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批判性思维,做睿智父母
2024-10-09王人平
批判性思维会构建起一个人的独立意识、理性精神和最基本判断力,破除我们对任何权威的迷信和唯一选择,这对父母而言尤为重要。
没有批判性思维,读多少育儿书都没用
作为父母,你有没有发现,虽然读了很多育儿书,上了很多育儿课,却对如何教育孩子更加迷茫?你有没有在童年时发过誓,长大后绝不用父母曾经伤害自己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为人父母后却又不得不重复上一代的教育方式?你有没有总以“别人家的孩子”作为参照,害怕孩子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我想,导致这些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的思维,用来考量我们自己或他人的思想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经得起推理和论证。它是一个对信息和论点进行分析、评估和重构的过程,要求我们在接受任何观点或信息之前,能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检验证据、识别偏见和假设,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缺乏批判性思维,会让父母对育儿书籍、育儿专家的理论过于依赖,对传统教育观念和方法过于迷信,在教育上容易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缺乏灵活性、开放性和成长性。比如很多育儿书提到“哭声免疫法”,即婴儿哭不抱,不哭才抱。表面看,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因为哭闹是婴儿表达情绪和需求的一种方式。如果总是得不到积极及时的回应,孩子就会慢慢绝望到不再发出信号,自然哭闹会少很多。
但如果拥有基本的人文关怀和批判性思维,我们就会反省,婴儿尚无用语言表达需求的能力,哭是其最基本、最直接表达诉求的方式,正常且合理。我们需要做的是积极及时地关注孩子的需求,真正看见孩子,给予回应。当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依恋和信赖的父母都无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他又怎么可能对这个世界产生热爱和眷恋呢?孩子的自我、自尊、自信又如何构建呢?
我们不能迷信书和专家,要有能力对他人的观点和看法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有勇气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如果总是习惯依赖他人的意见或答案,会导致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这几年,我见过很多父母,读了大量的育儿书、听了大量的育儿课,反而越发迷茫和焦虑,因为看着不同书中相互矛盾的观点,觉得都对,也就越发不知所措了。
缺乏批判性思维,很容易让父母被环境和媒体裹挟,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永远活在信息茧房和别人的操控之中。比如,有很多父母、老师为了激励孩子好好学习,总是恐吓孩子:“考不上211、985的名校,你这辈子就完了……”可如果具有一定的理性精神和逻辑能力,我们就会知道,有太多实例都证明,没有考上名校的人依然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其实,多有名的学校、多重要的考试都不必然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和成就。命运是一次接一次的选择,一个接一个的行动,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受教育的目的,原本就是为了增加孩子人生的选择性和可能性,让孩子确信“人生不必一定那样”,而非认定自己只能如何如何,否则这辈子就完了。拥有批判性思维的一大好处,就是提升我们的思辨力和判断力,辨别接收到的观点和信息是否言之有据、逻辑自洽,不轻易被他人操控、被环境裹挟。
缺乏批判性思维,很容易让父母故步自封、作茧自缚,无意识地用自己的局限和自限式的思维模式,去建构孩子的人生和未来。每次做教育讲座,当我建议父母不要打骂孩子时,都会有一些父母站出来反对说,自己从小就是被打大的,现在过得也挺好。这样的父母至今不知道自己的童年失去了什么。因为对生命的尊严和美已失去尊重和敏感,认为自己被打没什么,所以可以打自己的孩子,恰恰说明了被打的恶果。走老路,到不了新的地方。父母想要提升自己的教育力,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就要发展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从过往的所有经历中总结经验教训,不视自己的观念和要求为绝对正确,愿意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缺乏批判性思维,孩子无法发展出真正的学习力。很多父母有一个误区,认为孩子听课、读书就是学习,其实是错的,因为真正的学习是一个自我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只有对老师讲的和书中写的知识和结论进行批判性阅读、思考和评估,才有可能被内化成自己的。
去年,我带学生们去某地的博物馆参观,有一名学生就指出展板上写的“明朝被清朝所灭”是不准确的。因为标志明朝灭亡的崇祯帝自缢身亡是因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所以明朝是被内部的农民起义推翻的。
我很为这名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而高兴。在今天这样一个科技飞速发展、新知成几何级增长的时代,我们能教给孩子的知识变得极其有限,教育的重心要从传授知识转向激发出孩子内在的动力和热情,帮助孩子爱上学习、学会学习,对学校、对老师、对父母都不再依赖,最终能成为一个自主学习者、终身自学者。
发展批判性思维,可以试试这样做
那么,我们该如何发展批判性思维呢?
