选用宽幅犁伏耕或秋耕深度25~28 cm,框式平地机平地1次,联合整地机整地1次,搂膜机搂膜1~2次,动力驱动耙整地1次,整地前用50%乙草胺100~150 g或90%乙草胺(禾耐斯)80~100 g,兑水30~40 kg,均匀喷洒土壤表面对杂草进行土壤封闭,随后用联合整地机进行整地,达到“齐、平、松、碎、净”标准的待播状态。

3 品种选择及处理

3.1 选用优良杂交种

选择适宜奇台县不同区域、单产潜力大、高产抗逆强、耐密抗倒伏的品种,应结合各地的生态类型,选用适宜的良种[1]。

3.2 种子精选

按照精准种子的要求,通过审定、生育期合适、品种搭配、因地选种。种子应籽粒饱满均匀一致,纯度≥97%,净度≥99%,发芽率>93%,含水量≤13%,色泽光亮,无虫蛀、无破损,以达到精准播种的要求。

3.3 种子处理

播种前根据需要选用相关的杀虫剂、杀菌剂、微肥等对种子进行拌种处理。可使用商品化包衣种子,苗期病虫害常年发生较重的田块,可根据病虫害种类进行二次包衣,从源头预防病虫发生。

4 播种

4.1 适时播种

当地表5 cm地温稳定在10℃以上即可播种,适宜播期一般为4月15—30日。在适宜播期内适时早播。种植密度为8 200株/667 m2,收获穗数保证7 000~7 500穗/667 m2。

一般精量点播用种量在1.8~2.5 kg/667 m2,要求播深3~5 cm。

4.2 播种方式

播种应选用带北斗卫星导航辅助驾驶功能的动力机械和单粒精量播种机点播,可一次完成施肥、播种、铺滴灌带、覆土、镇压作业。本播种模式播种器后置先覆土再点种,播后穴孔不用封洞。播种机配置模式:膜宽1.25 m,膜上配置3行2带,行间均为窄行,行距0.28 m,膜间行距0.6 m,株距0.2 m,理论株数

5 400株/667 m2,保苗株数4 500~5 000株/667 m2;膜宽1.45 m,膜上配置4行2带,行间2窄2宽,窄行距0.28 m,宽行距0.45 m,膜间行距0.65 m,株距0.2 m,理论株数6 800株/667 m2,保苗株数6 000~6 500株/667 m2;膜宽2.05 m,膜上配置6行3带,行间3窄2宽,窄行距0.28 m,宽行距0.45 m,膜间行距0.7 m,株距0.2 m,可以实现理论株数8 200株/667 m2,保苗株数7 000~7 500株/667 m2。

1.25 m宽膜3行模式可以节省土地资源,由于行距较窄,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种植更多的作物行,适合土地面积较小的农场。另外较窄的行距适合密集种植小型作物如小蔬菜、草本花卉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同时该模式配置较为简单,适合小规模或家庭式种植,操作和维护相对容易。1.45 m宽膜四行模式更便于平衡产量与管理,4行配置提供了比3行更多的产量,同时保持了较好的管理便捷性,适中的行距有利于机械化管理。该模式适合多种类型的作物,从小型到中型作物都能适应,如玉米、豆类等;同时较宽的膜宽可以更有效地覆盖土地,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水肥利用效率。2.05 m宽膜六行模式的优势有以下五点:一是田间覆膜度高、受光面大,保墒、增温、除草效果好;二是出苗快、出苗整齐;三是打孔嘴为尖型,开孔为四分口,出苗率高;四是玉米生长速度快;五是滴管区域行距缩小,便于水肥集中利用。

这三种模式各具特色,根据具体的种植需求和作物类型本研究选择第三种模式,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土地资源和技术优势,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与可持续发展。

4.3 种肥施用

播种时需施用一定量的种肥做启动肥,可施用磷酸二铵5 kg/667 m2、生物菌肥6 kg/667 m2,充分混合均匀,施在种子侧下方7~8 cm深处(距离种子5 cm处)。其余肥料需要在玉米生长过程中随水滴施。

5 滴水齐苗

滴水出苗是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模式的重要技术[2]。播种结束后及时滴出苗水,保证种子发芽速率均匀,出苗时间一致,苗全、苗齐,提高保苗率和群体整齐度,避免密植栽培下空秆和小穗的产生。播种结束当天及时连接毛管(滴灌带)等滴灌系统部件,试水正常后进行滴水作业(播种后48 h内为宜),确保出苗率在93%以上,提高幼苗整齐度。

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状况确定滴水量,土壤干燥田块滴水25~30 m3/667 m2;土壤湿润的田块滴水10~15 m3/667 m2,滴灌带两侧25~30 cm湿润即可。如遇极端低温天气,应避免低温滴水,可适当延迟,否则容易造成粉种、烂种现象,导致缺苗。

6 杂草防除

6.1 玉米田杂草防除策略

6.1.1 农业措施

农业措施如合理的轮作和深翻耕作是杂草管理的基础。轮作不仅能够打断杂草的生长周期,减少其种群密度,还能够提升土壤的肥力,从而间接抑制杂草的生长力。此外,深翻耕作可以将杂草种子翻入土壤深层,减少其发芽机会,同时破坏已经形成的杂草根系结构。在玉米苗期,通过1~2次的中耕操作,不仅可以有效消灭行内的杂草,还能提升耕层的地温,这对于促进玉米根系的发育尤为关键。中耕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空气流通性和水分保持能力,进一步优化作物生长环境。

