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4-10-10顾啸敏

中学数学·初中版 2024年9期

摘要:探究式教学是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一种教学方式.文章以“二次函数的认识”教学为例,分别从“旧知回顾,思维热身”“创设情境,引发探究”“练习训练,辨析概念”“应用概念,完善认知”“课堂总结,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展开探究式教学,并谈一些思考.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思维;探究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主动探究教学内容,发展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更注重“探究”过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这是一种化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模式,学生在思维、情感等方面都体现出“主动性”[1].

1 教学过程

1.1 旧知回顾,思维热身

师:请大家回顾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与一般形式,说说它们和整式之间是否存在什么联系.当初学习一次函数的基本流程是什么?

生1: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中y=kx+b(k≠0)等号右边为关于x的一次整式,即一次二项式或一次单项式.

师:着重强调“k≠0”这个条件的理由是什么?

生2:当k=0时,函数y=kx+b就是y=b(非一次函数)的情况,此为常函数.

设计意图:在旧知回顾的基础上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达到让学生的思维热身的作用,为进一步进入探索状态、构建新的概念奠定基础.

1.2 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探究1生活中常见这样一种现象:将一颗石子扔进水里,水面会呈现出不断向外扩展的波纹,这些波纹构成一系列同心圆,分别说说此过程中的常量与变量,变量间存在怎样的联系等.

生3:波纹所形成的圆的周长C和圆的半径R之间的关系为C=2πR.

师:周长是否为半径的一次函数?判断依据是什么?

生4:结合函数及一次函数的定义可确定周长是半径的一次函数.

师:还有其他发现吗?

学生分别提出:①水波纹形成的圆的面积S和圆的半径R间的关系为S=πR2;②石子掉入水中的深度h与掉落时间t之间的关系为h=1/2at2;③石子掉入水中所形成的声音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变小,但无法用函数关系式表达,应该也是一种函数关系.

探究2若张伯准备用16 m长的篱笆筑成一个长方形的家禽饲养场,其中有哪些是变量,哪些是常量,各个量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你是如何判断的?

生5:该情境中,篱笆的长度16 m固定不变,是常量,而长方形的长与宽(x与y)是变量,同时长方形的面积S也为变量,其中存在的关系为x+y=8,y=8-x(0<x<8),S=x(8-x)(0<x<8).

变式1张伯准备用16 m长的篱笆围成一个家禽饲养场,其中有一面靠墙(墙壁足够长),若围成的长方形中与墙面垂直的边长是x m,请写出饲养场面积S和x之间的关系式.

结论:S=x(16-2x)=-2x2+16x(0<x<8).

变式2用一段16 m长的篱笆靠10 m长的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家禽饲养场,所围成饲养场的面积S与长x(单位: m)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并判断是否为函数、一次函数或反比例函数.

结论:S=x(16-2x)=-2x2+16x(3≤x<8).

设计意图:课堂中好的问题不仅能激趣启思,还能开阔视野,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问题本质,形成思辨能力.

探究3若想为一面长、宽之比为2∶1的镜子镶上边框,已知镜面价格为120元/m2,边框价格为30元/m,工费为45元/次.假设镜面的宽度是x(单位:m),所需花费的总费用y与x间是怎样的函数关系?

学生自主探究,过程如下:①镜面需要120×2x2=240x2(元);②边框需要30×6x=180x(元);③总费用y=240x2+180x+45(元).

类比一次函数的概念,学生将几个未接触的函数罗列在一起,通过其中存在的共同点推断出二次函数的概念.通过以上探究,发现S=πR2,h=1/2at2,y=240x2+180x+45等,都属于二次函数的范畴.继续与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类比,学生不仅自主写出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还确定了a,b,c是常数,且a≠0的条件,其中x,y分别为自变量与因变量,y为x的函数.

师:对于二次函数的定义,还有什么特别值得关注的地方吗?

生6:a一定不能为0,若为0,那么函数的最高次项就不是二次项了.

师:不错,现在大家来观察S==-2x2+16x(0<x<8)与S=-2x2+16x(3≤x<8),它们的表达式完全一样,能否确定它们为相同的函数?

设计意图:以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引申、发散,不仅能夯实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还为接下来探索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奠定基础.利用“自变量取值范围对函数的影响”,进一步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3 练习训练,辨析概念

(1)如果y=kxk+1为关于x的二次函数,则k的值是多少?

(2)如果y=(k+1)x|k|+1为关于x的二次函数,则k的值是多少?

(3)如果y=kx|k|+1+2x2+3x为关于x的二次函数,则k的值是多少?

设计意图:练习训练意在进一步帮助学生夯实对二次函数定义的理解,起到辨析定义的作用.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难度的增加而深入,新知的应用能力也在问题的解决中得以有效提升,这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

1.4 应用概念,完善认知

图1如图1,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0,E为BC边上的一个动点,将EC作为边长,在正方形ABCD的内部作一个新的正方形EFGC,点G位于边CD上,分别连接FA,FB,当点E在BC边上运动时,此时图中变量间存在怎样的函数关系?

设计意图:此例为概念的实际应用问题,意在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学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凸显合作交流在探究式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升学力.

1.5 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师: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们探究了哪些内容?分别用什么方法进行探究的?掌握了二次函数的概念之后,接下来还需要掌握与之相关的哪些知识呢?

学生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历程、探究过程等,提出二次函数等号右侧为二次整式,且当y=0时,其一般形式就变成了ax2+bx+c=0,此为大家熟悉的一元二次方程;当y≥0或y≤0时,y=ax2+bx+c可转化为ax2+bx+c≥0或ax2+bx+c≤0.

类比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教学研究套路,接下来应探索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以及应用等.

2 教学思考

2.1 突出学生主体性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探究式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为主,整个教学过程都需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本节课中,不论是对情境的探究,还是知识的应用,抑或最终的总结,都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实施.这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还从真正意义上起到育人的作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2.2 创设合理的探究情境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数学观、价值观已经初步建立,对事物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探究情境的选择上需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探索欲,为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2].

如本节课的三个探究情境都是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而创设的,每个情境看似平常,却又能成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但又不会出现情境大于问题喧宾夺主的情况.在这三个情境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一步步进入二次函数定义的探究中,不仅成功揭露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还为发展解题能力夯实了知识与技能基础.

2.3 提出高质量的探究问题

数学教学实则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随着一个个问题的突破,知识本质与结构也逐渐暴露在学生面前.因此课堂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切忌想到哪儿问到哪儿,而应有节奏、有目的地设计高质量的探究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驱动下逐渐深入,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3].

参考文献:

[1]郝乐,马乾凯,郝一凡,等.数学教育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育学报,2013(6):9-11.

[2]郑毓信.数学教育视角下的“核心素养”[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3):1-5.

[3]王志刚.高中数学新授课中“问题导入”的若干探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8(10):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