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型高校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的构建
2024-10-09施敏敏夏晶晶
[摘 要]学科竞赛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学科竞赛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入手,结合管理实际,对制约学科竞赛管理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的构建,以期提高学科竞赛成绩,促进学科竞赛发挥更大作用,为同类应用型高校培养兼具工程实践能力与交叉融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借鉴与启发。
[关键词]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积极心理学;应用型高校;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8-0139-05
学科竞赛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跨学科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平台,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1],也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及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关键纽带[2]。
一、学科竞赛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基础,关键是与之匹配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断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锻炼和培养,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科竞赛竞相举办,比赛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变万化,但都侧重考查参赛者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吸引了广大学生参与。这正顺应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极大地丰富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1]。
目前适合应用型地方高校学生参加的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从课题设置和完成要求来看,多数是突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甚至现场跨学科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参赛形式来看,多数是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从而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从竞赛组织方式来看,多数分为初赛、复赛、决赛等多个环节,层层选拔,锻炼学生敢于面对激烈的竞争、勇于挑战创新的精神[1]。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经过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测试、数据处理、报告撰写、演示答辩等基本过程,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正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因此,学科竞赛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平台,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契合性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心理学新研究领域,倡导用更具欣赏性的态度关注人类的美德、希望、力量等积极品质。20 世纪末,艾库玛尔会议确定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实现人类潜能的发掘、活力的激发、能力的提升、创造力的培养,等等,被誉为现代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发展史中一个新的里程碑,现在已成为教育领域创新发展的一种新思潮和范式。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内容在诸多方面与高等教育的实践育人有极强的契合性[3-4]。
首先,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积极情感体验,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这与高校坚持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重视学生的人生规划、构建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促进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其次,积极心理学注重个体积极的人格特质,强调个人潜能与个人优势,而高校实践教育也主张让学生在获得积极体验的基础上,在自己感兴趣、擅长的领域不断取得进步。参与学科竞赛的过程正是让学生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不断成长的过程。最后,积极心理学重视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认同良好的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高校应当加强校风、教风、学风、考风等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充分发挥育人主阵地作用,利用多方资源为学生搭建进步的平台、拓宽发展的渠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社会支持,让学生借学校的优质资源助力个人发展[5]。
积极心理学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实践育人环节。运用积极心理学这一思潮和范式,能够将学科竞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工作提升到更高层次。
三、应用型高校学科竞赛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科竞赛重要性认识不清晰
部分职能管理单位、二级学院和教师对学科竞赛的重要性没有足够清晰的认识,主要表现如下:不认同学科竞赛的正面作用,认为学科竞赛与人才培养没有直接关系,不重视经费的投入和竞赛条件的改善;嫌麻烦,不愿意悉心指导学生,认为“无利可图”;把竞赛看得过分重要,盲目投入过多的精力、财力、物力,为了获奖影响日常教学工作;对竞赛持无所谓的态度,有时候为了应付考评,仅仅是报名参赛而已[6]。
(二)统筹管理不合理
