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4-10-10吴雨泽
一、前言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直接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关系着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目前,政府采购工作中依然存在法规线条繁杂、业务流程庞杂、风险隐患较多等问题。本文在详细阐述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重要性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以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能,更好发挥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职能。
二、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重要性
(一)提高政府采购项目预算管理水平
事业单位根据职能定位,制定工作目标和战略规划,并以预算的形式分解至各部门,此过程促进了预算管理与政府采购活动的深度融合,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升管理效能。科学的预算管理为政府采购提供了坚实基础,而高效的政府采购活动反过来优化了预算的执行与调整,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有效减少风险
在重大物资采购或建设工程招标等政府采购项目中,事业单位严格执行权责清晰、分工明确、相互制衡的监督机制,将大大遏制徇私舞弊行为,显著降低采购过程中的风险,有力保障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与效益性。具体而言,事业单位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及其权责范围,能够确保采购需求设定、招标文件编制、供应商资格审查、评标定标、合同签订、履约验收、资金支付等全流程均有专人负责,杜绝权力集中。事业单位强化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监督职能,对采购全过程进行严格把关,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行为。事业单位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主动接受社会公众与媒体监督,从而增强政府采购行为的透明度。事业单位畅通投诉渠道,对供应商合法权益给予有效保障,从而倒逼政府采购行为实现规范化。通过上述措施,事业单位能够确保政府采购活动在阳光下运行,有效防范腐败行为,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为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1]。
(三)有利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一方面,事业单位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有效管理,有利于实现政府采购的目标,促进社会资源高效流动,推动相关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另一方面,通过规范的采购程序和严格的评审标准,事业单位为所有潜在供应商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能有效避免市场中的低价或无序竞争问题,减少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推动市场公平竞争。
(四)充分体现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采购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通过调整采购规模和结构来影响社会需求和供给关系,从而实现对经济的调控作用。适度的政府采购可以刺激市场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政府采购通过预留采购份额、降低门槛等措施,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此外,针对进口产品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扶持国产品牌,从而间接影响投资、消费、出口,进一步对宏观经济起到调节作用。
三、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合理
部分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通常依据经验,预算编制前对资金测算及卖方市场论证不深入,对采购项目未进行充分合理的征询、调研,容易忽视预算编制与政府采购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导致预算落实与采购计划执行脱节。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一般会早于政府采购活动至少1年以上,这段时间内相关商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导致采购实际支出高于或低于原预算金额,影响政府采购的效率和效果,进一步影响预算执行效率。
(二)政府采购需求管理不科学
2021年4月30日,财政部印发的《政府采购需求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各采购单位应加强采购前的需求管理,以提升采购质量、实现绩效目标。科学的政府采购需求管理,可以解决现行法规过于注重外在形式和程序规范而忽视实质内容的问题,即注重政府采购招投标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和预防腐败,而对所采购货物、工程及服务的质量要求不高,从而出现质次价高的问题。以医疗科研设备、打印办公产品为例,单从设备采购成本看,采购价格并不高,但是设备配套试剂、耗材使用成本不低,同时配套试剂、耗材存在独家性问题。又如,有的设备除产品采购成本,还涉及能耗成本、日常维护成本,相关成本有可能是设备采购成本的若干倍。由于事业单位对采购需求的重视度不够,导致政府采购时出现不公平竞争,财政资金无法得到充分合理地使用[2]。
(三)采购内部控制有待强化
1.内部控制机制与政府采购法不相适应
