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吞吞也挺好
2024-10-09张晨
听说,每年10月上旬都会有一场以“慢吞吞”著称的天龙座流星雨。生命也是如此,无论快慢,总会划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以前听闻哪个家长因为孩子写作业慢或是出门磨蹭而大发雷霆,我一定会嗤之以鼻,心想:家长怎么连这点儿耐心都没有?小孩儿都聪明,如果好好教育,不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直到儿子上了小学,我才切身体会到,在严苛的时间表面前,想象中的母慈子孝是多么不容易。
剑拔弩张的一天往往从早上睁开眼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洗漱、吃饭、如厕、打卡,伴随着我的一声声催促,儿子像一只被围追堵截的小动物,慌乱又无序地东冲西撞。即使放学回到家,我和儿子也没有片刻闲暇,作业一项接着一项,稍有懈怠,时间就如清晨的雾气一般倏地消散了。
想到这才是他求学生涯的第一年,一种苦海无涯的绝望感袭上心头。我不得不开始到处请教,寻求让孩子提高做事效率的方法。结果发现,所谓的方法无外乎在引导的过程中加入各种形式的惩罚或奖励,说到底还是依靠外力去对孩子的行为给予及时的推动和干预,治标不治本。我想搞清楚,孩子慢吞吞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有一种说法我认为比较客观:孩子做事慢吞吞、爱走神,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发育尚不完整。这是造成他们在高压、紧凑的时间安排面前,无法像成年人一样,以目标为导向,对过程做出清晰合理的规划,并一以贯之地执行下去的根本原因。如此说来,岂不是不论我如何催促也只能暂时达到目标,一旦离开成年人的安排和监督,他注定会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随风漫舞?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有一段时间,我耐着性子细心观察儿子的一举一动,结果发现孩子做事慢,是因为他们更容易沉浸于当下,擅长体察此时此刻的心情,品尝等待的滋味,咀嚼万物的变化……
忽然想起我小时候。有一次,幼儿园老师向母亲反映我吃饭实在太慢,一口饭咀嚼很久。为了让我按时吃完饭,老师安排我第一个盛饭,第一个落座开吃。可即便这样,我还是最后一个吃完的。有时吃完我想再添饭,盛饭的阿姨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还有一次是我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初秋的校园繁花未落,我像一只闯入花园的蝴蝶,这里瞧瞧,那里看看,连上课铃声也没有听到。等意识到整个操场空空荡荡只剩下我一个人时,我才不紧不慢地朝教室走去。结果当然是挨了批评。但那时,我好像并没有焦虑或恐慌。可以说,我连“着急”这件事本身也显得慢吞吞的。
这不正是成年人孜孜以求的“专注于当下”和“钝感力”吗?要说小时候的慢对我的成长造成了什么影响,那就是直到现在,我仍然习惯用心品尝每一顿饭,对味道更加敏感;我从不惧怕独处,反而乐在其中。这样想想,慢吞吞好像也不是什么坏事。
于是,我把对儿子每天的催促变成了默默陪伴。为了不迟到,我会提前喊他起床,与他一起享受慢节奏的清晨。我也不再催促他写作业,他发呆时,我也跟着发会儿呆,享受难得的放空时间。他突然想起什么话题,我就放下手中的书,专心陪他聊天,在天马行空的世界里遨游一番。
有一天,儿子坐在书桌前写作业,突然停下了手中的笔,定定地坐着。我问他怎么了,他回过头向我招手,紧接着把食指放在嘴唇上做出“嘘”的手势。我走近一看,只见一只体形极小、颜色近乎透明的蚂蚁正在他的作业本上爬行。它前进的速度不算快,每走一小段,就停下左右张望一番,细小的触角兴奋地摆动着。我和儿子头挨着头,敛声屏气地看着它。每当它停下或是原地打转时,我总会不自觉地为它着急。可余光里的儿子,虽微蹙着眉,却始终没有伸手推它一把的意思。几分钟后,小蚂蚁磕磕绊绊地越过了作业本的边缘,欢快地朝更广阔的桌面爬去。儿子扭头看着我,满眼兴奋地说:“妈妈!我就相信它一定行的,你看,它真的成功了!”
人们常说,小学的阶段一定要给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像我这样,在儿子写作业的过程中允许他停下来,陪他看一只蚂蚁爬过作业本,是对还是错。我只是觉得,孩子就像那只小蚂蚁,在面对一眼望不到头的学习生涯里,偶尔停下来张望一下,摇摇触角,没什么大不了。你看,那只小蚂蚁不是走过了长路吗?也许我应该做的,就是像儿子对待小蚂蚁那样,静静等待,相信他一定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