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民主观的三重辩证关系
2024-10-10亓光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民主观,蕴含着三重特色鲜明的辩证关系。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特别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关键作用,而作为“民主理念—民主制度—民主实现方式”结晶的独特民主观呈现出了典型的辩证关系,体现在整体观念、多元要素、动态发展、人民主体和协调均衡等主要方面。为了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民主观的三重辩证关系,即民主理念、制度、实现方式等三者的“统一性”关系,必须深刻阐明民主理念是魂脉和根脉的有机统一,民主制度是母体和构件的辩证统一,民主实现方式是主体和价值的协同统一。只有科学认识和处理上述统一性关系,才能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独特民主观的整体性。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独特民主观;系统思维;全过程人民民主;统一性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4)05-0024-09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1]6。因此,在进一步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来谋划推进改革,加强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2]204。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改革提供动力,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凸显人民主体地位,协调各方利益,促进举措配套,形成合力,赋予改革以强大生命力和群众基础。
一般而言,“系统思维也是一套概念框架或话语体系,可以运用它来整理我们的思想,这是各种思维方式的共性”[3]201。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民主观呈现出了明显的系统思维方式,其内部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与中国式现代化同存共进。必须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民主观中的三个基础性“统一性”关系,即民主理念的魂脉和根脉有机统一、民主制度的“母体”和构件辩证统一、民主实现方式的主体和价值协同统一。
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民主观是民主理念的魂脉和根脉的有机统一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4]37,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深刻揭示了其独特民主观的核心特征。要理解这一核心特征,应总体把握其独特的民主理念,实现马克思主义民主观“魂脉”与中国传统文化“根脉”中民本理念和朴素民主观念的有机统一。
(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民主观全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精华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主存在不同的本质特征与实现形式。只有社会主义民主才能真正秉持并践行人民当家做主这一科学的民主理念,并在具体的民主建设实践中发扬光大。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科学体系中,有三个基础性理念支撑着“马克思主义民主原理”的基本规定性。其一,强调人民是国家主人,民主即多数人的统治,这为中国式现代化民主观筑牢了根本。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尊重保障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意愿和需求为政策制定及发展的依据。其二,民主属历史范畴,与社会经济基础紧密相连。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民主观依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发展阶段而成,持续适配生产力发展需求,促进民主制度优化与实践创新。其三,突出无产阶级政党在实现民主中的领导作用。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积极发展人民民主,通过党的引领保障民主的正确方向与有效达成。这三个理念相互关联,共同为中国的民主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当然,“当代世界的现实政治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实践,对经典作家关于民主的理论提出了不少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也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5]45。
《决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1]6。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好彰显马克思主义民主观“魂脉”,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民主观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的意愿和需求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观念和朴素“民主”观念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民主观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传统政治制度相联系,是中国政治文化发展进步的产物,必然与其思想演变和观念积累相联系。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6]533-534毋庸置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本理念和朴素的“民主”观念。具体而言,一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强调民众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民主观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二是“和而不同”的多元性理念,蕴含了丰富的协商文化,并创造性地体现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实践中,有力支撑了广泛的民主协商和科学的民主决策。三是“天下为公”的政治思想,代表了中国人对理想政治状态的追求,这直接呈现在共同富裕、社会公平正义的时代求索中。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本理念”可以进一步契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凸显改革对民生的关切,让成果惠及人民;“天下为公”则有助于构建更加公平的社会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而我国古代“重舆论思想”则为健全监督制度体制提供丰富启示,以“舆情”监督的新理念拓宽民众参与渠道,体现人民意志。
(三)“魂脉”与“根脉”有机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民主观的内蕴外化之中
民主观是民主政治的思想凝练和观点表达,是民主作为政治的上层建筑持续存在的“最抽象物”。现实的斗争活动、绵延的思想文化和差异的历史传统,对民主观的生成和表现产生十分显著的作用。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在历史上存在的阶级的、具体的民主,则总是具有可以为后人继承、借鉴的一般的普遍的因素。在人类历史上,民主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随着这种发展和演变,人类社会自身的组织管理变得越来越有效,越来越文明。”[7]5
