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研究
2024-10-10冯颜利
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此就如何推进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内涵丰富,观点鲜明,不仅为如何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出了战略性和全方位的部署,而且为不断推进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提供了理论指引。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推进实现,必须更加注重引导和推动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实现富足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发展,使人民的精神状态、精神风貌、精神追求都得到切实改善和提升。
关键词:习近平;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4)05-0033-0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19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共同的特点,而美好生活不仅包括美好的物质生活,还包含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始终贯穿着为美好精神生活而不懈奋斗的主题,这不仅是哲学家、思想家的一种思辨,更是每一个人为了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必然坚守的深刻内涵和现实追求。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可以发现,一代代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其初心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他们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领导人民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的历史起点和历史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把握新变化、新特点、新方向,敏锐洞察到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对如何推进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行了一系列科学思考和理论探讨,形成了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内涵丰富,观点鲜明,不仅为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而为满足人民群众日渐丰富的精神生活需求提供了科学的价值指引,而且丰富了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集中反映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如何理解并正确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课题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抑或是社会、生态较之以往都显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尤其是在社会生产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又提出了美好生活需要的新要求,其中就包含了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是引导党和人民奋力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一科学理论的生成绝不是无的放矢,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它是新时代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遵循,在准确把握党和人民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经验以及当下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系统性理论。
其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科学理论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提供了理论源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论述不仅科学回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的路径选择,而且承认和尊重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的必然性。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个伟大发现,深刻剖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未来前景,强调要通过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实现共同富裕,进而使人民自己创造出美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作为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级形态——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体人民都达到十分富裕的状态,并进而实现自由全面发展。这意味着“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而这也意味着,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以全体人民的精神生活都能够达到富足的状态为条件。只有当人民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观念在富足的基础上实现充分自由发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才有实现的前提。当前,“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两相对比,不难发现,中国社会所追求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共同”特质根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生活共同富裕设想的深刻理解。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前提,只有基于富足的物质生产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才具有现实的基础的意义。脱离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4]166。也就是说,精神生活的发展无法脱离物质生产的制约和影响,要实现前者的极大发展,就必须以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为基础条件。因而,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绝不能抛开社会生产活动而空谈精神生活。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的目的在于“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5]。而这从根本上与资本主义不同,社会主义在生产资料上强调公有制,即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通过劳动占比来分配劳动产品。这也就意味着人民自己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包括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都归全体劳动人民所有。由此,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将其作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并以此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奇迹,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切切实实的丰富。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就其理论属性来看,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内核的理论体系。其中关于如何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一系列观点,更是当前乃至今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行动指南。
其二,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提供了历史支撑。回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在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始终重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善和精神境界的提高。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到建党百年后的今天,中国共产党人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着中国人民开展精神文化建设,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和强调精神文化活动对革命运动的积极作用。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工作首先是战争,其次是生产,其次是文化。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6]1011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始终重视文化建设,通过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为革命时期推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奠定了重要基础。譬如:1940年1月,边区文协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文化学者达到123名;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结束时合影的人数共有104人,而其中文艺工作者共有97人;等等。可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显著性成就。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在团结领导人民战胜来自社会内部各方面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在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推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提供了环境保障。对于精神文化的建设路径,毛泽东同志指出:“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7]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伴随着一大批优秀文化作品的问世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我国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精神生活也越来越得到重视。邓小平同志就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象地比喻成“两只手”,指出:在任何时候,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8]。江泽民同志指出:“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9]这里的文化利益指的就是确保人民能够共享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10]至此,党内关于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建设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人们不再被温饱问题所困扰。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得人民有了更多空闲来参与和享有精神文化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得到了全方位发展与进步,同时也对社会生产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党越来越认识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包含了对美好精神生活的不懈追求。由此,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应推进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共同发展,并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认为这两个维度的富裕状况都是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国内国外发展的新形势,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的基础上统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工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11]换言之,促进共同富裕就是为了使全体人民能够实现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都达到高度和谐的统一。
