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力的秘密

2024-10-10邢玮

海外文摘 2024年10期

你是依靠直觉做事还是靠逻辑思考?你的情商如何?你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吗?人们对智力的好奇心催生了网上各种各样的智商测试。然而,智力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概念,学术界至今没有就它的定义达成一致。儿童教育专家让·皮亚杰曾说:“评估智力并不在于我们所知道的内容,而在于我们在下意识中能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全球范围内,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韦克斯勒的智商测试是最广泛使用的。韦克斯勒将智力定义为“个体有目的地行动、理智地思考以及有效地应对所处环境的综合能力”。一个老生常谈的定义是:我们的认知能力(包括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运动技能、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所赋予我们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过,不要将这些跟天赋混为一谈,天赋是另外一种能力。

智力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习得的?

事实上,智力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决定了我们大约40%到60%的认知能力。198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一起成长的同卵双胞胎(基因相同)之间的智力相似度为86%,而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的智力相似度则为72%。至于成长环境,铅中毒、营养不良、缺乏家庭关爱等都会对儿童的智力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社会经济状况对儿童的智力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孩子的成长环境过于恶劣,其智力发展会受到严重影响。“这是因为环境限制了基因潜能的完全发挥。与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环境对极度贫困家庭的孩子的智力影响是前者的五倍。”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专家塞尔日·拉里维解释道,“如果孩子成长在一个优越的环境中,遗传的作用相对更加明显,因为他们在环境方面已经‘满分’了。”

真的存在八种类型的智力吗?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了智力有八种类型,例如空间智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身体–动觉智力等。然而,这一理论并未得到科学验证,反驳者认为通用智力的概念更有说服力。“所谓的八种类型实际上是指天赋。”拉里维说,“拥有天赋意味着你可以在特定领域做得很好,但在其他领域可能就不行了。”如果智力真的可以细分为更小的分支,这些分支也应该与通用智力相互关联。通用智力渗透在所有特定的智力中,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在通用智力测试中得分较高,那么他在特定智力测试中的得分通常也会较高。研究表明,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在任何领域都显示出优势,而智力水平一般的人无论在哪个领域都表现平平。因此,一位音乐家在数学上同样表现出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文化背景对智力有影响吗?

长期以来,专家们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拥有相同的思维机制,无论他们居住在地球的东半球还是西半球。但这种看法最终被推翻了。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尼斯贝特长期研究东西方文化差异。他曾分别让日本和美国学生描述水中生物,发现日本学生多描述小鱼和水草,而美国学生则多描述大鱼。他的结论是东方人更注重情境和关系,倾向于依赖经验而非抽象逻辑;西方人则更习惯于使用分析方式来解决问题,倾向于将事物从其环境中抽离出来,并希望通过精确的逻辑避免冲突。因此,为了避免文化偏见,智力测试的内容也在不断进行调整。

研究粒子物理学这样的前沿学科,分析能力和创造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也会影响智力测试的结果。教育普及度高的地区,大多数孩子很早就开始接触数字、词语、图表等,他们对智力测试的题型比来自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地区的孩子更为熟悉。

情商究竟是什么?

1990年,美国学者提出了“情商”的概念,这也是如今职场非常看重的。情商可以理解为识别、理解、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与他人情绪互动的能力。在过去,情商可能会被智商所掩盖,但现在,情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正如拉里维所言:“20年前,如果你问我对情商的看法,我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说‘情商有什么价值’,但现在我不会这么说了!”许多研究显示,在职场上取得成功,情商比智商更为关键。在职场节奏快速变化、技能不断更新的今天,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情商是否属于智力的一部分?学术界对此仍有争论,目前尚未达成共识。

要想下好国际象棋,高强度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没有一股子聪明劲肯定是不行的。聪不聪明,很大程度上都是基因决定的。科学家已经找出了上千种和认知能力有关的基因,不过,他们尚未找出这些基因和智商的相关性。

男性和女性的思维方式有何不同?

实际上是没有差异的。但从青春期开始,通常女孩在语言方面优于男孩,而男孩则在空间感知能力上优于女孩。尽管存在这样的趋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间的这些差异会逐渐缩小。2020年,一家法国神经心理学期刊发表的文章指出,研究发现,女性能更快地解决问题,她们的阅读能力强、注意力集中,这为她们在某些领域提供了一定的优势。至于“女性在数学方面不如男性”的说法,纯粹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谣言。

智力在人的一生中会发生变化吗?

儿童时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从出生到2岁,婴儿的突触快速增长,这是形成抽象思维的关键期,婴儿开始形成记忆。“接近12岁时,孩子们开始能够摆脱对具体物体的依赖进行思考,换句话说,他们开始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假设。”心理学家奥利维耶·霍德这样描述,他是《我知道什么》一书的作者。智力的发展实际上并非一条平滑上升的曲线,这与人们长期以来的认识不同。到了7岁时,智力的发展趋于稳定,聪明的孩子很可能会继续表现出色,而智力一般的孩子也难以大幅度提高。成年之后,智力基本上保持稳定。25岁之后,主要受遗传影响的流体智力,即天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会开始下降;而后天通过社会生活习得的晶体智力,即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则会随着经验的积累而不断提高。

智商测试到底测的什么?