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持续为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朴素“民主”观念注入科学内涵和方法指导,在“内蕴”中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等特征,才使其成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关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科学定位,必须完整体现在人民当家作主上,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毫不动摇秉持这一本质和核心,才能为传统民本理念和朴素“民主”观念赋予更鲜活的时代内涵和坚定的人民立场。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理念和朴素“民主”观念为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在中国的落地生根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和坚实的社会基础,在“外化”中使其更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与接纳。显然,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民主观,既植根于坚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又是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的着力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政治智慧,是我们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生成、巩固、发展独特民主观的最优且最具现实感的路径与手段。要使民众在情感和认知上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促进其在中国的本土化和具体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实践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总之,在新征程上,独特民主观将民主理念的“魂脉”与“根脉”有机统一,具体体现在“以制度为主线”的改革全景中。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指导巩固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民主制度框架,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理念和朴素“民主”观念,通过“两创”为制度的运行和完善提供历史涵养与文化滋养,以“基本因素—时代要义—创新命题”的方式,使其持久且自信地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民主观是民主制度的“母体”和“构件”的辩证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深化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并大力推进,民主价值和理念进一步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8]1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民主观体现了民主制度“母体”和“构件”的辩证统一,这是对民主本质的重大创新。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看,中国形成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这一“母体”。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为民主制度提供了“新要素”等“构件”为民主制度的完善注入动力。事实证明,“国家形态上的民主政治制度是最根本的,……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原则、民主观念、民主作风和民主方法等,对于民主制度的运行和实现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7]38。在新征程上,民主制度的各方面兼具“母体”的普遍性和“构件”的特殊性等,两者相互配合,让民主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一)“母体”为“构件”提供了基础制度框架和基本制度保障
列宁指出:“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并且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9]168在社会主义中国,作为“母体”的民主制度体系为“构件”作用的发挥提供框架和规则,其确立了民主运行的框架和原则,为“构件”因素推动民主制度发展奠定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4]37,其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这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明确了国家权力的归属和运行方式。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由此确保了决策的科学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在基本政治制度层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则为社会各方力量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制度化渠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能够围绕国家的中心工作,积极建言献策,为社会进步凝聚共识和智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则为不同地区和基层单位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充分考虑了各民族的特点和需求,激发了民族地区的经济活力和文化创造力;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则不断赋予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权利,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社区和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因此,作为“母体”的民主制度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独特民主观的根基,是“共同性与特色性相统一”的决定性因素。《决定》强调:“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1]28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通过明确权力等方式,为丰富的“构件”因素提供稳定框架和规则,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推动民主制度发展完善。具体而言,在经济建设上,保障资源配置和竞争,支撑“两个毫不动摇”,促经济繁荣;在社会发展中,提供治理参与途径,如健全基层民主,听取民意,推动社会进步。在科技创新中,维护自由交流,推进体制改革,激发活力与效能;在文化繁荣方面,保障多样性,促进交流创新,完善机制,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活力。
(二)“构件”为“母体”注入改革活力和完善动力
历史证明,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把民主建设向前推进一步,不断推动民主制度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8]51。在民主制度上,“构件”因素持续为“母体”的民主制度注入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构件”与民主制度“母体”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首先,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民主制度发展的坚实基础。经济高质量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特别重视包容性,为民主制度的运行提供稳固物质保障,并促使其更重视公平与效率。在这里,市场经济要求民主制度保障公民平等权利和机会,确保市场规则公正,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规制监管。与此相对应,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民主制度的完善提供物质资源支持。政府可用此改善民主参与条件,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教育水平,提高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增强民主制度活力和有效性。