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守时”,家长要抓住这些“关键”点
2024-10-09刘飞宏
针对孩子“不守时”的道德教育,家长既不能“放过”,也不能“错杀”。
很多家长常常因为孩子不守时而头疼。
比如,明明说好了10分钟之内穿好衣服出门,总是到了时间还没开始收拾;
说好电视只能看40分钟,可到了时间总是不肯离开,还要说自己才看了没几分钟。
“不守时”往往被归结为习惯问题,没有更多道德上的含义。然而,不守时本身包含着道德因素,对于道德教育来说,有着不小的负面影响。
不守时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延迟,还会导致预定计划的打乱、心情的焦躁、对他人的不尊重等。
不守时的行为不只是面向时间,同时也会面向与这一行为相关的人和事。正是这种关联,让守时具备了道德上的含义。但是,家长和孩子往往不能察觉到这一点。
与不守时本身所带来的道德问题不被重视相反的是,有些家长很容易将对孩子不守时的不满扩大化。
比如,家长急着带孩子出门办事,等了孩子很长时间,家长会认为是孩子不体谅家长的辛苦;
孩子看电视超过了规定的时间,家长会认为孩子只知道玩儿……
从这两方面来看,一些家长对不守时的认知与态度,导致相应的道德教育既有“放过”,又有“错杀”。
其实,面对孩子不守时,家长要做的是抓住“时间”这一关键。孩子不守时往往是因为在影响孩子行为的诸多因素中,“时间”没有占据其原本应有的位置,不能起到影响、制约、调节孩子行为的作用。
因此,家长应该努力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守时的人,这本身就是应对孩子不守时的最好德育。
那么,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守时的品质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孩子不守时往往有多种原因。
如果是年龄较小的孩子,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不能理解“时间”这个抽象概念。
对此,家长可以采取让孩子观察时钟、照顾植物等方式,使孩子逐渐理解何为时间。在观察时钟的过程中,时间会被具象化为钟表位置的变化;在照顾植物的过程中,时间更是与植物的生长变化,以及孩子个人的劳动付出直接结合在一起。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逐渐明白:时间是什么以及时间能够造就什么,从而逐渐理解时间的重要性并遵守时间。
其次,家长可以让时间可视化,如制定时间安排表等。
即使孩子对时间有着基础的认识,但时间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还是相对虚幻的。
制定时间安排表或类似的形式,让不可见的时间转化为可见的表格。当一份时间安排表呈现在孩子面前时,这个无生命的事物也会具有道德属性,在无形中提示孩子不要违反时间安排。
家长也可以鼓励孩子参与时间安排表的规划和制定,鼓励孩子自己制定、自己遵守。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示范何为守时。
有了这样的提醒、示范与参与,守时这一概念才能够在孩子心中真正被赋予意义。
最后,家长可以主动向孩子揭示和阐明守时的道德意义。
孩子有着天生的道德观,随着年龄增长,其道德观所包含的内容也会不断增加。但是,守时往往不会自然地出现在这些道德观念中,因为守时所直接面对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
许多小朋友因为不守时被批评时会说:“不就是几分钟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孩子能够明白,遵守时间是一个有道德含义的行为,他便能够依靠自身的道德感,逐渐自觉地养成守时的习惯,形成守时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