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雨课堂”《视听语言》混合式教学路径与策略研究
2024-10-11单文洁
摘要:本文在新时代信息化教育的背景下,以《视听语言》课程为例,探索、优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旨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分析《视听语言》课程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将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本文根据《视听语言》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实施路径,并介绍了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本文为教师设计和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以及培养应对现实需求的影视专业人才具有积极影响。通过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信息化教育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雨课堂 混合式教学 视听语言
一、《视听语言》教学模式改革的迫切性
(一)教育背景的时代性
进入21世纪,多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快速融入人类社会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从而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深化改革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教师应意识到在信息数字化的当下,教学环境与教学对象发生变化。
首先,教学环境在变化。线上教学资源愈加成熟,以影视专业教学资源为例,慕课中几乎涵盖了所有专业课程,新片场、影视工业网等影视课程也极具专业性。其次,学生在变化。他们有碎片化学习的习惯,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学习态度,以及信息来源丰富化的学习路径。可见,知识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单一途径。
信息技术让教师陷入教学困境的同时也提供了机遇。从技术层面来看,随着web3.0技术的出现,互联网变得更加个性化、智能化,为智慧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云课程作为信息化智慧教学工具,通过微信和PowerPoint建立“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互动新模式,系统全景式的数据记录,将教与学的全过程客观呈现,为混合式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从政策层面来看,“双万计划”大力倡导基于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优质课程申报,愈来愈多的教师投身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讨。
以上的问题和机遇,促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与模式,思考如何让慕课名师为课程教学赋能,让学生充满期待地来到课堂。
(二)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视听语言》是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有助于构建影视知识结构系统,旨在从艺术创作的基本原理出发,帮助学生了解视听语言的语法,学会解读影像的方法,掌握影像思维方式。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这一独特的影像语言去组织画面元素和声音元素,以及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衔接,创作具有艺术化表达的影片。然而《视听语言》课程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课时有限,难以保证影片观摩的完整性。课程中的案例分析应建立在学生已经完整观看影片,并产生一定的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而对影片的画面、声音、组接等方面展开分析。但迫于课时有限,课堂上往往无法完整播放一部影片,即便播放,也将抢占课程其他内容的讲授时间。
二是考核、评价方式较单一。考核多以文字评述的方式进行影像分析,而这类考核方式并未展现学生真实水平及学习能力。因此,除了评估结课作品,还应关注过程性考核和学生课堂表现情况。不仅关注学生对专业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还要重视他们跨专业知识的运用、整合、迁移能力的培养。
三是教学内容缺少发散性。在新文科背景下,教学依旧围绕专业课程内部的知识体系进行讲授,并未发挥戏剧与影视学的综合学科特点,没有将知识的传授外延至戏剧、文学、表演、绘画等学科领域,为学生提供多维视角去思考、去讨论、去创作。
二、混合式教学实施路径
基于上述信息化教学的时代背景,以及《视听语言》传统教学模式的课程痛点,我校课程教学团队积极将技术优势进行人文赋能,利用雨课堂信息化智慧教学工具进行混合式教学实践。所谓混合式教学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一)课前延展,提升知识温度
雨课堂将教学的触角延伸至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利用雨课堂的推送功能,课前将学习资源发布给学生,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尤其是课前线上观看影片案例这一学习行为,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上的影片分析不再陌生,极大提升了课堂知识输入的效率,解决因课时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完整观看影片的需求的这一难题。
当然,随着课程的推进,学生课前预习的动力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衰减,与教师预想的教学效果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主观上是学生不愿积极主动地在课外时间学习,常常被动观看课前推送的视频。客观上是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足,观看课前资料后不能归纳、总结和发散。基于以上情况,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合理安排线上学习时间
《视听语言》混合式教学设计应考虑课程的性质、内容和特点,并了解本学期其他课程的教学实施情况,以此确定线上、线下混合的比例。基于以上思考,《视听语言》混合式教学选择中轻度混合式教学,即讲授的核心内容依然在线下,线上学习应高效、灵活。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筛选和整理线上学习资源,确保学生只需花费少量时间便能获取必要的知识。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在线学习的灵活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学习。
2.任务化要求
单独观看课程视频并不能实现教学预期目标。针对学生线上学习经验不足,可能会出现目标感缺失、茫然的学习感受,教师需有明确的线上教学任务化要求,即学生收到课程视频之后,相应也会收到观看提示和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观看、去思考,并把疑惑、感悟带到线下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知识由单向输入转为双向输出。
3.过程性引导
在课前线上教学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学生学习热情不足、时间安排不合理、遗忘作业等问题,导致学生未按时完成线上学习要求。教师需保持过程性引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实现学生由服从到习惯再到主动的转变。教师上课后反馈上一次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下课前预告即将发布的学习任务,在学习任务时间截止前对未完成同学进行提醒,对多次未达成学习任务的同学做到点对点的沟通,以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4.结果性检测
