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霍邱县西山林场碳汇林建设模式的探讨

2024-10-12徐基朴

新农民 2024年26期

摘要:本文根据霍邱县西山林场现有森林资源状况,分析了森林碳储量现状,根据碳汇试点建设项目要求,按照保护利用的要求,以森林经营理论为指导,从碳汇造林、幼龄林抚育、中龄林抚育、森林质量提升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国有林场碳汇试点建设供参考。

关键词:国有林场;森林碳汇;建设模式

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这个过程被称为碳汇。科学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 m3,平均约吸收1.83 t二氧化碳,释放1.62 t氧气。全球森林对碳的吸收和储存占全球每年大气和地表碳流动量的90%[1]。

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成本低,简单易行,综合效益大。利用森林碳汇抵减工业碳排放,已成为国内外碳交易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坚持把发展林业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通过推进大规模造林绿化、加强森林经营和保护自然资源等措施增加森林碳汇,目前已展示出实际成效[2]。

1 基本情况

霍邱县西山林场位于霍邱县西部,距县城35 km。地处北纬32°21´~32°21´,东经115°54´~115°58´。境内有105国道,济广高速,阜六铁路,G328公路贯通,与河南省固始县林场毗连。西山林场属淮河水系,年平均气温15.5℃,无霜期222 d,年降水量900~1 200 mm。形成土壤多为普通黄棕壤和黏盘黄棕壤及少量棕色石灰土,土层厚30~100 cm,丘岗上部浅薄,下部深厚。除石灰土外,一般pH5.5~6.5,水肥条件较好。气温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森林植被丰富,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多为人工松林,也存在少量残有的小块状分布的天然次生林,林间林下多分布为菅草、白茅、蕨类、地榆、馒果、酸枣等植物。

2 现状分析

2.1 森林资源分析

2.1.1 林地资源

霍邱县西山林场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 950.45 hm2,其中乔木林地1 369.87 hm2,占70.23%;疏林地21.06 hm2,占1.08%;灌木林地10.17 hm2,占0.52%;未成林地145.28 hm2,占7.45%;苗圃地23.33 hm2,占1.20%;无立木林地372.50 hm2,占19.10%;林业辅助生产用地8.23 hm2,占0.42%。

2.1.2 森林资源数量

霍邱县西山林场现有活立木蓄积91 134.34 m3,乔木林中松类面积823.374 hm2,蓄积57 547.70 m3(其中外松面积192.03 hm2,蓄积11 014.47 m3);硬阔叶林面积577.02 hm2,蓄积32 166.36 m3;杨树面积1.73 hm2,蓄积118.88 m3;其他软阔叶林面积34.41 hm2,蓄积704.90 m3。

2.1.3 森林资源质量

霍邱县西山林场现有乔木林地平均每公顷蓄积量66.09 m3,林分质量一般,其中,松类林分质量相对较高,阔叶林相对林分质量低。整体平均胸径在14 cm左右,平均郁闭度0.61,大部分中幼林需要进行开展抚育工作,对部分退化林需要进行林分改造。

2.2 森林碳储量现状分析

森林碳储量由生物质碳库碳储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枯落物碳库储量、枯死木碳库储量和土壤碳库储量组成,森林碳储量现状分析情况详见表1。

2.2.1 森林碳储量现状分析

(1)生物质碳库碳储量现状。主要考虑乔木林和灌木林,乔木林和灌木林分别计算地上生物质碳库储量和地下部分生物质碳库储量。其中,乔木林根据优势树种细分为其他松、外松、杨树、硬阔、软阔。

(2)枯落物碳库储量现状。根据生物质地上部分生物量,通过计算得出枯落物平均单位生物量,再通过枯落物平均单位生物量计算得出枯落物碳库储量为818.08 tC。

(3)枯死木碳库储量现状。根据生物质地上部分生物量,通过计算得出枯死木平均单位生物量,再通过枯死木平均单位生物量计算得出枯死木碳库储量为596.61 tC。

(4)土壤碳库储量现状。由于土壤碳库储量在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中占比远大于非土壤碳库储量,且土壤碳库碳储量较为稳定,受到森林经营活动而导致的变化频率及变化幅度远小于非土壤碳库储量,对本方案的设计、实施及效果监测关联性极低,故不作考虑。

2.2.2 森林碳储量特点分析

从数据统计结果分析看,生物质碳库碳储量合计为86 811.63 tC,其中,乔木林碳库碳储量占比超过98%,是西山林场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这也为西山林场碳汇林试点建设树种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按照适地适树原则,以现有树种为主,提高杨树、外松、硬阔、软阔等乔木树种占比,通过综合经营管理,以提高单位面积森林生物质碳库碳储量,更好发挥森林生态作用。

3 建设目标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关于组织申报国有林场森林碳汇试点建设项目的通知》(办生字〔2022〕90 号)的要求,结合西山林场现状,规划完成碳化造林建设115.33 hm2,幼龄林抚育569.61 hm2,中龄林抚育592.20 hm2,森林质量提升492.08 hm2。建设碳汇数据库1个。

3.1 碳汇造林

陈山林区和环山林区人为活动较少,位置偏僻,土层土质相对较好,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一般造林原则和“利于增加二氧化碳吸收、利于增加生态稳定性”的碳汇造林原则,把碳汇造林集中安排在陈山林区和环山林区,面积115.33 hm2。造林以湿地松、麻栎、栓皮栎、杜梨、黄檀、黄连木、朴树、刺槐、乌桕、三角枫等10个树种为主。造林模式以阔叶混交林、针叶混交林为主,接近自然形态,以提高林木抵抗森林病虫害的能力。在造林过程中要突出质量要求,按照造林技术规程施工,从整地开始,到苗木验收、栽植、施肥、抚育管理等,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做到人随树走,工程不结束,技术人员不撤离。做好碳汇造林活动记录。碳汇造林过程中,以小班为单位,详细填写《碳汇造林项目碳汇计量所需参数记录表》,准确记录造林活动过程中机械整地、苗木运输、抚育管理等活动中使用汽车等机械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数据,为开展碳汇计量与监测提供依据。

