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构化思考,模型化表达:几何图形探究

2024-10-10王丽丽

中学数学·初中版 2024年9期

摘要:通过对一个动态变化的几何图形展开教学分析,引导学生从猜想到验证、从定性到定量,进一步体验几何研究的基本方法,形成结构化思考的意识;从动中找静、动中寻异,精准述异,启发学生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图形,培养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有效促进数学核心素养落地.

关键词:运动变化;逻辑推理;模型

九年级综合复习阶段,教师常通过挖掘一道题的数学本质与内在学习线索,组织相关的数学探究活动,从而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以此达成多维目标.本例通过对一个几何图形的分析研究,让学生经历几何命题的提出和证明过程,增强逻辑推理能力;经历图形分析与比较的过程,会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研究对象的变化;借助图形分析,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发展模型观念.

1 问题呈现

如图1,正方形ABCD中,E是边AD上的一动点,从点A出发沿AD方向运动,连接BE交对角线AC于点F,作FG⊥BE交边CD于点G,连接BG.

问题1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设计意图:本问题看起来过于开放,设计时曾想提供些许支架,让学生的思考更聚焦,但会失去本例的学习目标之一——“有序”意识,故仍坚持原设问,引导学生提取储备信息,如特殊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圆的性质等,经过初步梳理,得到关于几何图形中边、角间的位置和数量关系.

2 教学实施

学生在独立思考、直观猜想、推理论证后,得出的结论显然是凌乱的,教师引导学生对得到的结论进行了分类记录,如:

2.1 在探寻结论中学会“有序”思考

2.2 在变量研究中体验“模型”作用

问题2以上结果均为点E从A运动到D的过程中固定不变的关系,运动变化过程中,哪些量会发生变化?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几何图形在变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固定不变的量或关系,如前面所得的结论,都是固定不变的关系;同时也存在会发生改变的量或关系.那么变化过程中哪些变化的关系值得研究?如何研究?本环节要求学生对变化的关系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图形的对称性等性质,直观理解不同图形面积的变化趋势,能用适当的函数刻画变量间的关系,预测变化结果,探究定性与定量的关系,体验函数建模的过程; 促进学生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活动经验,逐步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提出,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发展模型观念.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2].本例图形变化中,如何设元是关键,不同的设元会得到不同的模型,故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优化,因为E是AD边上的动点(一般设AE=x);而求出模型的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是求解模型的过程,过程中涉及多个变量,如何应用已知条件进行转化,学生会存在困难,教师需要启发学生结合图形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 建立数形联系,构建函数的直观模型,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把握问题本质,明晰思维路径.

图3由于△AEF与四边形EFCD的面积均非基本函数,教师此时借助几何画板呈现图象(图3),观察到△AEF的面积在点E的运动过程中越来越大,而四边形EFCD的面积则越来越小,函数模型准确刻画了各图形面积不同的变化过程.

2.3 在整理反思中归纳“思维”路径

(1)整理

问题思考路径:图形变化—不变的量—变化的量—如何变—模型价值.

问题解决步骤:适当设元—列表达式—分析变化过程.

(2)思考

对平面几何问题,可有以下思维路径(如图4):

3 教学反思

3.1 选择内容要关注核心知识

九年级复习过程中,内容的选择应注重不同主题单元的有机关联,让知识上下贯通,形成网络结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一般观念”,体现数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如本例通过在动态的图形中观察研究数学对象的“变”与“不变”,“如何变”,既让知识结构化、方法有序化,也使学生能积累更高层次的问题解决观念.

3.2 重视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

寻找结论时呈现结果的杂乱,显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然参与,凸显了“有序思考”的地位.从不变到变化,从猜想到验证,从广泛到聚焦,本例设计有层次、有关联及系列化的问题串进行驱动,可以让学生有效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过程,发现、提出问题,并用数学的思维思考、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达问题,这种充满理性思维的学习过程,是走向深度学习的关键.

3.3 重视思维方法的显化提炼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本例中,引导学生“按序”将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互译,是思维方法;渗透变化与对应的思想,通过对运动变化的问题进行量化研究,进一步理解变量间存在的对应规律,并形成用函数模型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而这,都需要在教学中设计从内隐到外显的逻辑通道.

参考文献:

[1]章建跃.章建跃数学教育随想录:上卷[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4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