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民精神生活的积极思考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绘就了民族底色。中华民族向来是注重精神文化的民族,对精神生活的重要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同时,在五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财富,并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而逐渐转化为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既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厚重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五千多年历史传承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在战火纷飞中锤炼而成的革命文化以及在改革奋进中凝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的中国精神更是代表和凝结中华文化的核心精髓,是中国人民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中国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传承不灭的历史脉络,是中国人民强大的精神力量的集中呈现。在漫长的历史沉浮中,中华民族经历过历史辉煌,也遭受过来自西方世界的殖民欺辱,但都没有中断中国精神的代代相传,反而使中国人民愈加昂扬奋进,在战胜一个个时代挑战中将中国精神锤炼得更加强大,这就是中国人民在任何时期、面对任何考验都能够团结一心的精神联系。从时代发展脉络来看,中国精神凝聚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动力;从民族特质来看,中国精神锻造并烘托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魂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能够传承五千多年文明而未曾断绝的根本所在,是中国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强大支撑。中华民族传承至今,其对精神追求的价值理念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思考。譬如,在价值追求问题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就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认为人们要坚守道义而各得其利,不应有过多的非分之想,如果一旦放纵对利益的无止境追求,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对理想追求和道德素养的积极认知是当代中国社会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价值基础。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精神生活的积极观点,对新时代下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着重要启迪意义,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重要理论来源。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主要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思想扎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科学理论,同时扎根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继承了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精髓,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其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亦是党和人民在新的征程上接续奋进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1]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充分理解其丰富内涵。对于当代中国社会而言,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二者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对于经济社会实现全面自由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在不断推动社会物质生产能力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社会精神生产能力,促使全体人民享有丰富多彩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从人民群众的追求来看,当前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趋向于追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因此,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与人民发展需要的必然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作出了准确判断。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3]这就要求我们在稳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还要不断发展和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以适应人民群众思想状况、满足人民精神需要为目标,不断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党的层面来看,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以贯之的重要任务。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党就将革命精神建设作为培养革命意志和革命力量的重要途径,强调要将文艺创作“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6]848。在这一特殊时期,我党创作了如《白毛女》《保卫黄河》等优秀文艺作品,既净化了革命地区人民群众的心灵,又激励和鼓舞了革命战士的斗争精神。在当今和平稳定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由此党和人民的精神风貌得到极大改观。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党的前途、命运,更关系中华民族的发展振兴与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14]可见中国梦内在地包含物质与精神两个文明的高度发展,是二者相互构建、相互统一的结果。回望党的百年历史,重视发挥精神力量、重视加强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党开创新时代新篇章的重要任务。经过百年奋斗,如今我们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探寻了数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得以破解,现在正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不仅需要我们在物质文明层面上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还需要我们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推进文化创新,从而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精神财富。
其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既包含着物质层面的发展,还包含着精神层面的富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422。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实现高度的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最终是要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就需要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充分满足每一个个体的精神生活需要。换言之,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与发展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每一个个体的人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以及社会方面等各领域自由而充分的发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一币两面的辩证统一关系。当前,小康社会目标已经在我国全面实现,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强调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性,科学领导全体人民在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中不断创造一系列精神文化产品,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焕然一新。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关系,二者不仅互为条件,而且最终归属都将落脚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方面,推动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能够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重要的现实基础。人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创造的物质生活资料只有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时,人们才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完成物质生产活动之后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投身于精神文化活动,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人们精神生活的极大富裕既体现了物质生活的富裕,同时也能够激发人们参与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因此,通过推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其三,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是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选择和价值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1]1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的又一次伟大的理论创新,这一科学思想扎根于人民、回归于人民,其全部理论内容都始终贯穿一个主线——“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同样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认识,其中也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深刻思考内在地蕴含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诉求。可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关系到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生产生活的现实问题,而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属性和根本宗旨的必然逻辑。一方面,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要使更多的人共同创造和共同享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这是历史与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38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党和人民共同的理想追求,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轻而易举的事情。从广度来看,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关系到全体中国人民能否顺利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要在十四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实现这一目标,涉及面之广可以说是前所未有,西方发达国家显然也未曾面临过如此艰巨的发展难题。