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现状调研及发展对策研究
2024-10-09杨建新梁雄彭世广李璠李双寿
[摘 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而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情况能够直接反映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实施效果。文章以清华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座谈等方法调研了各院系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旨在更好地了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为高校深入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问卷调查;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8-0001-05
一、研究背景
劳动是一种具有教育性、品德养成性的活动,劳动教育是“关于劳动”的教育和“通过劳动”的教育的有机统一[1]。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貌[2]。劳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而且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着特殊的促进作用[3]。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4-5]。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就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具体体现[6-7]。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的构成更加复杂多元,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劳动内容不断增加,高校迫切需要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开展劳动教育[8-9]。劳动教育课程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层次,培育其爱国奉献、敬业奋斗的劳动精神,引导大学生在劳动创造中获得幸福感,有效培养自主劳动意识和责任感。
清华大学有着悠久的劳动教育传统。1958年,清华大学从水利系开始,提出“真刀真枪”进行毕业设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迅速推广至全校[10]。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继承和发扬清华大学劳动教育的优良传统,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要求,清华大学于2022年9月发布《清华大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从学校层面对劳动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清华大学各院系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内涵,优化劳动教育实践环节,形成了受益面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营造了浓厚的劳动育人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为了更好地了解清华大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联合教务处和校内各院系,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各院系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情况和实践经验,调研对象包括各院系教学主管及特色劳动教育课程责任教师。为了全面了解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现状以及相关教师对于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课程组采用了多种调研方式,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整理,针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为下一步劳动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覆盖清华大学理工类、人文艺术类以及书院等24个院系(见表1)。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全面了解校内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情况,为下一步的劳动教育课程改革和实践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问卷设计
首先针对本次调研活动设计了问卷,主要面向各院系教学主管。问卷题目包括五个方面,分别为:课程基本情况、课程重要性、课程教学效果、存在问题及课程改进建议。问卷基本信息如下:
(二)问卷结果
从课程基本情况来看,有36%的被调研院系开设了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60%的被调研院系明确在某些课程的教学环节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仅有4%的被调研院系尚未开设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项目包括社会实践、各类实验课、专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展示、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电子实习、耕读、学术训练、企业实践、电子产品设计制作等多种形式,其中以金工实习、电子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项目为主。92%和88%的被调研院系通过在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实验、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中开展劳动教育,48%的被调研院系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32%的被调研院系会讲授劳动相关的专门知识,20%的被调研院系会开展劳动教育的相关讲座(见图1)。此外,数据显示有80%的被调研院系认为劳动教育课程中有必要增加劳动理论知识的讲授。
从课程开设时间看,76%的被调研院系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时间在大一或大三暑期,44%的被调研院系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时间在大二暑期(见图2)。此外,在开展劳动教育的院系中,有80%的被调研院系劳动教育覆盖率(指选修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学生数占院系总学生数的百分比)在80%以上,仅有20%的被调研院系覆盖率不足80%。
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师资组成方面,52%的被调研院系师资由教师和工程师组成,36%的被调研院系全部由教师组成,另有12%的被调研院系没有相关师资。在是否有专门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或场所方面,32%的被调研院系没有劳动教育基地,40%的被调研院系只有校外劳动教育基地,28%的被调研院系有校内和校外劳动教育基地(见图3)。
在劳动教育课程的作用方面,68%的被调研院系认为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作用很大,32%的被调研院系认为有一些作用。
对于目前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64%的被调研院系认为目前学校对劳动教育课程没有明确要求,40%的被调研院系认为劳动教育不在教师工作职责范围内,68%的被调研院系认为教师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或个人劳动教育技能不足影响了其从事劳动教育教学,48%的被调研院系认为缺乏负责劳动教育工作的专门管理人员,40%的被调研院系缺乏承担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60%的被调研院系认为劳动教育实践场地不够,32%的被调研院系认为目前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见图4)。
三、访谈座谈
(一)基本情况
为了获取更详细的关于清华大学各院系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情况,课程组采用访谈座谈的方法,选择化学工程系的化工实践、机械工程系的企业实习、自动化系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新雅书院的劳动耕读实践等4门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与课程负责人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深入了解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反馈等方面的情况,收集了丰富的意见和建议(见图5)。
(二)访谈结果