学校应该对学科竞赛的开展有全面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设置专门的机构,由专人负责学科竞赛的筛选、管理、推进、协调,确保竞赛的有序开展。而在部分应用型高校中,多个部门“各自为政”,有任务时,彼此推诿,谁都不想牵头组织参赛;有荣誉时,互相争抢,谁都想分一杯羹。这种局面通常会导致学生要么来不及准备比赛,匆匆忙忙,错失最佳机会;要么盲目参赛,受益不大,浪费时间;要么应付参赛,收获寥寥,逐渐失去竞赛热情。另外,有些学科竞赛是有延续性的,一届比赛结束后,需要组织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进行复盘总结,然后尽早培育合适的项目,为参加下一届比赛作准备[7]。
(三)激励机制不健全
竞赛的主体是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他们是否积极主动、辛勤付出,是影响竞赛成绩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作支撑,学生的勤奋得不到鼓励、教师的辛苦不被认可,那么他们的参赛积极性就会逐渐降低,导致指导教师更愿意把精力投入科研或教学工作,不愿意指导学生。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参加竞赛如果缺少指导教师,通常难以取得理想成绩,这样就无法发挥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配套保障措施不完善
学科竞赛是常规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有些还是跨学科的综合性比赛,比赛时间还会安排在寒暑假。这就需要多个管理单位之间相互协调、多个二级学院之间相互配合,尽可能创造条件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竞赛环境、创新空间和生活保障。如果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实验室、图书馆能够尽可能为竞赛活动提供服务,实现资源共享,食堂、超市等后勤服务部门在节假日也能够尽可能为师生提供生活保障,那么师生就能更加安心集训、精心备赛。
四、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的构建
盐城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省属应用型本科高校,而应用型高校就是要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的创新实用人才。我校一直高度重视学生的学科竞赛工作,将学科竞赛作为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构建了学科竞赛管理体系,为学生搭建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确保学科竞赛在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
(一)建立竞赛管理机制
学科竞赛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日益兴旺,种类繁多,主办方也复杂多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学科竞赛信息通过高校向对口部门传递,但是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会、行业协会等组织主办的竞赛的信息传递到高校具有局部性和不对称性。部分学校简单地将学科竞赛划分给教务处或者团委负责,导致学校参加的学科竞赛呈现一定的倾向性,要么偏向专业类,要么偏向文艺体育类[8]。
我校建立了“学校—二级学院”管理机制。学校层面成立竞赛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和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及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研究生院、科技处、二级学院负责人共同组成。竞赛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竞赛活动计划,组织协调竞赛相关事宜和重要工作,审核认定竞赛类别和级别。竞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二级学院成立竞赛工作小组,由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全面负责本学院学科竞赛的组织、选拔、指导、参赛及赛后学生创新实践学分认定等工作。各二级学院在组织过程中高度重视,每年年底认真筹划下一年度竞赛活动,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特别针对学校重点目标任务中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重大赛事,以及竞赛排行榜内的正式赛事,早启动、早组队、早培训,相关单位积极配合竞赛的各项工作。对于跨学院的竞赛项目,各学院自行协商选出牵头教学单位,或由竞赛领导小组指定牵头单位。牵头单位提前规划,公平、公正、公开地组织选拔,其他单位的参赛队伍自觉服从牵头单位的组织安排。
(二)划分竞赛类别
我校对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切实保障竞赛的有效开展,充分发挥相关学院和多部门之间的组织协同作用,促进竞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我校根据竞赛的目的、形式和内容,将竞赛分为创新创业类、学科知识类和文化素质类。创新创业类竞赛,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为龙头,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学科知识类竞赛以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为主,旨在激发学生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志向和兴趣,拓展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文化素质类竞赛以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大学生知识竞赛等竞赛为牵引,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位。
(三)明确竞赛级别
我校根据竞赛的主办单位、知名度和影响力等因素,以及竞赛的行业背景和高校参与情况,将竞赛分为国家级、省部级、校级3个级别,将国家级和省部级竞赛又划分为A、B两个等级,国家级和省部级赛事的区域选拔赛降一级认定。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的前18项赛事(除了“互联网+”“挑战杯”)为国家级A等,榜单内其他正式赛事为国家级B等;竞赛排行榜中公布的观察赛事为省部级A等,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省普通高校学科竞赛为省部级B等。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三项赛事,因其重要性和影响力,直接定为国家级A等,其省赛定为国家级B等。
另外,根据学科特殊情况,如果有些专业在榜单内没有适合培养目标的竞赛项目,那么我校会适当地筛选由国家部委、教育部高教司、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的本专业赛事为国家级B等,江苏省教育厅、国家部委直属单位、教育部高教司下属部门等组织的本专业赛事为省部级B等。相关专业所在的二级学院以竞赛工作小组身份向竞赛领导小组提交竞赛级别申请,必须对该竞赛进行详细介绍,并提供证明材料真伪的官方文件或网站,由竞赛领导小组每年年底集中处理申请,并确定竞赛级别[5]。