3.2 幼龄林抚育

幼龄林抚育主要树种为外松,系近年新造林,涉及长山林区、陈山林区、环山林区和谢店林区等4个林区,面积569.61 hm2。幼林抚育主要措施有培土、除草、松土、施肥、除萌、割灌、修枝等。通过除草、松土等抑制措施可控制林间杂草的生长,改善土壤环境,利于幼林根系生长,修剪、施肥可加速幼树生长,为目的树种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提高森林质量。抚育年限3年,前2年每年抚育2次,分别在5—6月和9—10月;第3年1次,安排在5—6月。

3.3 中龄林抚育

中龄林抚育主要分布在大山林区和长山林区,面积592.20 hm2。对部分过密的林木,采取间伐的方式,按照去弱留强的要求,除去老弱病残林木,留下生长良好的林木。对于过疏的林木,进行补植补造,补植的苗木大小要适中,并做好后期管理工作。对于过纯的林分,从提高抵抗森林病虫害能力的角度出发,进行结构调整,改造成混交林。抚育的目的是改善林区生长环境,以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提升整体固碳能力。

3.4 森林质量提升

森林质量提升主要分布在陈山林区、环山林区、谢店林区和长山林区,面积492.08 hm2。鉴于西山林场国家公益林面积比例大的现实,从保护森林资源安全出发,依据不同树种郁闭度的林分状况,主要选择找补植和抚育改造两种模式进行。

3.4.1 择伐补植

长山林区、陈山林区人为活动频繁、林木损坏严重,部分林分郁闭度小于0.5,以补植补造的方式实施森林质量提升,补植的苗木和实际树种要相符,同时要合理控制好补植的密度,保证补植补造后生长的一致性。补植补造后的郁闭度不低于0.8 以上。对于部分树势较差,生长较弱,小老树比例较高的林分,或人为干扰严重、林相残破的林分,采用带状、块状间伐方式,伐除生长不良的林分,间伐比例不得大于50%。间伐后要及时清除伐后剩余物,根据伐后现场立地条件制定补植方案,及时完成补植。

3.4.2 抚育改造

鉴于境内105国道、济广高速、G328公路两边的公益林树种单一、林分过疏、生长不良的现实,通过抚育、补植等措施,解决现有问题,提高林分质量,促进林分健康生长。

3.5 碳账户建设

3.5.1 建立碳储量计量监测体系

森林资源固碳能力提升效果,以及碳汇价值的明确,都依托于对林场内森林碳汇的精准计量核算,从而实现对林业碳汇源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查的“三可”要求,构建森林碳汇数据库,探索建立林场碳账户。

根据相关规定,结合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计量指南》《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指南》,制定霍邱县西山林场碳汇计量监测方案。

一是明确计量监测对象。霍邱县西山林场碳汇计量监测对象为三个部分:(1)针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进行监测,主要包括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枯死木、枯落物和土壤有机质5个碳库。(2)针对项目区域内与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活动有关的温室气体源/汇变化进行监测,主要考虑林地和非林地的相互转化和林地状态的变化。(3)针对项目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监测,主要包括造林活动、森林经营活动和灾害处置活动等。

二是明确计量监测方法。通过全面调查、固定样地调查等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计量指南》,计算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地上活体植物生物质、地下活体植物生物质、枯落物、枯死木的平均单位生物量,服务于后续各碳库碳储量计算。结合林分面积,综合计算出林分地上生物质碳库、林分地下生物质碳库、枯落物碳库、枯死木碳库以及土壤碳库。

3.5.2 建立碳汇数据库

整合本项目数据成果,构建霍邱县西山林场碳汇数据库,构建后期持续计量监测的数据基础。

碳账户的建立应侧重于森林、林地资源及其碳储量、碳汇量展示分析,达到协助森林经营管理和碳汇项目开发的目的。首先,要做好森林碳汇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以1年为周期,即每年的1月1日~12月31日。其次,要明确核算指标。根据《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规定,森林生态系统生态产品价值主要体现在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个方面。其中,森林碳汇是森林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指标中固碳价值的具体体现,需要在计量其实物量的基础上核算其价值量。基于本项目主要考量西山林场森林碳汇试点建设,故在生态价值年度核算时主要考虑森林生态价值中的碳汇(固碳)价值作为主要指标,其余指标仅仅作为参考指标,选择性计量。第三要明确核算方法。固碳量参照碳汇数据库,结合碳储量变化量进行实物量核算,二氧化碳价格来自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数据,运用市场价值法,核算森林生态系统固碳价,达到高产高效。

4 结语

霍邱县西山林场通过森林碳汇建设,对林场中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实施森林抚育、现有林改培等森林经营措施,对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森林、林木碳汇功能,增强林场森林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等将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通过此项目的实施,除了增加碳汇收入外,更是增加了单位面积林木产出率和林地利用率,也将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碳汇造林、现有林碳汇经营项目实施,可以增加森林碳汇总量;通过市场交易将森林碳汇价值转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为地方带来经济效益,将生态优势转为经济优势,真正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本森林碳汇试点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实施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于鹤,王汉杰,张小全.气候变化与中国林业碳汇[M].气象出版社,2011.

[2] 邱辉,王晶晶.安徽林业碳汇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11):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