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宅文化兴起:青春何以虚度?

2024-10-10李倩

海外文摘 2024年10期

隐居青少年

哈丽雅特的两个儿子小时候非常喜欢交朋友,所以她万万没想到他们会进入她所说的“隐居阶段”。大约十三四岁的时候,两个男孩开始躲在卧室里。虽然他们热衷于玩游戏,和朋友在网上聊天,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活动似已消失殆尽。

“他们根本不想见朋友,只想独自待着。”哈丽雅特说。她在小镇上的一家临终关怀机构担任经理。虽然她不想揪着这件事不放,但孩子们的孤僻还是困扰着她。她建议两个儿子像她年轻时一样,和朋友一起进城玩,但他们不感兴趣。他们不理解,既然网上什么都可以买到,为何还要和朋友一起去逛商场?所有一切都鼓励他们宅在家里——手机、游戏、精彩的电视、送货上门的便利服务。

哈丽雅特描述的这种现象,许多青少年的父母都深有同感:这是一种看起来更加封闭、居家不出、发展缓慢的成长方式,有时可能会持续到青春末期乃至二十出头。2024年1月,生意惨淡的夜店巨头瑞克姆公司宣布计划召集管理层应对危机,公司表示,1/3的英国年轻人减少了社交活动。

在澳大利亚,一项调查发现,71%的网络世代(出生于1995至2010年间)减少了外出。最近,出于对“隐居青少年”的担忧,韩国政府提议每月发放490美元的津贴,帮助那些郁郁寡欢、像隐士一样的年轻人重新融入社会。虽然“瘫在沙发上”这种现象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是身无分文所致,但飞涨的通货膨胀率并不足以彻底解释活动组织“同大于异”2023年12月发起的一项民意调查的结果。该调查显示,24岁以下的英国人比中年人更支持恢复疫情期间的一些措施,比如关闭夜店,禁止六人以上的社交聚会。

外出约会对年轻人来说不再那么有吸引力。他们不出门也能在交友软件和社交媒体上找到伴儿。还有外卖、影视剧和短视频,都能把一整晚的娱乐活动直接送到家。这一代人不似上一代人那样喜欢喝酒,外出买醉也失去了往昔的吸引力。早在疫情之前,英美两国的未成年怀孕和青少年犯罪等冒险行为就在稳步减少,与此同时,在外兼职和拥有驾照的年轻人也在减少——这两样东西曾是通往自由的钥匙。美国心理学家简·腾格在其书中写道,她所说的“焦虑一代”迟迟不能完成成人的里程碑,如恋爱、开车、周末兼职和适应外界,究其原因,在于沉迷智能手机和父母过度保护。

从很多方面来看,年轻人似乎正在遵循我们总挂在嘴边的嘱咐:懂事、不惹麻烦、好好做功课。然而,在育儿网站上,诸如“我家孩子为什么整天待在房里?”这样的帖子却层出不穷,流露出一种挥之不去的隐忧:也许,这不是年轻人该有的样子——至少,过去的年轻人不这样。

不再外出

周六晚上,俱乐部里人满为患。这里曾是沃平码头后面的一座仓库,此刻却低音轰鸣、激光频闪,天花板上仿佛都要滴下汗水来。我好像能感受到这一切,却又不尽然。因为这场狂欢上演于伦敦东区的超级俱乐部,而我和有些人一样,窝在自家舒适的沙发上,用手机刷着这场狂欢的视频。

年纪轻轻却宅在家里,曾一度象征着社交死亡。但东区超级俱乐部高级运营经理杰克·亨利却无奈地表示,对网络世代来说,这种情况已越来越“平常”。亨利自己也只有26岁,他从小就看着父亲组织老派的狂欢派对,入职俱乐部之前,他也在家乡的夜总会工作过。无论是浩室音乐还是鼓打贝斯舞曲,该俱乐部都有明星级的打碟师,成功在伦敦站稳了脚跟。然而,亨利表示,现在越来越难吸引年轻的会员进门了。若有特别活动,比如亨利在跨年夜组织的30小时马拉松派对,年轻人也会来,但可能一个月才来一次。俱乐部聘请了一名摄像师拍摄店里举办的活动,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宣传短片。可亨利说,最近,有些人似乎在用观看这些短片替代外出。

“我是很想每个周末都出去玩,但我没钱。大家通常都绝口不提经济上的难处。”

尽管俱乐部成功吸引了稍微年长一点的群体——他们的年龄在25至35岁之间,仍然乐于走出家门——但亨利不禁在想,等年轻的俱乐部会员长到这个年龄时,会是怎样一幅光景。“他们会改变吗?会不再只盯着手机吗?”他说,2023年夏天是这么多年来,伦敦的俱乐部过得最艰难的一个夏天。由于生活成本危机,年轻人的消费能力下降了。