从深度来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得到充分而深刻的全方位满足,是人民的思想水平提高和精神风貌焕然一新的转变。因而,要推进如此之难度的战略目标,就必须依靠足够强大的实践力量——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5]中国共产党人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强大定力持续不断地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为己任。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了人民群众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的主体地位的核心要义,强调了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通过人民群众强大的创造创新能力的释放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内容。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一种理论科学与否,直接体现于其能否正确地指导实践,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本身就是来源于中国人民的具体实践的理论,更是新时代不断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的时代遵循。从理论源头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在思考和探寻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人的精神需要,并从人的历史主体地位出发,发现了人在推动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财富创造中的核心作用,其中包含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这一理论内在地包含了关于如何实现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深刻理解,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生活的科学认识是指导当今中国社会不断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准确把握了人民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在新时代的最新创新成果。在马克思主义那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存在对于社会意识的内涵、性质和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同时社会意识又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换言之,人们的精神生产活动不是一种脱离于物质基础的纯粹的思想活动,它受制于物质生产活动的状况和水平。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活动与精神生产活动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为我们正确认识和践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提供了基本遵循。新时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相应地得到丰富和发展,人民精神风貌也大大地改观;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社会精神生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我党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要,把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16]这一重要论断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和价值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的总框架中,以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科学理论为逻辑支撑,形成了对人民精神生产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时代地位的科学认识,并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作出了创新性的判断和回答,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理论飞跃和创新。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是引领全体人民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根本实践遵循。一定的理论来源于一定的社会实践,也必将回归和服务于新的社会实践。从实践维度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和一代代共产党人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的进一步探索,还在于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立足于实践,把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尤其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新的现实要求作为实践探索的基础性依据。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将其研究视野放在了新时代的社会实践中,为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的实践指导。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强调坚持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协调发展,为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正确方向。作为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坚持不懈的一个战略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要准确把握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显然,共同富裕是一个整体内涵,而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则是其中的两个部分。准确把握这种一体两面的辩证关系,是系统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强调全面统筹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人民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我们全面系统地推进相关工作。要从整体出发,在顶层设计上注重科学系统地谋划和布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而为人民的实践探索提供准确的方向。第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内在契合了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于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而言,精神生活的丰富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关系,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包含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发展与进步,而精神生活的丰富又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人民在积极参与精神文化生产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在推动整体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的同时使自身也获得进步与发展。
再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脉络的理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回答了什么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怎样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问题,切实推动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作为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历史基点。自新时代以来,通过全体人民的积极创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伟大成绩,在各个方面都实现了重大发展,在这一现实基础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相应地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对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来说,就集中表现为人民更加渴望和需要美好精神生活。经过长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根本性转变,人们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和享受各种文化活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这一变化,不断深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历史意义。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指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和时代目标。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创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成果,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走向何处。一个民族的强大绝不仅仅是物质生产方面的强大,还应该有民众精神生活的强大。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受到了来自西方世界的殖民压迫和欺辱,中华文明一度陷入黑暗的历史。然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在克服种种艰难困苦过程中形成并确立了振兴民族、造福人民的初心使命,就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国社会的一次次飞跃式发展,中国人民的精神也焕然一新。当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方面的各种需要,我们必须持续推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14.
[3]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5-10-31(1).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52.
[6]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4.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7.
[9]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9.
[10] 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63-164.
[11]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12]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2022-05-29 (1).
[13]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14]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 (2).
[1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6.
[16]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37.
责任编辑:周育平
收稿日期:2024-07-02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六观’研究”(项目编号:2023YZD044);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研究”(项目编号:2024XYZD08)。
作者简介:冯颜利,男,湖南岳阳人,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公平正义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央马工程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平正义、文化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