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小记
2024-10-10邓成忠
尽管退役20多年了,但在部队时的那些生龙活虎、摸爬滚打、顶风冒雨的战斗场景,时常浮现在我眼前……
找点
1991年6月,我部指挥分队开拔到某山岳丛林地域进行野外驻训。我所在的炮兵有线分队,训练课目为指北针野外找点、徒手攀爬电线杆、有线电电话传话等。
野外驻训进行一周后,指挥部把我们30多个有线兵拉到一个陌生地域,安排两人一组进行夜间找点。
我和战友小易分在一组。我们清点所带物资,只有一张军用地图、一枚指北针和两壶水。
运用地图和指北针,徒步一公里多,我们顺利找到了第一个点位。将该点位圈定后,便开始寻找下一个点。
经过15分钟的寻找,我们发现,这一次的点位,竟然在一座插有花圈的新坟边上。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说:“作训参谋居然把第二个点位设在这里,是考验我们的心理素质吗?”小易说:“怕啥?还是抓紧时间圈定点位吧!”
我们圈定该点位后马上离开,寻找下一个点位。
当经过一块菜地时,小易踩进了一个水坑,随着“扑通”一声,我便闻到了一股臭味。回头一看,那哪是水坑?分明是农民存贮粪便的粪坑。
站在齐腰深的粪坑里,小易快被熏吐了,我急忙把他拉出来。
从粪坑出来的小易一身恶臭。幸好不远处有一条小水沟,他跳进去匆忙清洗一下就上了岸,急忙和我跑向下一个点位。
10多分钟后,我们顺利找到了第三个点位。
最后,我和小易在限定时间仅剩1分钟时到达终点,完成了该次夜间找点训练任务。
施工
1997年冬,我部到某地执行某施工任务。
施工第三天,我们遇上了一个面积较大的水塘,虽说水不深,但一脚踩下去,淤泥能没到膝盖。按施工要求,只能直线施工,遇上水塘就将水抽干,再继续施工。
我们脱掉鞋子、卷起裤脚,踩进水塘,用编织袋装填泥沙,隔出一条直线施工带,然后调来抽水机,抽干里面的积水。两个小时后,水抽干了,我们又赤脚踩进泥塘里,挥铲铲掉近两尺厚的淤泥。
踩在冰冷的淤泥中,双脚很快被冻麻木了,但脸上却热汗直流,连背心也浸湿了。淤泥铲尽后,我们穿上鞋,一铲一铲往下挖,遇上土夹石地块,还得挥起镐头一下一下刨,刨得火星四溅。
长时间的重复劳作,我们的手脚都磨出了水泡,但大家依然咬牙坚持。又经过近5个小时持续施工,终于达到了要求。
那天,我们也有意外收获——5公斤多的泥鳅和黄鳝。当晚的连队餐桌上,自然而然添了一道美味。
抗洪
2001年7月,广西南宁迎来汛情。邕江横穿南宁,这场汛情使邕江洪峰水位达77.42米,是南宁自1913年大洪灾之后的最高水位。
我部奔赴南宁,投入邕江大堤抗洪抢险。
我当时作为汽车运输兵,主要负责将物资从供应点拉到抢险地域。因为是在异地执行任务,不熟悉路况,车辆行驶在一段10多公里的坑洼路段时,感觉就如骑马一样,一会儿上,一会儿下,稍不留神,还会陷入松软的土坑里,若想加大油门冲出去,车轮就反而在原地打转,越陷越深……遇到这种情况,我只能拿出铁锹,在车轮前方把陷坑铲平,铺垫一层碎石、一层杂草,再重新启动车辆,小心翼翼开出陷坑。
到了用餐时间,我又得驾驶车辆赶往快餐供应点,协助工作人员装好盒饭,将装满绿豆汤的的几个大保温桶抬上车,火速送到抢险地段。
抗洪抢险任务结束后,我因表现突出,还荣立了三等功。
让我没想到的是,我在运输物资之余,用随身携带的相机,拍下官兵抗洪抢险的动人瞬间,并投往军地报刊,竟然被采用了5幅——
这也成为我迈向新闻工作的转折点。
退役之后,我进入国防动员系统工作,担任新闻报道员。在任期间,我积极宣传国防政策,在军地报刊等媒体上发表稿件近2000篇(幅),宣扬了一大批优秀退役军人、民兵的风貌。
退役20多年来,我还参加了征兵宣传、体检、送兵、民兵训练等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工作,始终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兵……
(作者为退役军人)
实习编辑/刘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