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2024-10-11魏玉柱
一、确立以认知能力与战术意识培养为主的学习目标
球类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能根据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做到灵活应变的行为,从而达到克敌制胜的目标。因此,球类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技术动作,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在比赛中如何进行技战术的运用。为此,领会教学法将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战术意识作为主要学习目标。如,在“传接球”教学中,学习目标可设计为“利用变向和变速跑以摆脱防守到适当的空位接应球;懂得分配空间,避免同伴进攻”,即学生通过学习能借助变向、变速等结构化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造空间”等运动认知能力。在教学中,将传接球置入3VS2防守抢球、3VS2轮流进攻、3VS3半场比赛等不同运动情境中进行运用,学生学习后就能明白如何摆脱防守并接到球,以及如何根据防守位置选择传球,如何进行协防等。学生不仅能根据场上的情况灵活做出各种决断,还能发展其战术意识与运动认知能力。
二、创设以条件性比赛为主的学习场域
领会教学法针对战术意识的培养,将特定的限制条件设置在复杂的运动情境中,学生经过多次练习后,逐渐掌握该战术意识。如,在“传接球”教学中,在3VS3比赛、3VS2防守抢球、3VS2轮流进攻、3VS3半场比赛的各种情境中,对比赛的人数、持球与进攻的时间、抢球时机、输赢的规则等进行了条件限制,从而有利于传接球等战术意识的培养。
(一)对攻防人数的设置
在教学中,设置攻防人数不均等,提升学生的战术意识。在“传接球”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对传接球的机会把握,获得多次成功的体验,练习中设置了3VS2防守抢球、3VS2轮流进攻。如,进攻人数为“3”,而防守人数为“2”,进攻方占优势,而防守方占劣势,通过这样的设置凸显进攻方通过积极跑位,创造有利于接球的空间,成功完成传接球,实现对传接球意识的培养。
(二)对输赢结果的设置
在教学比赛中可设置动态的输赢条件,有利于战术意识的形成。如,在“3VS2防守抢球”教学中增设“防守方若在任何情况下触及球体便算成功”的条件,以增加进攻队员保护球的压力,促使持球者在传球时机、路线、方式的优化及保护球的能力的提升。如,在“3VS2轮流进攻”教学中,为了将传接球的机会与比赛的输赢结合,设置了“如果进攻方先进2个球,则防守方换组练习”,这就较大地增强了对抗的强度。
三、实施先赛后练再赛的学习顺序
领会教学法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形成基于认知为主的学习路线,建立了“先赛后练再赛”的学习顺序。先让学生通过比赛形成认知冲突,即生成学习问题,进而围绕问题解决开展针对性练习,形成战术意识或能力。最后再赛,将学习成果放入比赛中检验、巩固、迁移。如,先让学生体验3VS3比赛,生成了进攻者传球不到位、常被防守者抢断、摆脱无力、站位不合理、常站在防守者身后要球等技战术运用问题,培养把握传接球的机会及创造空间的战术素养,创设3VS2防守抢球、3VS2轮流进攻的学练内容,学生经过以上练习后,基本上能在该情境中掌握快速移动摆脱防守到合理位置接球的方法,也能根据同伴的位置进行合理传球等意识与能力,再进行3VS3半场比赛,将3VS2防守抢球和3VS2轮流进攻中所领会到的技战术,合理运用到比赛中。
四、构建身体认知的学习方式
领会教学法是以运动认知能力为主要目标,而运动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逐渐理解、内化与领会的过程,是靠着身体慢慢感知,并形成丰富的经验,进而对经验进行重构与编码。如,在3VS3比赛、3VS2防守抢球、3VS2轮流进攻中,球常被拦截,原因是进攻者的跑动不积极、站位不合理,还是防守者移动速度快等问题进行对话,在后续的对抗练习中,借助“身体认知”逐渐探索变速与变向快速摆脱防守,与同伴、防守者形成三角形,为接球形成合理的空间等方法解决问题。由于运动认知能力的内隐性,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运动认知的过程中要多与学生开展平等对话,引导他们在后续的练习中用身体慢慢理解技战术背后的意义。
五、呈现场域式的学习评价
领会教学将学习评价置入学练赛中,做到评价与运动情境相结合,进而在得出数据信息的同时,洞察与理解技战术表现背后的原因与意图。
(一)设置评价要点
1.设置不同学习场域目标下的评价要点
评价内容不仅要紧扣阶段性学习目标,还要与学习场域进行深度融合。如,3VS2防守抢球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对传接球能力的把握及防守空间分配,设置了以“传球成功次数”为评价总要点。如果评价要点反映了成功传球次数多,说明该方队员注意力集中、配合默契、跑动积极、掌握传接球的技巧与机会较好;而在3VS2轮流进攻、3VS3半场比赛中设置以“是否完成得分”为评价要点,在遵守不能运球只能传球,进攻不得超过24秒、传球超过3次方能投篮等条件下完成得分,说明进攻方不仅掌握了技战术的运用,还能把握好得分的机会。
2.设置学习场域相匹配的评价要点
将学习场域设置为诸如抉择、技术表现、配合、防守、补位等方面清晰可见的评价要点。
如,在“3VS3半场比赛”环节,针对抉择,设置了“你的传球是否抓住接球者跑出空格的一瞬间”,针对技术表现设置“传球是否到位、投球要入篮”,针对配合设置“你与接球者有眼神与语言交流吗?”针对防守设置了“你有因为只看球而不看人出现‘漏人’的情况吗?”针对补位设置“你有帮助离球更近的队友进行补防吗?”这样,根据观测到的运动表现,评价进攻方或防守方在战术意识培养过程中是否到位。
(二)实施真实、有效的评价机制
学生既是评价主体,也是客体。如,将学生分成4支队伍,每队9人,包含3个组,分别为甲乙丙,当甲乙组进行对抗练习或比赛时,丙组作为裁判,防守方乙组的1名学生为评价主体,根据3VS2防守抢球中“被断1次球则下场换另1组上场”,在3VS2轮流进攻、3VS3半场比赛中,“进攻方如果先进2个球,则防守方换组及防守方断球或者抢到进攻篮板球,下1组上场防守”,根据这样的轮转规则,评价主体与客体进行更换,最终实现全员参与的相互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