政府采购涉及诸多环节与程序,若事业单位内部未能建立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将导致采购行为偏离政府采购法律法规的轨道,从而增加违规风险。一是采购需求确定、采购方式选择、供应商资格审查、评标定标等关键环节缺乏明确规范,易滋生暗箱操作、利益输送等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合同签订、履约验收、资金支付等后续管理环节缺乏有效监控,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采购效果不达标等问题。三是信息公开、投诉处理等外部监督机制缺失,影响公众监督效力,损害政府采购的公信力。因此,事业单位亟须完善政府采购规章制度和流程,确保采购行为依法合规、公开透明、高效廉洁,有效防范和化解政府采购风险。
2.政府采购机构设置不清晰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的风险点既存在于组织层面也存在于业务层面,组织层面的风险点主要是机构设置不合理,即机构的架构设计没有体现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的原则。组织架构设计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处于核心地位,如果机构设置不清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将形同虚设。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机构设置时未对单位管理状况进行综合评估,不能有效支撑中长期发展战略,缺乏根据法律法规政策变化及时调整的机制。
3.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
政府采购监督机制是指采购活动中对政府采购业务履行监督职责。部分事业单位忽视内部监督机构的重要性,没有设立内审机构或纪检监察机构,或即使设立相关监督机构,但是缺乏对监督履职的重视,导致内控形同虚设、制衡机制失效,无法准确识别政府采购活动中的风险。
(四)政府采购管理人员经验缺乏
近年来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法律框架越来越细,要求从事政府采购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熟悉并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理解明晰政府采购相关操作和流程。但对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而言,政府采购仍属于新领域,对政府采购的认知可能远不及传统财务或人力资源管理。部分事业单位对采购重点岗位的内控要求不明确,相关岗位人员定期轮换,新到岗人员对采购业务不熟悉,从而影响政府采购效率和质量。此外,政府采购相关政策法规更新较快,不同政府职部门对招标采购规范要求有不同的考虑,对政府采购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背景、从业经验以及对法律法规掌握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五)采购代理机构水平参差不齐
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主要涉及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潜在供应商等不同主体。近年来,采购代理机构数量快速增长,采购人主要委托采购代理机构开展政府采购活动。以某省为例,注册备案的采购代理机构超过千家,而且采购代理业务门槛逐步降低、采购代理业务竞争日趋激烈,导致采购代理机构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采购代理机构在法律法规熟悉性、采购文件编制规范性、采购需求科学性等方面难以满足采购部门和监管部门的要求。采购代理机构缺乏专业能力或不重视受托采购业务的质量管控,不仅增加了采购风险,也影响政府采购的质量和效果。
(六)对政府采购履约验收环节不重视
政府采购履约验收包括履约和验收两个环节。履约是对政府采购合同履行约定的事项确认,包括响应标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招标采购公告规定、采购文件或投标/响应文件承诺的质量要求,是政府采购重要环节之一,直接关系政府采购工作成效和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同时,部分事业单位对合同管理不够重视,政府采购合同草拟、审核流于形式,导致无法通过合同履约对供应商进行管控。部分事业单位在验收工作中缺乏部门协调和合作,缺乏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可能导致供应商以次充好。部分事业单位验收不仔细,验收与合同履约关联性不强,导致合同违约责任不清[3]。
四、事业单位政府采购优化策略
(一)促进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采购需求管理相结合
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采购需求管理相辅相成。根据相关规定,需由供应商提供设计方案、解决方案或者组织方案,采购人认为有必要考虑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可以明确使用年限,要求供应商报出安装调试费用、使用期间能源管理、废弃处置等全生命周期成本,作为评审要素。事业单位通过科学的市场调研、第三方专家论证等方式开展采购需求管理,对产品从购置、使用至报废全生命周期的成本进行了解,多维度进行采购预算编制,做好短期、中期、长期的预算编制,避免观念上追求初次采购成本最优,但忽视使用成本、处置成本的问题,进而合理预测和评价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可能产生的各种成本费用,再分解至预算计划中,做好预算编制,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效果。
(二)强化政府采购内部控制
1.合理设置政府采购管理机构
根据事业单位采购规模、发展战略等,设置合理的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包括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事业单位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政府采购工作会议,对政府采购规划进行决策和指导、对与采购相关的“三重一大”事项实行集体决策。采购执行机构负责具体落实或执行政府采购决策机构关于政府采购的决策或任务,监督机构负责对事业单位政府采购活动进行监督,共同促进事业单位依法依规进行政府采购活动。
2.提升政府采购管理人员专业水平