此外,经济高质量发展注重创新和科技进步,为民主制度发展带来新机遇。科技创新为民主参与开辟更多渠道,民主制度则需要充分适应科技创新,完善相关制度政策,保障公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其次,社会文明进步推动民主制度更注重参与的广泛性和有效性。社会的发展促使人们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对民主的理解和需求日益深入和多样化。在这里,“协商民主深深嵌入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过程。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发挥了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既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又贯彻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原则;既坚持了人民民主的原则,又贯彻了团结和谐的要求”[10]135。社会进步拓展了民主制度的参与范围,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正性。同时,促进公民教育普及和提升,让人们更好理解民主,增强民主意识,提高民主参与能力,为民主制度运行夯实基础和注入活力。此外,社会文明进步推动民主制度在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上日益完善。为回应人民需求,需优化自身结构和功能,如完善选举制度、加强权力监督、促进信息公开等,以彰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
再次,科技创新极大地拓展了民主参与的渠道和方式。科技创新为民主制度带来全新机遇与挑战,而“标志社会形成过程道路的,不是新技术,而是反思的诸阶段;通过这些反思阶段可以使已被消除的统治形式的教义和意识形态解体,可以使制度框架的压力升华并且使交往活动作为交往活动获得解放”[11]48。当前,科技创新为民主制度的运行提供新手段、新途径,提高决策效率和准确性,使其更好适应现代社会。然而,科技创新也带来难题。在这里,既有老问题,即“在压倒一切的效率和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准这双重的基础上,利用技术而不是恐怖去压服那些离心的社会力量”[12]导言2,现实的人在“自以为自由”时却沦为“单向度的人”,而民主制度或成“技术支配工具”;同时,还会出现新问题,如信息安全、虚假信息传播影响民主决策的公正性和准确性。面对挑战,“母体”民主制度需自我k5a5C4IJOeArZdguykIys4KXDg6SPjHeKRJiOJjWEuQ=革命、完善和创新,加强对科技创新的规范引导,确保符合民主原则价值,推动科技与民主深度融合,发挥其积极作用,为民主制度发展注入新活力。
最后,政治文化的繁荣对民主的制度性内涵与制度安排价值的丰富至关紧要。《决定》指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1]32。所谓政治文化,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流行的一整套政治意识、政治情感、政治思想观念、核心政治价值体系,是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内涵和支撑”[13]297。对于独特民主观而言,民主理念的彰显、民主制度的运行必须依赖于政治文化的有力支撑。不同国家政治文化各异,影响人们对民主的认知与实践。在中国,多样的政治文化促进公民增进理解尊重,增强凝聚力。而文艺传播会涵养社会的民主观念,文化教育普及则会提升民众的民主素养。由此,政治文化繁荣为民主制度注入文化底蕴,以此契合大众利益,反映多元诉求,推动制度完善。
(三)“母体”与“构件”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民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其一,民主制度作为“母体”,需要主动适应“构件”带来的变化和需求,以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稳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14]303为此,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就必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建设,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的整体水平,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创新基层民主体制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对民主的需求,提高民主参与的质量和效果。只有当民主制度能够及时回应这些变化和需求,不断完善自身,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水平和成色。
其二,“构件”的持续发展会对不断巩固“母体”提出新要求,促使民主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新时代,社会所面临的新问题层出不穷,新挑战接踵而至,必须警惕“积小弊而为大乱”的风险。为此,必须对民主制度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巩固国体政体的同时,使民主制度体系能够真正与时代发展的步伐紧密契合,切实满足社会进步的实际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15]29可见,民主制度的发展,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反映人民的意愿和诉求。唯有如此,民主制度才能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前进,持续为人民谋福祉,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稳固的基础。
其三,“母体”与“构件”的协同作用对于民主制度的创新和完善至关重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民主制度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特别是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民主制度应该强化协调作用,促进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的沟通与合作,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创新活力的释放。为了真正实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15]31,必须将其融贯于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中,以这一理念为中心建立健全各项民主制度,使国家治理体系依此运转。只有这样,全过程人民民主才能更好发挥作用,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民主观的“系统性”才能在“全过程”中得以实现。
三、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民主观是民主实现方式的主体和价值的协同统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1]2,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民主观的系统性,不仅体现在民主理念和民主制度之中,还融贯于民主实现方式之中。因而,需要从民主实现方式维度阐释其独特的主体和价值的协同统一。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具有“一元三维”民主实现方式主体结构,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具有共同的角色与作用。一是人民是国家主人,是中国式现代化核心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方式的基石、主体结构的核心元和基础维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民能够充分参与国家治理,表达意愿诉求。二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民主实现方式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在实现更高水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发挥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是不要民主了,而是要形成更广泛、更有效的民主。”