6.1.2 化学除草

(1)播后苗前化学除草。在玉米播种后杂草出苗前,用内吸性除草剂灭杀已出苗的宿根性杂草,这类除草剂的优势在于其能够被杂草快速吸收并在整个植株内部传导,从而达到全面抑制的效果;玉米播种后出苗前,杂草正处于萌发盛期,对药剂反应敏感、抗性差,除草效果好。使用如精异丙甲草胺、异丙甲草胺、乙草胺和莠去津等除草剂,特别是在土壤湿润时喷施,可以利用土壤的湿润状况促进药剂的吸收和分布。维持土壤表面的湿润不仅有利于药效的发挥,更能减少药剂的挥发和流失,提高除草效率。

(2)苗后化学除草。玉米苗前土壤处理效果不好或未处理田块,在玉米3~5叶期(展开叶)喷洒苗后除草剂,可使用烟嘧磺隆、砜嘧磺隆等磺酰脲类除草剂、莠去津、硝磺草酮等药剂混合用药,同时防除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部分地区莎草较大可加入二甲四氯二甲胺盐、二甲四氯钠盐、氯吡嘧磺隆等;在玉米5~7叶期可选用“硝磺草酮+烟嘧磺隆+莠去津”“硝磺草酮+莠去津”、硝磺草酮、苯唑草酮等进行茎叶喷雾。

7 化控防倒

由于种植密度大,在玉米6~8片展开叶期间,用玉米专用生长调节剂(如羟烯乙烯利30~40 mL/667 m2,或玉黄金或吨田宝30 mL/667 m2兑水30~40 kg)喷雾化控1~2次,具体用量按商品说明。玉米推荐使用高架机械进行化控作业。

8 施肥与灌溉

坚持测土配方施肥、适期施肥、高效施肥,做到磷肥深施、氮肥后移、适当补钾,砂壤土“小流量、多频次”追肥的原则[3],结合滴灌,实施水肥一体化。全生育期投入尿素42~50 kg/667 m2,磷酸一铵20~25 kg/667 m2,硫酸钾15~25 kg/667 m2(根据地块实际情况按需施肥)。全生育期滴水10~11次,滴水总量350 m3/667 m2。

玉米生长期追肥通过施肥装置随水滴施溶解性好的肥料。头水后,玉米迅速生长,抗旱能力下降,应及时灌第二水,以后每次灌水时间和间隔应根据天气情况、植株形态和土壤含水量确定,一般间隔时间为8~12 d。其中大喇叭口期前后滴水施肥2~3次,抽雄至灌浆成熟期滴水施肥7~9次。表1为推荐水、肥施用时间及用量表,可供参考。

9 病虫害综合防控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玉米的生长周期中。这种策略侧重于预防与治理相结合,旨在通过科学管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从而提高农作物的整体健康和产量。

玉米的生长分为多个关键期,其中小喇叭口期至大喇叭口期是病虫害防治的首要时段[4]。在这一时期,玉米螟、黏虫和双斑萤叶甲是常见的害虫,它们能够对玉米的叶片造成严重的物理损伤,影响光合作用的效率。同时,各种叶斑病也可能在此期间出现,这些病害主要由真菌或细菌引起,会导致叶片功能减弱,进一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随着玉米进入开花吐丝期,防治重点转移到蚜虫和茎腐病等害虫及病害上。这一时期,蚜虫能通过吸取植物汁液弱化玉米的生长势,而茎腐病和穗腐病则直接影响玉米的生殖系统,损害其种子的质量和数量。因此,及时的病虫害管理至关重要。

为了有效控制这些病虫害,推荐使用具有内吸传导性的农药,例如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菊酯[5]。这类杀菌剂能被植物吸收并传导至各部位,对抗植物体内已存在的病原体,从而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同时,使用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康宽)等广谱性杀虫剂来防治害虫,这些药剂不仅作用范围广,而且能迅速降低害虫数量,减轻其对作物的破坏。

10 适期收获

适期收获是农作物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对于粮食作物如玉米而言,正确的收获时机直接关系到产量和质量的最大化。玉米的收获时机通常依据几个关键的生理指标来判断,其中包括苞叶的变色、籽粒硬度的变化以及籽粒胚背面基部的黑层出现。当这些指标显现出品种固有的颜色和光泽时,即表明玉米已达到生理成熟阶段。

生理成熟是指作物在生长周期内达到的一个关键阶段,此时作物的生长已基本完成,开始积累最终的储存物质[6]。对于玉米而言,生理成熟标志着籽粒中淀粉和蛋白质的积累已接近最大值,籽粒的水分含量则逐渐降低。这一阶段的精准把握对于后续的收获与储存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防止籽粒破碎和减少收获后损失方面。

理想的收获时间一般定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此时的籽粒含水量通常低于30%,这是为了确保收获过程中籽粒的完整性和减少机械损伤。机械收获与人工收获都应当考虑到如何保持籽粒破碎率不超过5%,产量损失率不超过5%,杂质率不超过3%的标准。这些标准不仅关乎经济效益,更是衡量收获操作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 李少昆,张万旭,王克如,等.北疆玉米密植高产宜粒收品种筛选[J].作物杂志,2018(4):62-68.

[2] 李少昆,王克如,谢瑞芝,等.实施密植高产机械化生产实现玉米高产高效协同[J].作物杂志,2016(4):1-6.

[3] 高永健.滴灌玉米一膜四行宽膜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15):51+54.

[4] 郑开友,任云,李洪雷,等.玉米/生姜套作模式下玉米株型与行宽对生姜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22,48(3):310-320.

[5] 李松.玉米高效种植与病虫害综合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2024(6):18.

[6] 韩忠广.玉米机械化种植模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南方农机,2023,54(23):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