1912年,德国心理学家斯威廉姆·斯特恩首次提出智商的概念,他还给出了智商的计算公式:(心理年龄/实际年龄)×100=智商。其中,心理年龄的概念最初是法国人阿尔弗雷德·比奈在1905年提出的,目的是筛选出跟不上课堂进度的学生。斯特恩是在比奈的心理年龄理论基础上作了延伸。再后来,智商的计算方式变得更为复杂。韦克斯勒提出了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的概念。如今,韦克斯勒的测试标准是最普遍被采用的智商测量方法。100分在智商测试中不再是满分,而是个平均值。正常智商的范围是70到130分之间,68%的法国人的智商分数在85到115分之间。不过,我们真的能把智力简单地等同于智商吗?“这是一种有用的衡量方式,”霍德说,“前提是我们不滥用它。”毕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通过测试来衡量。尽管测试可以检测诸如语言理解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但专家普遍认为,像创造力这样的特质是无法通过测试来衡量的。

智商的数值其实反映的是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除了智商测试之外,个体的情商水平也应当被综合考虑。”临床心理学家达娜·卡斯特罗提醒道,“当人处于愤怒或消沉的状态时,其智力水平与平时肯定有所不同。没有什么比僵硬地盯着一个数字更糟糕的了。简单地给人贴上‘天才’或‘弱智’的标签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我们会变成傻瓜吗?

人类会不会在未来变得愚蠢?这是2017年一部纪录片提出的问题。片中引用了多项研究报告,称在近30年里,许多发达国家的平均智商都在下降。其中一份挪威的研究报告显示,挪威人口的平均智商每年下降0.33分。为何会出现平均智商下滑的现象呢?原因五花八门:教育系统的不足、电子产品的普及、内分泌系统的干扰等都是可能的因素。部分研究者甚至提出了人类退化的观点,认为智商较低的家庭往往生育更多的孩子,从长远来看,这可能会降低人类智商的整体水平。

这些报告得出的结论与弗林效应完全相反。上世纪,新西兰学者詹姆斯·弗林发现,自20世纪以来,14个发达国家的人口平均智商都呈现上升趋势,每十年增加三到七分。这主要得益于教育水平的提高、科学研究的突破以及健康状况的改善。同时,智商测试也越来越科学,例如,非语言类的逻辑推理题目变得更多,数学和语言类问题减少了。弗林还指出,近几十年来,学术界越来越注重对抽象概念的研究,而不像过去那样关注具体事物。他举了一个例子,当问到“兔子和狗之间有什么联系?”时,20世纪初的孩子可能会说狗可以追捕兔子,而现代的孩子则会说它们都是哺乳动物。智商测试倾向于鼓励后一种答案。因此,所谓的智商提升,并不仅仅反映了人们智力水平的增长,它更多地表明了人们变得更擅长按照预期回答问题。正如纪录片中提到的,近年来,一些国家的人口智商呈现下降趋势,但一些专家认为这无需过分担忧,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人类可能已经达到了智商的天花板,我们的认知能力可能已经达到其极限,无法再有所突破。

集体智慧如何创造成功?

如果你见过足球场上闹事的球迷或者购物节疯狂购物的消费者,可能会认为人群聚集在一起会变得更加愚蠢。然而,迈赫迪·穆萨伊德在《新乌合之众》一书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指出,如果你询问一组人埃菲尔铁塔的高度,然后计算他们答案的平均值,这个平均数通常会比随机询问一位路人得到的答案更接近实际高度,这就体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正如他所写:“如果参与的人数足够多,个体的错误就可以相互抵消。”

2022年欧洲女足锦标赛,法国队能战胜意大利队,集体智慧功不可没。

美国组织行为学专家安妮塔·沃利也相信,“在工作中,团队协作往往比个人单打独斗更为高效。”2011年,她将自己的研究发表在《科学》期刊上,参与研究的700名志愿者被分成不同规模的小组,任务是解开谜题和解决逻辑推理问题。结果显示,集体智慧确实可以帮助团队更有效地解决难题。不同团队的表现也存在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实际上,参与讨论的人越多,集体智慧往往就越明显。当然,这一点建立在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观点的基础上。研究还发现,相比于男性主导的团队,女性占比较高的团队表现更佳,这可能是因为女性通常更善于察觉他人的情绪。在一项测试中,要求志愿者仅通过观察眼部特写照片来识别情绪,结果显示,女性的表现优于男性,而这种共情能力在团队合作中是不可或缺的。

编辑:侯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