化学工程系的化工实践是一门面向大三学生的必修课程,指导思想是向工业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和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劳动价值,懂得在现代科技发展前沿通过创造性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学生通过在工业现场的实践,感受企业的发展压力和动力,了解国民经济主战场,在与一线工程师和技术员共同攻关的过程中懂得劳动创造价值、感受专业魅力,找到自己事业发展的抓手。课程负责人提到,劳动既包括出力流汗的体力劳动,也包括利用专业知识的脑力劳动,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财富。当前劳动工MqzGfA/YXfoQOntWpeKQ1EuqKPXQbSFPnqK9cVJFf1A=具越来越进步,现代工业多为自动化工厂,需要用现代软件进行计算和模拟等。中国要实现中国梦、现代化和创新引领,仅靠手工和简单的体力劳动是不够的,需要把握科技发展前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更高效地创造社会财富。
机械工程系的企业实习是面向机械工程实验班大三学生的暑期校外专业实践课程,要求学生深入实习企业,针对企业实际问题,以专业人士的身份开展深入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实习时间共9周,实习环节包括岗位体验、专题研究、社会实践、总结与答辩。课程要求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意志力。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经受困难、挫折甚至挑战,可以战胜困难、解决问题、收获成果,进而增强自信心。课程负责人提到,劳动教育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应该将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细化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形态也在发生变化,要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劳动形式、尊重不同的职业,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感受到开拓创新、努力奋进的新时代精神,懂得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开创美好的未来。
自动化系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是面向自动化系大二学生的专业实践课程,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面包板接线、电子系统装配、电路板焊接、实验室场地复原、电子套件盒整理等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在思想认识上了解劳动的重要性,体恤劳动者的辛苦,从而让学生树立发挥自动化专业优势,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环境的专业意识。课程负责人提到,知识创新改变了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应该让学生理解劳动形态改变的必要性,劳动教育应该体现示范性、导向性和多维度特性。劳动教育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方面,实施劳动教育应该如盐在水、润物无声。
新雅书院的劳动耕读实践作为一门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由师生分小组承包地块,按照二十四节气,从挖土、播种、施肥、浇水、除草、维护全过程负责相关地块,种植北方农作物。在学习中定期劳动能够调节师生身心,且在共同劳动中增强集体凝聚力。学生通过此课程认识了部分作物的习性和形态,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经验,认识到劳动的不易。课程负责人提到,劳动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新的技术,而在于让学生与劳动人民建立情感上的联系,教学方法、案例主要是脱离校园的氛围,让学生深入农村、农业、农民当中,和劳动者同吃同住同劳动,突出劳动的育人价值,加深学生对劳动人民的认识和感情。
四、调研结论及对策建议
首先,调研显示大部分院系都对开展劳动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劳动教育课程开设普遍且多样化,涵盖了广泛的内容领域,但专业课程与劳动教育之间的融合度仍有待提升。其次,劳动教育资源和场地的充足性和可持续性是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但目前仍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特别是劳动教育场地不足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难点之一。再次,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在劳动教育课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部分教师劳动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及专门劳动技能欠缺成为制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最后,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也需要关注,有必要加强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适应性,以使其紧跟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劳动教育需求。
通过对调研数据和材料的整理分析,针对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建立常态化的劳动教育宣传平台。学校应加强筹划,运用新媒体优势,加强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宣传,让学生更加了解劳动教育课程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提高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认可度。
第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增加课程支持力度。建议增加劳动教育课程课时并纳入必修课程体系,增加经费投入和扩建场地,增加各类劳动教育基地和提供更多的校级劳动教育平台,协助院系做好劳动教育师资培训。
第三,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鼓励更多教职工投身劳动教育。通过完善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定期组织劳动教育微课竞赛,形成争先创优教育氛围。
第四,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做好个性化的劳动教育项目设计。明确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鼓励院系自主开展劳动教育工作,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实际情况设立劳动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技能。
第五,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机制,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加强对学生劳动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充分运用多元评价主体,全方位地对学生的劳动过程和劳动素养进行记录和监测,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2):73-77.
[2] 王丽荣,卢惠璋.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J].高教探索,2020(7):114-118.
[3] 顾建军.加快建构新时代劳动素养评价体系[J].人民教育,2020(8):19-22.
[4] 张雨强,张书宁.新中国成立70年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基于教育政策学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9(10):61-67.
[5] 刘向兵,赵明霏.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知识整体理论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20(8):62-66.
[6] 许泽浩,刁衍斌.基于系统思维的高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高等探索,2023(1):114-118.
[7] 刘向兵,李珂,彭维峰.深刻理解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与现实针对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8(21):4-6.
[8] 林文丽.开展创造性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学研究,2021(12):93-96.
[9] 吴泽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思考与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0(Z3):15-17.
[10] 张思敬.从真刀真枪毕业设计谈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C]//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教育史研究》编辑部.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校办,2009:190-194.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