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科技金融人才的金融伦理教育现状及强化策略

2024-10-11鲍旭红

安徽教育科研 2024年30期

摘要:近年来,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意识淡薄,职业操守令人担忧。高校财经专业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科技金融人才新生力量,他们的伦理道德素质将关系到未来金融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采取“思政入课堂”方式,将金融伦理思想渗透到金融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是强化金融伦理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在深入调查我省高校金融伦理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针对金融伦理教育融于金融专业课程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国际金融课程为例,提出应该从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重塑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更好地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金融伦理教育同频共振。

关键词:金融伦理 国际金融 课程思政 混合式教学

财经专业的大学生是未来科技金融行业的新鲜血液。他们的伦理道德素质将关系到未来金融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在校大学生仍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在这个时期不断灌输并强化大学生的伦理道德理念,对于提升其职业道德修养,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金融伦理学在国外很多知名高校中,是一门必修的金融专业基础课程。但是国内地方高校极少开设此课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只侧重于金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和金融伦理意识培养,导致大学生金融伦理认知缺失,毕业后很难自觉履行金融职业道德义务。因此,在高校的教学与实践中,强化金融伦理教育已迫在眉睫。

一、金融专业金融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数字经济时代,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对高校科技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人才不仅懂金融、懂科技,更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因此,金融伦理教育逐渐引起高校及社会的重视。为了深入了解安徽省高校金融伦理教育现状,对包括安徽财经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19所高校财经专业师生在线发放问卷,并结合访谈的方式展开调查。对金融专业课教师的调查内容包括教师对金融伦理教育的重视程度、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教学载体的选择、采用的教学方法等;对学生的调查内容涉及接受金融伦理教育的态度和认知水平、学习3ccb7d81f5319d5a22d4847bc4078906ec8e9b0a6005ffccc995f65a60271a17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对授课教师教学的满意度及影响满意度因素等。在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总结目前金融伦理教育融在金融专业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金融伦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师对金融伦理知识缺乏研究,学校未设置金融伦理学这门课程。金融专业课程也只侧重于金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很少穿插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及金融伦理认知水平培养的内容。关于本校“是否开设金融伦理教育课程”这一问题,有72.25%的学生反映没有,有20.5%的学生回答开设过相关课程但课时很有限。各级教学单位对金融伦理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大学生对金融伦理的认知水平低,金融伦理意识淡薄。调查中只有26.1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金融伦理教育”,36.66%的学生抱着无所谓态度,认为“不太必要”及“很没必要”的占37.17%。在“金融专业教师对金融伦理重视程度”这一问题上,56%的学生表示教师只是偶尔在课堂上涉及这个话题。调查显示,48.28%的教师在个别章节里偶尔会通过嵌入思政元素融入金融伦理教育,只有22.4%的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较重视金融伦理教育,其中教龄长、职称高的教师重视程度要比年轻教师高,不重视及完全不重视的教师接近三分之一。总体来看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重专业,轻思政”倾向。

(二)金融伦理教育嵌入金融专业课程的实施方法与模式单一

重视金融伦理教育的专业教师群体普遍达成共识,认为将金融伦理教育融入金融相关课程中是合理可行的做法。当问及他们“如何通过思政教育与金融专业课程融合进行金融伦理教育”这个问题,76.24%的教师表示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即结合当下国际金融时事热点,运用国际金融专业理论知识深入剖析事件发生的原因,挖掘事件背后的本质,从而融入金融伦理教育。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是否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成效,目前还存在争议,陶雄华、徐晟对案例教学是否影响学生对伦理道德的认知和理解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案例嵌入法并不是一个足够有效的方法。也有13.25%的教师使用研讨式教学方式,采取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及第二课堂涉及较少。而邀请金融界高管开展讲座或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开展金融伦理教育的只占10.51%,见表1。

(三)学生对教学的总体满意度偏低

48%的学生对金融伦理教育融于金融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表示不满意,只有15%的学生表示满意,见图1。追究其原因,调查中学生反映不少金融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专业,轻思政”。虽然会结合所授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但学生接受最多的思政教育就是爱国主义教育,能够结合专业知识的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金融法治、工匠精神、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金融伦理教育涉及较少,且存在思政内容融入不足的情况,教师只是在个别章节偶然提及,主要采取说教、呈现法律法规条文的方式,教学方式方法比较生硬,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代入感、体验感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另外,因考试题目中未涉及对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政内容的理解与看法,受“实用主义”思想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也影响了教学效果,见图2。由于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金融伦理教育,很多学生存在金融伦理认知缺失,金融伦理意识淡薄的现象。

二、强化科技金融专业金融伦理教育的策略

思政教育与金融专业课程融合是进行金融伦理教育的重要途径。国际金融是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纷繁复杂的国际金融格局及我国金融的伟大实践,使得该专业课程有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可供挖掘,与思政教育目标有着极高的契合度。大数据时代,国际金融专业教师应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雨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沿着“目标导向—挖掘元素—精选载体—完善教学方案—重构考核体系”的思路强化金融伦理教育,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一)明确“一课双责”的教学目标

高校财经专业教学单位应以国标为原则、以学校定位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新文科”教育建设要求,构建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的三维教学目标,并以价值塑造作为全课程的首要教学目标。将金融职业素养、责任意识、道德规范、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有机植入价值塑造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将金融伦理嵌入金融课程教学全过程,实现道德伦理基因融入金融专业学生心灵的教学目标。

