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地区“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地就业意愿影响因素探究
2024-10-12张欢杨俊孝
摘要:2003年,“西部计划”项目启动,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精神,联合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募一定数量的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西部基层地区开展为期
1~3年的志愿服务工作,并鼓励志愿者服务期满后扎根当地就业创业[1]。该项目不仅能够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更能为包括南疆地区在内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青年人才保障。但是,志愿者留驻情况的调研结果表明,项目实施的目标结果不容乐观。因此,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志愿者扎根南疆服务地就业的意愿,使更多的志愿者扎根南疆服务地就业创业,为南疆地区的发展留住更多的青年人才,是本课题研究的主旨,为此,我们做了问卷调研与分析,希望给相关读者带来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西部计划;志愿者;就业意愿;服务地就业
从2003年开始,国家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截至2022年年8月,累计选派46.5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参加为期1~3年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项目。但是,根据中国青年网的信息,近5年在新疆(含兵团)、西藏共有7 765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扎根当地,约占两地服务期满志愿者数量的35%[2]。根据《自治区2016年度紧缺人才需求情况调查目录》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需各类紧缺人才26 627人,其中,特别指出了基层人才紧缺、南疆人才紧缺问题尤为突出。近年来,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以“一带一路”的建设、自由贸易区建设等一系列国家规划的出台,南疆基层地区的人才缺口将无疑是巨大的。因此,通过在南疆地区对志愿者服务地就业意愿进行调研,从志愿者的视点出发,去分析研究影响志愿者留在当地就业意愿的要因,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从而缓解南疆地区人才短缺以促进南疆地区发展[3]。
1 “西部计划”研究概况
李博玮[4]在研究中总结了项目办的“西部计划”志愿者管理现状,提出了从突出精神引领、健全管理机制,满足成长需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突出管理成效、建立评价机制等6个方面的留人建议。李得山[5]在研究中提出从项目办、高校、地方政府、服务单位等多个研究客体出发,对宣传、招募、培训、管理、优惠政策等5个方面提出改善“西部计划”政策执行中的问题。王琴[6]以江西省研究为背景,发现“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是多方面的,提出通过提升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来促进项目的发展。杨剑[7]在志愿者扎根服务地就业问题中指出主观层面、物质上、社会认可度和政策层面的缺失导致志愿者留不下来。孙雅艳[8]在研究中提出,影响“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期满后留在服务地就业的关键因素包括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良好的就业环境以及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从以上提到的研究结果表明,关于志愿者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研究、管理体系、服务动机、就业等方面,从志愿者个体出发关于服务期满后影响服务地就业意愿的要因分析和研究比较分散且欠缺。并且,有关如何进一步提高服务期满后留在南疆服务就业创业的意愿的相关研究,还亟待补充。
2 “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地就业意愿调查分析
2.1 问卷设计及发放情况
本文的问卷设计以志愿者是否有愿意留在南疆服务地就业为核心,共设计了31个问题对在南疆地区参加过“西部计划”志愿者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共计300份,回收288份,问卷回收率达95.6%,其中,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达99.6%。
2.2 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2.2.1 志愿者的身份特征
志愿者身份个体特征分为志愿者性别、户口、是否为独生子女等三个方面。从服务于南疆地区的志愿者的性别来看(表1),在参与的287份有效问卷中,女性人数略多,表明该项目对从事的志愿者基本没有性别要求,也表明女大学生略倾向于从事偏向于文职性的志愿者工作。从志愿者的户口类型和是否为独生子女来看,户口比例约为7∶3;独生子女比例约为7∶3。大部分志愿者的户口类型以农村为主,这表明在拥有一定农村生活经历的应届大学生,由于其对农村基层情况更加了解和熟悉,在职业规划和就业的过程中相对更愿意或更能去基层参加工作,也反映出多子女家庭受到家庭的影响较小,更倾向于来到南疆基层地区做志愿服务。
2.2.2 志愿者的服务类别特征