[16]243在这里,党的领导确保民主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党不仅全面引领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而且不断加强自我革命,提高治国理政水平,为实现民主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三是改革的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体系推进、共同治理,特别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着各自作用,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方式的有效路径。在推进各领域改革时,由于现代国家公共责任越发重要,必须为民众提供丰富公共产品,继而对经济、社会领域产生影响甚至高度渗透,所以多元主体必须真实地体现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这种既有序分立又相互融合的现代性格局,决定了现代公共事务具有多元主体性、高度分散性与利益复杂性等特征。必须指出,多元主体不是耗散的,其的确存在主导的关键性主体。具体而言,政府负责制定政策、提供服务与保障,维护公平正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治理和服务,反映诉求,促进和谐;企业则发挥创新推动作用,创造就业,贡献于社会发展。由此,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形成强大合力,各方面优势和潜力得以充分整合。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具有“三位一体”的民主实现方式价值逻辑,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价值具有相通的内涵与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方式必须遵循充分反映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价值逻辑,即人民至上、公平正义、和谐共生等“三位一体”价值逻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4]23-24可见,在“三位一体”的民主实现方式的价值逻辑中,人民至上是首要价值逻辑,决定了独特民主观的取向。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注重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进共同富裕,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扩大政治参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文化素质,解决社保难点问题、增进人民福祉,建设生态文明、创造优美环境。在全面践行人民至上价值的同时,公平正义也十分关键,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形式的核心价值逻辑,直接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消除不平等、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保护人人平等,尊重平等机会和权利。和谐共生价值在“三位一体”价值逻辑中发挥“轴承”作用。它与人民至上和公平正义紧密相连:人民至上致力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公平正义致力于消除不平等;而和谐共生则在二者基础上,凸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发展与稳定之间实现动态平衡,营造社会和谐氛围,让人民在和谐环境中享受公平正义,实现美好生活。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主体”与“价值”同存共生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民主观的系统生成提供了一种基于符合中国需要的民主实现方式的协同机制。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主体行动与价值导向须相互促进,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体行动与价值导向的相互促进。从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视角看,主体行动应契合价值导向,“一X0/vxL0Yu37Hmpw7lPFjmA==元三维”的主体结构在实践中应严格遵循“三位一体”的价值逻辑。人民作为民主主体,积极参与各领域活动以实现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以人民为中心制定政策,引领主体行动趋向公平正义、和谐共生。多元主体在各自领域以价值理念为指导协同合作,推动社会发展,同时价值理念为主体行动提供指引和动力。二是制度保障与价值实现的有机结合。完善的制度是实现民主价值的关键保障。不断以制度为主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巩固和完善根本政治制度,保障人民通过选举代表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充分发挥政治协商制度优势,为各界提供协商民主平台,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大胆探索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现路径,创新体制机制,让全体人民直接参与基层事务管理。当然,制度的完善与实施为公平正义的实现筑牢了根基,反过来又会推动和谐共生发展。三是社会共识与民主发展的良性互动。不难发现,社会共识的形成对民主发展意义重大。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其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通过全面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增进人民科学理解民主、充分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借助宣传教育综合手段,提高人民民主意识和素质,以培育社会共识促进现实民主建设,以高水平民主发展巩固社会共识,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目标得以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1).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北京大学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复杂性新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 俞可平,黄卫平,陈学明.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主和政治文明的基本观点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 毛泽东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李铁映. 论民主[M]. 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9] 列宁全集:第2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 习近平. 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1] 哈贝马斯. 认识与兴趣[M]. 郭官义,译.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2] 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M]. 刘继,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3] 徐宗华. 现代化的政治文化维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4] 习近平. 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15]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6] 习近平. 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邓田田
收稿日期:2024-07-10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一般项目“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的新境界研究”(项目编号:23JHQ027)。
作者简介:亓光,男,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拔尖人才,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