首先要从反思自己的思维开始,有意识地觉察自己思维潜在的结构体系,对自己的观念、假设和思考过程进行主动、深入的质疑、分析和评估,认清自己的思维习惯和特点。这正是为什么批判性思维也被称作“对思维的思维”。作为自我觉察、自我监控、自我修正的过程,批判性思维并非对自我的否定,而是对自我的一种超越。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过程是没有觉察的,一个人不可能在没有意识到自身思维过程的情况下改变思维。正如一个人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自己无知的无知。能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就会成为有知的起点。如果认识不到自己的无知,就会故步自封、自以为是。那些认为打孩子没错的父母,最大的悲哀不是小时候被打和现在打孩子,而是缺少觉察和反思,至今不知道还有另一种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自以为“被打了也挺好”的自我认知,再次说明了被打的恶果。没有觉察,一个人就无法突破固有思维的枷锁,总是重复那些无效的行为。所以说,自我觉察是练习批判性思维的开始,也是自我成长的起点。
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不仅要克服自我中心主义,也要警惕群体中心主义。对他人的意见、媒体上的信息、书本上的知识等,我们同样要保持一份觉察,不迷信、不盲从,学会质疑和论证。接触到一个观点、结论时,少一些顺从性的回答“对啊”“是啊”“确实”“那好吧”“这样吧”,多一些探究式的反问“是真的吗” “为什么”“前提是”“来源呢”“证据呢”“然后呢”“还有什么其他可能或解释”等,走出“信息茧房”。
这几年经常看到媒体报道,父母要求不爱学习的孩子去工地搬砖、去农村插秧,美其名曰“今天不吃读书的苦,未来就要吃生活的苦”。如果有一点儿批判性思维就会明白,劳动本身是一种学习,学习也是一种劳动。孩子今天能因为厌恶劳动的苦而读书,明天也会因为厌恶读书的苦而去做其他轻松的事。一个厌恶劳动的孩子,不可能真正爱上生活、爱上学习。如果希望孩子爱上学习,父母就不要把劳动和学习对立起来,而要给孩子展示出学习与劳动的趣味、意义和价值。
批判性思维的养成离不开读更多书、走更多路,培养更多独立思维。多读些充实、完善自己的书,而非仅仅局限于去读育儿书。可以去读历史、文学、哲学、天文学等方面的书,历史讲的是时间上的永恒,让我们有机会从过往中更好地预见未来、把握当下;文学提供了一个更完整的世界,让我们对人性和社会有更深刻的洞察和理解,也更具人文关怀;哲学讲的是对智慧的热爱和真理的追求,提升我们的辨识能力和理性之光;而天文学讲的是空间的无限和运行规律,让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格局,更具科学精神和宇宙意识。
如果熟悉王安石写的《伤仲永》,或《三国志》中诸葛亮写给兄长诸葛瑾的家书中这句“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我们可能就会对今天流行的用各种猛药去鸡娃多一份警惕,不执迷于孩子的早慧和早熟,而是愿意在孩子的成长时,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平常心,给其开花的时间。
总之,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不仅利于父母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加理性、开放和支持的成长环境,对于父母自身的生活品质、事业发展、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提升也大有裨益。因为批判性思维会构建起我们作为“人”的独立意识、理性精神和最基本判断力。破除我们对任何权威的迷信和唯一选择,让我们能分清人生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谁在胡说八道,谁说得言之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