曼彻斯特是欧洲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之一,受到的冲击尤为显著。大曼彻斯特地区行政首长安迪·伯纳姆的夜间经济顾问萨沙·洛德指出,“学生现在手头拮据,不再出门参加大型活动,只是去街角超市买一瓶伏特加,办个家庭派对。”但他认为,即使是有钱消费的年轻人,似乎也更愿意把钱攒起来,花在刀刃上,而不是每晚出去玩。“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穿什么、吃什么,去了多少次健身房。夜夜流连派对在他们看来不健康。”2023年夏天,洛德在曼彻斯特的公园生活音乐节上首次推出了无酒精啤酒,以满足那些不喝酒的年轻人的需求。

囊中羞涩

凯尔是格林威治大学一名19岁的学生,性格开朗外向。他申请了需要全面审查经济状况的生活费贷款。他表示,经济状况无疑限制了他的社交生活,“我是很想每个周末都出去玩,但我没钱,其他同学也没钱。”他所在的校区位于伦敦郊区,没有什么夜生活。如果他和朋友要去夜店,通常会去肯特郡的达特福德,但费用太高,不可能每周都去。

房租飙升,生活费贷款又跟不上生活成本的增长,在校生夹在中间举步维艰。据关注学生群体的全党派议会小组统计,3/5的学生表示,生活费贷款现在甚至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开销,遑论享受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

“大家首先缩减的就是外出活动。”24岁的全英学生联合会副主席克洛伊·菲尔德说。她主要负责高等教育相关事宜,最近刚从利物浦大学毕业。“我们发现,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危机日益严峻,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因无法社交而产生的孤独感。他们现在想的都是如何支付房租和账单,还要顺利拿到学位。”一些大学因宿舍紧缺,不得不把学生安置在离校园数英里远的地方,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采访学者、学生及其家长时,我发现很多人都描述高校兴起了一种新的“苦读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困难那么简单。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高级讲师伊泰·洛特姆表示,十年前他刚开始教书时,学生常常宿醉未醒就来上课。可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似乎不是来享受大学生活的,甚至也不是来求知的:他们上大学更像是为了克服找工作必须要过的这一关。伦敦的生活成本升高,大学招到的本地生越来越多,他们可以住在自己家里节省房租,但这也让他们失去了典型的大学生活。洛特姆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免费去法国旅游,作为授课的一部分。第一次去马赛时,他发现学生晚上都待在酒店的酒吧里,没有出去探索这座城市。他感叹,来一趟不容易,但他们似乎并不渴望拓展自己的视野。

过度保护

30年前,想从大学往家里打电话,要在走廊里排队等着打公用电话。而现在,父母可以与子女共享打车软件的账户,实时追踪子女夜间打车回家的行程,还可以通过“查找我的手机”功能悄悄跟踪在外求学的孩子,检查他们是否按时到校上课。如果真如心理学家腾格所言,青少年正变得越发谨慎,倾向于规避风险,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否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关?如今的年轻人自孩提时代起,一举一动就受到所谓“直升机家长”的严密监控,这种教养方式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一旦他们的父母不再替他们组织活动,转而开始期望他们自行去寻找乐趣,有些人是否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下手?

“这就好比整个童年你都让孩子躺在轮椅上,从一个活动直接推到另一个活动。然后他转眼就16岁了,你还很纳闷,问他:‘你怎么不站起来跑跑呢?’”《放养孩子》一书的作者莱诺雷·斯肯纳齐说。该书主张要让孩子承担一些小风险,比如独自去商店。此后,她与人在美国联合创办了“放手成长”组织,深入校园推广鼓励孩子独立的项目,哪怕是自己做三明治这样的小事。她指出,所有技能都需要练习,社交技能也不例外——小时候没有走出舒适区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可怕。

“哪里都不欢迎我们,就算在街上逗留,也会被驱赶。”

要想重新激发这些裹足不前的青少年的野性,斯肯纳齐建议给他们分配家务,“让他们替你去做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你不需要监督他们,比如‘以后每周四晚上你都要负责做晚饭’,或者‘我早上没时间送你弟弟上学,你送他去吧’。这些事以前的孩子都会做,孩子自己也渴望去做,因为他们想要成熟起来。”

社交媒体不是原罪

美国犹他州的一项法律规定18岁以下儿童访问社交媒体平台必须获得父母的书面许可,还要求社交媒体平台在夜间屏蔽儿童用户。2023年,英国时任教育部长尼克·吉布敦促学校推广使用没有接入互联网的“砖头”手机。2011年,韩国曾实施“灰姑娘法”,禁止青少年在午夜至早上6点之间上网打游戏。然而,一项分析发现,为了弥补晚上的游戏时间,青少年白天上网的时间变长了。

“孩子就是孩子,他们注定会叛逆。”英国巴斯斯巴大学心理学及科学传播学教授皮特·埃切尔斯说。他在即将出版的新书中提出,我们未免太过担忧科技造成的道德问题了。他认为,我们把各式各样的屏幕活动混为一谈,又把从心理亚健康到延迟成年等同样多种多样的弊病悉数归咎于此。

“在公共对话中,许多事情的定义都很模糊。”埃切尔斯解释道,“不玩电子游戏的人总说打游戏是一种相当孤独的体验。但游戏自诞生之初,就是一种将人们聚集在一起的社交体验。”他说,游戏玩家会结成社群,青少年也经常与朋友相伴打游戏或者通过耳机聊天。