学生完成课前线上学习任务后,课前教学环节还未结束,需要对学习成效进行检测。教师可设计与线上学习内容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以此测验学生对预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预习中学到的知识发表个人观点与意见,以反映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利用平台提供的学习记录功能,查看学生在课前学习阶段的活动和表现。记录中有学生的登录次数、学习时长、完成的任务等数据,可以为教师提供学生参与和投入程度的参考。教师的检测有助于评估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课中互动,实现师生共情
混合式教学设计的课中环节应发挥线下课堂教学的优势,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引领之下,实现教师教学的价值。利用雨课堂信息化工具,通过强交互,实现学生的强参与,打破课程沉默状态,从而实现课程的创新性、高阶性、挑战度。
1.教学相长的现场互动
教师的知识传授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知识吸收的情况。教师的语言表述、表情神态、肢体动作都更能使学生感受到获取知识的临近感,这是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难以获得的。因此,教师不仅要以学生易懂的方式讲授知识,还要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具有参与感的多种教学活动,以帮助师生发现瓶颈,分享感悟,解决困惑,使教师成为学生“高效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在线下课堂中有完整、连贯、持续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同时学习的状态、神情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并能够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在小组作品汇报中,学生面对面交流、互动和建立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交互动、情感联结、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2.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互动
《视听语言》注重影视创作思维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对视听语言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教师仅仅依靠传统课堂教学手段将难以保障教学效果,应思考如何通过设计信息化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果。雨课堂信息化教学工具为《视听语言》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第一,投票功能能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和主动参与。通过雨课堂的投票功能,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通过投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第二,弹幕功能可以提供学生间的实时交流和讨论平台。首先,弹幕避免了现场提问的被动。其次,弹幕中的观点、感悟也会激发其他同学想要发表意见的冲动,实现多元交流。最后,教师也可以通过弹幕回复学生的问题和评论,及时解答疑惑,促进学生对于视听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第三,测试题功能用于检验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设计一系列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测试题目。通过学生作答,教师能即时获取正确率、答题时间、作答人数等信息,通过做题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同时,学生也能更客观地了解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四,随机点名和红包功能有效地提升课堂的抬头率与趣味性。学生看到班级同学的名字在屏幕上快速滚动,这种随机性、不确定性能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可能会被点名,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抬头率;红包功能用来奖励学生在互动环节中的出色表现,使课堂不再沉闷,形成一种游戏化的氛围。
(三)课后拓展,培养多维视角
课后拓展是混合式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在课后提供拓展性的学习资料、专业实践、学术活动等,引导学生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以发挥戏剧与影视学其综合学科的特点,更好地理解影视艺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提供跨学科资料
为解决之前提及的课程传统教学内容缺少发散性这一痛点,教师在课后环节不仅可以通过雨课堂拓展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查阅和研究,还可以引入戏剧与影视学相关的多学科资料,可能涵盖音乐、文学、美术等不同学科领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去理解影视作品,如学生可以学习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文学作品对电影剧本的影响,绘画构图对电影构图的影响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所学的视听语言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发掘影视作品中的深层意义,增强对视听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鼓励跨学科实践
课后拓展的内容不仅提升学生眼界,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科的学生展开合作,共同创作影视作品。如音乐专业的学生能根据影片的内容和氛围创作合适的音乐,增强影片的情感表达。戏剧专业的学生擅长表演技巧,使表演更具真实感。美术专业的学生能优化场景画面的艺术氛围,提升影片气质。通过这样的合作,学生能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出发,共同探讨如何将不同艺术形式融入影视创作实践中。这样的交叉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让他们从多维视角去审视问题,拓展思维边界。
3.开展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是培养学生多维视角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可以组织专业影展、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并邀请其他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来交流和分享。这样的学术活动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学科的前沿研究和思考方式,并了解其他学科对于影视艺术的认识和应用。同时,学术活动也能够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流,形成有机的教学体系。通过这样的学术交流,学生可以从多学科的角度出发,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综合能力。
三、混合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目标,高效学习
