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活动,积累经验,发展素养
2024-10-10许二平
摘要:结合三个具体案例,提出着眼“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发展素养的有效策略,即用数学实验活动帮助学生积淀实践经验,用数学思考活动帮助学生积淀思维经验,用解题活动帮助学生积淀问题解决经验.
关键词:活动经验;活动设计;数学核心素养
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而言,积累活动经验作为课程教学目标,应贯穿于整个课程之中.数学活动经验,除一般解题经验外,还有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等经验,需要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逐步积累起来,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1].那么,如何设计促进学生积累经验的教学活动?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设计,这样的活动设计会对课堂教学带来哪些有益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着眼“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再探索.
1 用数学实验活动帮助学生积淀实践经验
教学中,精心设计、开展数学实验活动可以引领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耳倾听等过程,在多感官的参与下感知、感悟、吸取、积淀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实验主题:正方体展开图.
实验素材:正方体模型、彩色纸、剪刀、胶带等.
实验过程:
(1)引入阶段
教师展示正方体模型,介绍正方体的基本特征(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相邻面的夹角为90°).
学生观察:学生手持正方体模型,观察并记录正方体的特征.
(2)实验阶段
①教师提出任务:将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②学生分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个正方体模型、剪刀、彩色纸、胶水等材料.③动手操作: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动手操作,将正方体剪开,并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
学生回答和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交流各自的观察和猜想;各个小组的组长依次将组内不同的展开图贴在黑板上,后一小组的组长在粘贴时需观察是否有雷同之处,只需将与之不同的展开图贴上即可.学生在合作探索后生成图1所示的11种不同展开图.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了提升,培养了空间想象素养;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得到锻炼.
学生活动:观察图1所示的各种类型的展开图,并试着归类.
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后生成了图2.通过这个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交流能力.
(3)总结
归纳正方体展开图的几种常见形式(如T字形、十字形等),并强调关键点:展开图中,每个面必须与相邻的面保持原有的夹角关系.
2 用数学思考活动帮助学生积淀思维经验
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以学生的学”理念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数学思考活动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探究、合作和抽象,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主题: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核心问题:已知正方形与长方形面积的和是n,若长方形的一边长与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另一边长是m,求正方形的边长.
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解法,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是否存在一种通用的方法,可以直接求解任何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呢?
生1:我知道配方法和因式分解法.
师:很好,配方法和因式分解法都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有效方法.今天老师介绍一种更通用的方法,我们先来看一个正方形(展示图3),它的边长设为未知数x.我们按照图4(展示图4)所示的方式剪开,得到2个全等的小长方形.如果把这两个小长方形按图5(展示图5)所示方式放置,并在右下角补上一个边长是m2的小正方形.你们能告诉我大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怎么表示吗?
3 用解题活动帮助学生积淀问题解决经验
问题解决经验的积淀往往来自于各种解题活动,是在数学解题中梳理总结得出的,是在大量实训下迁移生成的,可以助力学生掌握多元化的解题策略,真正意义上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创新思维,发展数学素养.
试题主题:一道函数应用题.
原题呈现:图6所示的圆柱形水槽中放有一个正方体铁块,若以一定速度为水槽注水,则28 s可将水槽注满,从而得出图7所示的水槽内水面高度y(单位:cm)与注水时间x(单位:s)间的函数图象.
(1)试求正方体的棱长;
(2)试求线段AB对应的函数解析式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若取出这个正方体铁块,再经过t s刚好注满水槽,你能直接写出t的值吗?
作为一个常规工程问题,尽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但因为是一道封闭性问题,聚敛的求解思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基于此,笔者对本题进行改编,在抛出题干后并没有将原先的三个问题支给出,而是以开放性问题一路指引学生的思考与探究:
问题1:从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问题2:可以确定的量还有什么?
问题3: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在此过程中,回答并非完全一致,但都是围绕试题信息和所学内容,通过多角度的设问,帮助学生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增强创新思考意识.
参考文献:
[1]罗新兵,卢恒.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与运用[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25):11-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