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大情境创设,促进学业质量提升
2024-10-11董文庆王玉龙许传宝孙文
摘要:大情境教学关注真实地理空间的真实地理问题,其本质是解决地理问题。本文以巢湖水系为学习的大情境,开展以巢湖为情境的野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去,实地观察,收集相关资料,在实践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情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本文借助大情境将书本理论知识重新建构,设计了三个教学任务,提出相应的探究问题,通过课外实践探究,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学业评价和素养培养目标。
关键词:大情境 学业质量 巢湖 地理实践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地理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水平从低级到高级要求学生从情境中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能够辨识五大地理要素;给定简单的地理事象,学生能够简单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解释地理事象的时空变化过程;面对复杂的地理事象,能够说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解释人地和谐相处的必要性。不同的学业质量水平提出相应的地理学科素养要求。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讲授方式是难以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的,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安排、学情特点,结合周边有利的地理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式。笔者以人教版必修一《水循环》教学为例,联系家乡巢湖水系这一大情境,设计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故将教学过程提炼概括,希望对教师教学有所助益。
一、立足大情境,制定教学目标
《水循环》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课标提出了对水循环知识掌握的要求,水循环的过程及环节的学习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这一重点知识的教学做铺垫。学习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需要将地球的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有机联系起来,自然界各大圈层和要素之间是相互渗透的。“运用示意图”提出了对掌握地理能力的要求,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习方法的高要求。“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是对学生素养培养水平的要求,指导教师将传统的灌输结论性知识的教法转变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总结等学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为了深入了解学情,有效组织教学,笔者在进行教学实践之前设计以下学业质量水平分类表,如表1所示。教学评价目标中,水平1和水平2是在熟悉、简单的情境中,能够辨识生活中简单的地理环境的要素特点。水平3则是在具备水平1和水平2的基础上,能够在复杂、陌生的情境下,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这对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方面的地理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进行课前和课后对比调查,实现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精准测量。
本研究样本人数48人,前后调查均在同一班级进行。通过课前调查得到统计数据,如图1所示,针对评价目标,多数高中生的学业质量处于较低水平。课前调查数据有助于分析学情,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和组织教学活动。
结合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方面的学业质量要求,以及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调查,本次教学立足巢湖大情境,厘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图2)。
二、立足大情境,优化教学体系
巢湖大情境作为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打破了原有的课程安排顺序,依托真实情境,能优化课程教学体系。以情境提炼原理,以原理解决问题,能实现情境与地理教学的完美融合,如图3所示。
笔者依托巢湖大情境教学实践,得出大情境教学在重构教学过程中具有以下优势。
(一)情境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巢湖位于合肥市以南,是学生周末、假期放松休闲的好去处,大多数学生都有实地游玩的经历,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巢湖与学校距离较近,便于教师开展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围绕真实情境设计问题链。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面对同样的巢湖情境,学生进行地理野外考察与周末休闲的所观、所感、所得有很大不同。通过考察实践,学生领悟到生活中处处是地理、处处用地理的道理。
(二)情境的完整性——形成整体的思维过程
本课涉及水循环的相关内容,以水圈为主体,贯穿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巢湖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周边入湖河流众多,地形多样,生物繁多,巢湖水通过长江入海,连接着陆地与海洋。在一个完整的大情境中,围绕一个主题设计逻辑框架,实现问题环环相扣,思维层层递进,教学目标步步实现,体现了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一个大情境贯穿课堂始终,避免了用不同情境解决不同问题,情境零碎的情况,有利于学生思维整体性的发展。
(三)情境的区域性——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
新课标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目标提出了要求,即学生能够从空间和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对地理空间格局有较强的观察力和认知力,并能运用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认识区域和评价区域。巢湖是我们身边典型的地理区域,有具体的位置和具体的特征,各地理要素有显著的区域特征,通过水循环与其他区域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巢湖区域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从区域的角度,发现、分析并解决地理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不同区域的认知能力。
三、立足大情境,激发深度探究
本课以巢湖水系为例,创设大情境,利用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考察巢湖沿岸,南淝河与巢湖的汇合处,巢湖地区紫微洞风景区等地区。把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落实到行动中,学生亲身实践和观察现象,通过合作交流,完成探究任务。教学中,教师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在预设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知识生成。从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锻炼学生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针对教学目标,进行如下探究过程(表2)。
巢湖水主要靠地面径流补给,其中较大的河流有杭埠河、白石天河、派河、南淝河等,巢湖水经裕溪河注入长江。紫微洞属于喀斯特溶洞地貌,地势较高,且有一条地下暗河,地下水可以汇入巢湖。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讨,识别水循环的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是连续运动的过程,以及水循环能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运用前章大气水平运动的原理解释实际问题,循序渐进,认识水循环过程及类型。
实地考察环巢湖大道和巢湖岸边水位变化的印记。完成任务二:“动态平衡析成因”。
1.环巢湖大道的高度与巢湖水位有什么关系?
2.巢湖水位是稳定不变的吗?其有什么变化规律?
3.全球水量也跟巢湖水一样有变化吗?
4.巢湖水量为什么存在时间上的变化?
发现巢湖地区水循环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环巢湖公路盛桥连接线进行水毁改造(右幅单侧加宽,整体路基抬高),防洪水位13.36米。
理解巢湖水量的相对稳定,但水量有季节和年际变化。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地理原理,宏观认识全球水量动态平衡原理。提高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同学共同回忆2020年巢湖洪涝和2022年巢湖干旱。实地考察南淝河水质及河口生态清淤工程。完成任务三:“人水和谐促发展”。
1.2020年巢湖地区如何防洪?
2.2022年巢湖地区如何抗旱?
3.分析河水中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巢湖洪涝和干旱都是学生近些年亲身经历的事件,学生更容易进入情境,引起思维的共鸣,积极探究问题。理解水循环是地球上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思考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培养人地协调观。
通过对巢湖水系的三个开放式任务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性思维。学生从实践中理解地理原理是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用地理原理指导人类的生产生活,将原理应用于实践,促进人地可持续发展。通过实践教学,实现了教学目标(图7)。
四、立足大情境,完善学业质量评价
课程结束,教师鼓励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绘制课程思维导图,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等级划分。
课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质量进行再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8位同学中,约90%的同学学业质量水平都达到水平2和水平3,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都得到了较大提升,人水协调观也逐渐形成。其中,40%左右的学生学业质量水平达到水平3,能够将已学的知识迁移运用到复杂、陌生的环境中,达到了较高的认知水平。
本节课利用学生熟悉的大情境,及时进行教学评价,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结语
教学中选取类似巢湖这样的真实大情境,指向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需求。在学习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完成情境任务。借助大情境将书本理论知识重新建构,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实践探究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大情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能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和教学评价完整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立足大情境设计地理教学值得地理教师持续进行教学探索,不断提升地理教学的学业质量,展现地理学科的魅力和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李春艳,王雅慧.用大情境整合设计中学地理单元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7):24-27,32.
[3]于蓉.高中地理学业质量标准实施路径探索[J].地理教学,2021(20):4-8.
[4]赵云渤,李宗录.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水平分级思想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选择性必修一“植被”内容为例[J].地理教学,2021(4):12-15.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