志愿者服务类别特征分为参加项目的服务年限、所学专业与服务岗位是否匹配、志愿者对服务过单位的满意度以及对服务过岗位的满意度等四个方面,具体的问卷数据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首先,从志愿者服务年限上看,在服务岗位上待不满6个月的志愿者人数占比24.04%,服务时间相对短。从志愿者服务类别特征上来看,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志愿者所学专业与服务岗位不匹配的人数近六成,所学专业与所服务岗位是不匹配;二是总计有三成以上的志愿者对服务单位和服务岗位态度是一般或者不满,因此志愿服务时间短,所以留在服务地就业的志愿者意愿低。
其次,志愿者对服务单位的满意度评价与对服务岗位的满意度评价在数据表现上有一致接近性,即在对服务单位和服务岗位上,志愿者对服务单位的评价与对服务岗位的评价有互通性,即在对单位满意的情况下也会对服务岗位满意或者对服务岗位不满意也会对服务单位不满意。这也从侧面解释通了在志愿者所学专业与服务岗位不相匹配的人数占比为59.93%的情况下,分别有66.55%和64.88%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对自己服务单位和服务岗位的满意度评价为满意及以上。
2.2.3 志愿者的服务动机
志愿者参加“西部计划”项目动机的问卷数据如表3显示,值得关注的有:一是响应国家号召的占79.79%,想扎根基层的占43.21%。这反映了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是成功的,也表明当下继续做好爱国主义教育也会有更多的优秀人才涌入南疆地区。同时,也从侧面表明了这部分志愿者也是留在服务地就业可能性最高的一批。二是被优惠政策吸引的志愿者占30.66%,虽然部分大学生参与的初心带有一定功利性,例如志愿者身份可以享受到考编、就业等的优惠政策,这也提高了部分志愿者留在南疆服务地就业的意愿。三是动机为暂缓就业的占比33.1%。这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参加该项目能缓解就业的压力。因此,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通过南疆地区的优惠就业政策,有提高这部分志愿者留在南疆服务地就业意愿的可能。
2.2.4 服务地就业发展空间和家人的态度
首先,关于志愿者是否关注服务地的发展情况,如表4所示:表示关注服务地发展情况的占比91.29%,这说明大部分志愿者关注服务地的社会发展情况,但是在对服务地发展空间的判断上,85.37%的志愿者认为所在服务地发展空间一般及以下,这会对志愿者留在服务地就业的意愿产生负面影响,更直接反映了当下南疆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在家庭方面,有50.17%的志愿者认为家人会支持留在服务地就业,有49.83%的志愿者认为家人不会支持留在服务地就业。因此在影响志愿者留在南疆服务地就业意愿的因素中,家庭的阻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2.2.5 就业政策的了解情况以及看法
志愿者在回答是否了解服务地就业优惠政策的问题上,如表5所示:有75.26%的志愿者不了解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会对志愿者留在服务地的就业意愿产生负面影响。从南疆服务地就业的就业政策的看法上来看,合计共有74.22%的志愿者评价服务地就业政策一般及以下,表明目前的就业政策对绝大多数的志愿者留在服务地就业作用一般,这也会对志愿者留在南疆服务地就业的意愿产生负面影响。
3 促进服务地就业的对策建议
3.1 鼓励家人和社会的支持
项目办要加强“西部计划”和南疆地区的宣传力度。一是让志愿者的家人更深入地了解该项目,明确其社会价值和意义。二是改变志愿者家人对南疆地区刻板印象。最重要的是要完善优惠政策,在为留在南疆地区就业创业的志愿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条件的同时,建立政策的“落实监督问责”与“政策执行反馈机制”,定期对志愿者进行回访,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保证政策能落实到位,能有效地留住志愿者。
3.2 提高岗位满意度
服务单位和项目办要为志愿者提供更多的支持与服务。在日常工作中,除工作以外,还应关注志愿者的生活困境,并提供协助。同时,服务单位和项目办应对志愿者与本单位员工一视同仁,让志愿者感受到尊重,还要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南疆地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志愿者对服务单位或岗位的满意度。
3.3 提高服务地的就业发展空间
进一步提高志愿者视角的南疆服务地就业发展空间,让服务期满后志愿者认为留在南疆服务地就业创业容易。因此,可以从“构建“西部计划”志愿者就业信息平台”入手,对南疆服务地的就业资源进行整合,基于网络就业平台来进行信息发布,为志愿者留在南疆服务地就业提供有效渠道和信息。
参考文献
[1] 肖剑.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2017.
[2] 侯莉莉.南疆地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D].喀什:喀什大学,2014.
[3] 佚名.北京志愿者协会《走进志愿服务》[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4] 李博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S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管理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20.
[5] 李得山.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政策执行问题研究[J].河南大学,2018(5):5-11.
[6] 王琴.基层项目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动机研究—以江西西部计划志愿者为例[J].江西财经学院,2016(6):15-33.
[7] 杨剑.大学生西部志愿者扎根服务地就业的问题研究——以新疆昌吉州东部三个县为例[J].新疆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14(11):28-43.
[8] 孙雅艳.西部计划优惠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J].高校辅导员,201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