在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时,教师和学生都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往往学习效果未能达到预期。解决这一困扰的有效途径是明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重点和方向,使他们知晓应朝着何处而努力。
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安徽艺术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适应区域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艺术类人才是其办学目标之一。因此课程不应仅停留在理论知识教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创作能力,并使其成为能够应对现实需求的影视专业人才。
从《视听语言》课程学习目标来看,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视听语言的语法,具备影像思维的方法,获得由观赏影片转为解构影片,进而创作影片的能力。这一学习目标不局限于课程本身,还注重将视听语言的语法规则与思维逻辑应用于其他影视专业课程。从每个学习单元的目标来看,课程应清晰构建画面元素、声音元素以及组接方式的单元知识框架。教师应清楚地分解各单元模块内具体学习任务的目标和预期结果,确保学生了解应该达成何种学习成果并更加有目标感地投入学习。
(二)线上线下,有机结合
1.整合学习内容和任务
为避免线上线下教学机械相加,网络与教育表面结合实质分离,交互缺失等问题,教师应在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虑线上和线下学习的相关性,确保学习内容和任务在不同环节之间有机地衔接。如线上课堂课前引入概念、提供背景知识和预习材料,帮助学生做好课前知识准备;线下课堂以知识讲授、讨论、专业实践等方式将课前学习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巩固所学知识并检验课前学习效果;课后线上学习用于巩固与拓展专业外延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环节紧紧相扣,形成了整体的教学设计活动。
2.创设线上线下互动机制
教师应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设计线上线下的互动机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线上平台上设置小组讨论区、作业提交等功能,鼓励学生将线下实践的感悟进行分享、讨论和反馈。在线下实践课中,教师鼓励学生将线上讨论的方案计划落实在线下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线上线下的互动,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
3.创新评估方式与反馈机制
雨课堂信息化教学工具提供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发展情况。如雨课堂的学生参与度统计,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活跃程度;通过阅览关于分析电影的日常作业,评估学生对画面、声音、组接等阶段性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观看关于影像创作的结课作业,评估学生的创意、叙事技巧、影像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表现。根据学生期中、期末及线上、线下的学习反馈,综合评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应用。
(三)信息数据,反馈效果
雨课堂信息化数据反馈为《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教师通过课前导入、课中讨论、课后拓展等教学环节实施情况的数据,从教与学的角度进行课后总结与反思。这些数据反馈的路径和信息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需求具有积极的作用。
课堂签到情况和课堂活跃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投入程度。如发现某些学生频繁缺勤或参与度较低,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学生进行点对点沟通。
答题正确率和作答时长的记录可以反映教师教学预期效果与学生实际理解、应用、掌握课程内容的差距。如果教师发现学生对某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普遍存在困难,可以有重点地进行复习和讲解。此外,作答时长能够揭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深度和学习效率。
PPT标记功能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内容标记出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于课件内容的理解和困惑点,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
此外,雨课堂还提供了课前课后以及整体教学过程性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教师能了解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进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前课后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教师也可以通过数据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的不断改进和提升。
(四)点燃成就,激发动力
1.给予及时反馈和鼓励
当学生完成课前课后的线上学习任务,上课状态投入,能积极交流互动,认真完成作业时,教师应及时对他们的具体行为给予肯定。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得到教师的肯定时,他们会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感到满意,更倾向于采取这样的学习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正向反馈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得到鼓励和认可的环境中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参与学习活动。
2.设计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视听语言知识创作独特的影像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艺术感知和技术能力,挑战自己的创作极限,体验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从而获得成就感。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业赛事。当学生的作品在比赛中获得奖项或被认可,他们会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外界的认可和肯定。这种成功经历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结语
在信息技术化时代,如何积极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教学实践中,已成为不可回避的必然趋势。利用雨课堂智能教学工具开展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视听语言》课程实践中逐渐展现其优势与潜力。尽管课程教学实践还存在需要进一步提升的方面,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环境的日益完善,教师的专业素养持续提升,以及平台学科资源的不断丰富,相信能建设出凸显人文思辨能力、提升审美素养、深化艺术感知能力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具时代特色、蕴含创新精神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7,38(10):88-92.
[2]陈婷.“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7.
[3]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5-10.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