事业单位采购活动涉及不同学科知识,比如经济学、法律、市场营销及工程等,要求政府采购管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掌握不同专业领域知识。同时,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变化,要求政府采购管理人员对政策法规熟练掌握。事业单位应重视政府采购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培训,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并实施人才培训与考核机制,使政府采购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多学科知识。与此同时,根据政府采购法律的变化和政府采购工作要求,事业单位要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建立高水平的政府采购管理人才队伍,提高政府采购业务水平。
(三)加强对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的管理
政府采购代理机构是政府采购专业服务者,与采购人形成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采购代理机构对被委托事项负责,采购代理机构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政府采购行为的效率和效果,做好采购代理机构管理和评价,对提升事业单位政府采购质量至关重要。事业单位应根据政府采购项目特性,充分考虑政府采购代理机构专业水平和信用状况,建立政府采购代理机构选择机制。事业单位要建立考核评价体系,从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团队成员、服务业绩、配套设施、档案管理、信誉信用等方面,定期或不定期对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进行考核评价,形成科学有效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监督管理机制。
(四)加强政府采购履约验收
1.加强合同管理
事业单位要根据政府采购项目技术、商务需求合理编制采购合同,重点关注履约、违约等方面的责任。有条件的事业单位组织法务部门参与,不具备条件的可以委托第三方法律机构或聘请专业的法律专家协助进行采购合同管理,对合同相关法律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
2.规范履约验收程序
事业单位要根据政府采购标的特点成立项目验收小组,由需求部门、归口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等组成,重要项目根据事业单位内控要求邀请监督部门参与,复杂项目可以邀请外部相关领域专家参与验收。事业单位还要制定相关回避制度,确保验收小组形成客观公正的意见。验收时要根据政府采购合同、中标企业投标响应材料对采购标的仔细核验,包括审查履约及时性、检查货物类产品的生产信息、资格文件、配置清单、易耗品备件、质保信息等,服务类项目的服务标准、服务要求等。验收后出具包括采购方、供应商、第三方等多方确认的验收文件,做到验收留痕,确保政府采购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此外,事业单位要推动履约验收程序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转变,不断提高履约验收的质量。
3.建立政府采购履约验收信息化系统
事业单位要将履约验收纳入政府采购信息化管理范畴,根据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有关要求,并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开发政府采购验收管理系统。事业单位要建立政府采购验收管理系统与政府采购平台系统关联的机制,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政府采购履约验收管理的效率和质量[4]。
(五)建立健全政府采购诚信体系
诚信守则是事业单位政府采购行为的基本准则。事业单位要根据政府采购的特点和要求,参照国家有关诚信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制定本单位的政府采购诚信守则,明确诚实守信的行为规范和失信行为的界定标准,为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供基本遵循。诚信守则要涵盖政府采购全过程,包括采购人、供应商、评审专家、代理机构等各方主体,体现全面性、系统性要求。在制定诚信守则过程中,事业单位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注重可操作性,确保守则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事业单位要加强诚信守则的宣传贯彻,组织开展诚信教育培训,提高政府采购管理人员的诚信意识和规范意识,引导其自觉遵守诚信规范,践行诚信承诺。事业单位要将诚信守则落实到政府采购活动各个环节,让诚信成为政府采购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自觉[5]。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优化完善。通过全面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管理人员专业培养、代理机构管理以及履约验收流程规范化等措施,事业单位能够提高政府采购质量和财政资金使用效能,有效防范廉政风险,为事业单位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只有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政府采购改革,才能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在推动社会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建设服务型政府贡献应有力量。
引用
[1]杨丽巍.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界,2022(10):77-79.
[2]王华.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20(10):9+5.
[3]贾建昆.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经济界,2023(01):57-59.
[4]范航英.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08):132-133.
[5]徐亚飞.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产经,2021(13):144-145.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
责任编辑:王颖振 蔺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