要提高参赛水平和学生的参与度,须重视竞赛的级别认定与经费划拨、参赛学生的学分奖励、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奖励。当然,竞赛的级别划分不是固定不变的,每年认定一次。每年春季学期,竞赛领导小组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最新发布的“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综合优势学科、重点专业建设等,及时调整确定国家级和省部级学科竞赛目录,由教务处发布。
(四)提供经费支持
我校设立学科竞赛专项经费,由竞赛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竞赛类别、竞赛计划等确定资助经费,由各教学单位竞赛工作小组统筹管理经费。学科竞赛专项经费支出应符合学校财务制度规定,认真贯彻勤俭节约、专款专用原则,主要用于支付参赛报名费、教师指导费、耗材费、差旅费、专家讲座费等。各教学单位还积极争取各企事业单位为竞赛提供赞助经费。经学校同意,提供赞助的企事业单位可获得竞赛冠名权,赞助经费支出视同划拨经费,不得挪作他用。
竞赛活动结束后,由相关负责单位撰写年度总结报告,提交竞赛领导小组办公室。竞赛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检查竞赛活动的开展和经费的使用情况。
(五)开展师生激励
我校修订了原有的学科竞赛文件,完善有效、稳定的激励机制。奥苏伯尔在《学校学习》一书中提出了两种学习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所对应的奋斗目标是在客观社会的影响下内化而成的个人确立的目标,附属的内驱力所对应的奋斗目标则是由长者或权威人物给确定的,两者都是外部动机,会成为鞭策学生努力学习、持续奋斗的长久力量[9]。因此,应注重开展师生激励。学生奖励方面,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并获得奖励的,学校经审核后可按照赛事级别、获奖等级、获奖顺序认定学分并记入学生成绩档案,作为日后学生评优评奖的依据。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当下一级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形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教师奖励方面,学校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向在竞赛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指导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同时给予奖金、教研工作量等奖励。教师在指导学生参赛方面作出的贡献,可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和工作考核的依据。
五、实践效果
在学科竞赛全面发展的背景下,我校甄选出一些契合我校专业水准、符合我校学生能力的,管理规范、含金量高、影响面广的高水平赛事,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充分展示大学生的优势潜能和个性特点,形成了“师生齐参与、院院有精品”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格局,促进了学科竞赛活动的“规模化、系列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各学院的校级学科竞赛培育活动有序开展,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培育工作也呈现出繁荣景象。学科竞赛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丰富了学生的阅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更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竞争力,有力促进了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动机、创新情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人格,发挥了他们的创新潜能,帮助他们积累了创新经验[10]。
我校在多项重大赛事上屡获佳绩,多次获得“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各类高等级奖项。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榜单中,我校排名从2019年的“300强”到2021年的“200强”直至2023年的156名,不断攀升,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在各项赛事中取得的成绩为我校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应用型大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六、结语
在国家政策和学校机制的引导、保障下,学科竞赛将是打造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更是支持产业升级、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有力举措。学校将继续支持学科竞赛,完善学科竞赛体系,确保学科竞赛的长效发展,也为同类应用型高校培养兼具工程实践能力与交叉融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借鉴与启发。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忠刚,王兴芬,彭书华,等.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竞赛管理机制改革初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2):34-36.
[2] 范晖,王善奎,范希营,等.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的机械类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1):182-184.
[3] 马哲. 积极心理学在法学专业课程育人中的应用[J]. 焦作大学学报,2023(2):88-92.
[4] 梁博通.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社团建设探索[J]. 北京教育(德育),2023(6):68-72.
[5] 李佳佳,孙配贞.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教育干预策略研究[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2):92-97.
[6] 颜婷婷.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的构建[J]. 科技风,2020(27):185-186.
[7] 毛维青,郑晓云. 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和运作模式改革探析[J]. 现代经济信息,2018(21):327-328.
[8] 沈秀,眭荣方,曾德伟. 地方高校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的构建[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1):187-190.
[9] 刘纯龙,夏凤琴,孙崇勇,等.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10] 郑婧.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7.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