虽然24岁以下的青少年比中年人更容易感到孤独,但目前尚不清楚这是因为他们确实更加孤独,抑或仅仅是因为他们正值青春期。“年轻人的相关数据并不多,无法往回追溯多年,所以很难弄清他们这些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曼彻斯特大学专门研究青少年孤独问题的特别研究助理莉莉·维里蒂说。她认为,孤独并不仅仅关乎你有多少社交活动:孤独可能源自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这种感受在年轻人中很常见,毕竟他们正在形成自己的个人身份,朋友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在线社交能否像面对面社交那样满足社交需求,可能取决于青少年到底在网上做什么。“在线和朋友聊天可能是种积极体验,但如果只是‘潜水’,滑动屏幕看别人在做什么,就可能不知不觉陷入消极。”

走出家门

2023年8月,肯特郡锡廷伯恩的一家肯德基宣布禁止无成人陪同的青少年在夜间和周末进店,引发全英关注。从美国加州到苏格兰西洛锡安郡,一连串购物中心和快餐店都实施了类似的临时禁令,或者规定必须要有家长陪同。英国一些电影院禁止青少年穿西装观看儿童片《小黄人大眼萌:神偷奶爸前传》,起因是2022年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股把自己打扮成片中超级反派英雄的热潮。据说,一些年纪较大的孩子效仿此举在影院吵闹,影响小朋友观影。2023年夏天,康沃尔郡的海滨小镇波尔泽斯在海滩上安装了监控,以防中考过后,青少年又像往年一样,围着篝火,非法痛饮。

快餐店、购物中心、电影院和海滩曾是青少年开始独立社交生活的重要场所。如果不去这些地方,他们还能去哪里?在80后的记忆中,市政青年俱乐部里总是摆放着摇摇晃晃的台球桌,但就连这样的地方,如今也已岌岌可危。自2010年起,英国政府的青少年服务预算实际削减了70%,十年来关闭了750个服务中心。然而,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这些地方。2023年,青少年慈善机构“与你同在”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悲观地题为《孤立的一代》。报告显示,1/4的青少年因家庭难以负担,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好;还有3/4的受访儿童表示,空闲时间他们大多对着屏幕度过。“与你同在”正着手改变这种现状。

在曼彻斯特东部的戈顿地区,一个寒冷的夜晚,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栋楼还亮着灯,一群十几岁的男孩推着自行车走进了其中一栋楼。据15岁的阿莉娅回忆,那天她爸爸开车经过,正是那些灯光吸引了他的注意。“他说:‘我看到里面有健身房——你去锻炼,别光坐在家里玩手机!’”

那栋楼是“容身”青少年活动中心,前身是一家游泳馆,2020年由“与你同在”组织接手,重新投入使用。贝特弗雷德博彩公司的前首席执行官弗雷德·多恩就在附近长大,他捐赠了一大笔钱,将这里改造成了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耗资660万英镑,内设攀岩墙、音乐室和拳击场。入会费为5英镑,之后每次来只需缴纳50便士。活动中心每晚循环开展大约20项活动,从艺术到轮滑,不一而足。

起初,阿莉娅害羞得不敢进去,但现在她很乐意尝试一些没在学校里参与过的运动。她最喜欢的地方是一个名为“健康空间”的美容美发沙龙,这里非常适合谈天说地。活动中心副主任凯琳·莫里斯解释说,每个人都会在美发师的椅子上倾诉心事。工作人员会温和地引导谈话内容,从恋爱选择、校园霸凌到地区冲突,同时鼓励年轻人多倾听他人的观点,这一点是社交媒体难以做到的。“我们教他们如何质疑别人的观点,而不是动辄相互攻击。”莫里斯说。

对青少年来说,活动中心就像沙漠里的一片绿洲。莫里斯表示,附近的连锁快餐店不欢迎孩子在店里久留,有些零售商店也是如此。“他们去商店,最多只能两人同行,晚上6点以后也进不了麦当劳。哪里都不欢迎他们,就算在街上逗留,也会被驱赶。”有些孩子恳求活动中心的工作人员为他们作担保,只是为了买到零食。

“与你同在”的首席执行官杰米·马斯拉夫解释说,虽然活动中心能吸引孩子进来,但真正留住孩子的,是他们与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的关系:工作人员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培养他们对幼童的责任心,并鼓励他们走出舒适圈。换言之,他们在协助孩子长大成人。

除了促进心理健康外,活动中心还旨在让年轻人掌握日后工作所需的社交技能。“在校外的环境中,年轻人可以结识新朋友,学会承担责任。”马斯拉夫说,“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在寻找自我,而唯一的方法就是尝试各种各样的事物。”

我走进黑夜里,途经一群在泛光灯下踢球的男孩,想起经济顾问洛德提到的一件事:音乐节的蓬勃发展表明,网络世代仍然渴望大型社交体验,只是方式略有不同而已。如果有足够吸引人的事可做,也有足够的钱去做这些事,再加上父母的鼓励,这一代人最终也会展翅翱翔的吧,哪怕只是晚了一点?

编辑: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