(二)不同知识模块嵌入金融伦理教育

国际金融课程不同知识模块融入金融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设计如表2所示,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汇率与汇率制度等宏观理论部分教学,要结合中国金融实践分析,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正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已成为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第五大交易货币和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进一步增强了国际认可和接受程度。这能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感悟我国政府宏观经济治理能力日益提升,对党的领导力和凝聚力充满信心,深刻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制度的优越性。人民币资本与金融账户在避免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逐步放开,顺应金融全球化发展,同时,中国加快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这些内容能让学生理解中国加快金融开放的内涵及决心,用国际视角认清国际金融发展趋势。谈到国际货币体系发展与改革问题时,引导学生自豪地意识到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及话语权日益提高,同时在参与国际金融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大国使命担当。深入剖析金融危机爆发原因及危害,让学生牢固树立规则意识、风险意识,要有正确的金钱观和金融从业者的责任感。在微观操作部分,通过案例讲解及实操训练,一方面让学生熟悉外汇交易操作、进出口报价、外汇风险管理、国际贸易融资等业务流程;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建立法治思维的价值取向和规则意识,使其将工匠精神视为金融契约的内在精髓,形成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树立风险管理意识,讲究“诚信和互利共赢”的基本商业原则。

(三)多角度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国际金融是一门实践性、时代性很强的学科,有相当丰富精彩的实践案例。所以,案例教学是专业教师应优先考虑的思政教学方法,但线下案例教学因课时有限,思政育人效果甚微。信息化网络时代,移动式、碎片化和非正式学习成为学生学习金融学知识的主要方式。因此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构建“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一些缺陷,将教学主导权从教师手中交给学生。教师首先聚焦金融时事,预设学习研讨国际金融前沿案例,明确提出课程思政问题,课前借助网络平台来发送丰富的配套学习资源和任务清单;然后学生预先准备相关分析材料、制作代表本小组观点的PPT,课堂上学生上讲台汇报演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通过“师生对话”循循善诱深度分析理解专题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个别章节增设实训教学环节,例如4333eaed1d4bafdd04d322d101c3d468让学生自愿组队进行外汇实盘模拟交易,学生既能进一步熟悉交易流程,又能树立合规的操作意识,掌握正确的交易方法,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另外,高校应深化校企合作,不定期聘请银行、证券公司业务经理等相关金融专家开设金融讲座,通过对外汇交易中违法和渎职的鲜活真实事件剖析,学生可以深切认知到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要具有职业道德操守,杜绝投机取巧、贪污受贿,树立牢固的法治观念。金融讲座具有很好的代入感,能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金融伦理道德教育。当然,金融伦理教育还要贯穿于第二课堂、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确保课程思政的全过程覆盖,实现金融伦理教育的常态化、长期化。

(四)重塑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课程思政反馈效果

考核形式上采取过程考核和总结性考核有机结合的方式。将考勤、线下分组讨论、课堂PPT汇报、线上平台交流互动、在线交易模拟等都根据事先设定比例分别计入平时成绩,在课程结束后再进行总结性考核。每个考核环节多角度考查学生“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达成度。加强考勤主要是考查学生纪律观念,以引导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职业习惯;以小组为单位的案例研讨式教学重点考查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以及能否正确深刻领悟案例中蕴含的金融伦理思想;强调平时做作业不敷衍、不抄袭、提交作业不拖延,以此来引导学生培养自律意识和诚信素质,做事严谨务实、诚实守信。考核内容上不仅包括考核专业知识,也要涉及学生对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金融伦理的理解与看法。对“思政进课堂”教学效果的量化考核,可以引起学生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度,提高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对课程思政的参与度,也很好地检验了课堂传授金融伦理知识的成效。

(五)提升国际金融任课教师的思政能力

专业课程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着金融伦理教育的效果。所以,一方面要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唤醒和升华金融专业课教师自身的思政理念与道德素养,并鼓励学校教师到金融企业挂职锻炼,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丰富实践经验,让教师能以过硬的专业素养及人格魅力做好思想引导和行为示范,提升金融伦理教育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应建立优质思政资源共享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学习研讨、典型经验交流、现场观摩活动,确保课程思政落地。学校也可通过开展思政讲堂、交流研讨等教学活动强化思政教师与国际金融教师合作交流,帮助专业教师深挖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联结点,并在授课过程中将思政元素正确、合理及有效地呈现给学生,将教书育人的责任落实于课堂教学主渠道之中,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战略目标,为金融行业培养既掌握金融专业知识、拥有科技思维和创新能力,又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科技金融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在当前党和国家大力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通过结合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特点,找出融入“思政教育”的切入点,深挖和提炼金融伦理育德因子,并通过设计完善的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这可以把金融伦理教育“无痕”融入金融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实现专业教学效果与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同步提升,为金融行业培养一批不仅专业知识技能扎实,更具备高尚职业道德操守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王会钧.金融伦理教育融入高校金融类课程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8(3):100101.

[2]陶雄华,徐晟.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伦理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金融学科学生伦理道德认知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0(11):4146.

[3]吴杰.“新文科”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9):97-100.

[4]刘淇.课程思政在国际金融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及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22(15):121123.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