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林学专业的实践探索

2024-10-09郭红彦白晋华李素新王海香梁文俊

大学教育 2024年18期

[摘 要]植物生理学课程是新农科背景下农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文章以植物生理学课程为载体,深入挖掘思政资源、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教学、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深入拓展MOOC资源与学习通SPOC资源、丰富课程思政学习渠道,深化教学策略改革、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成效,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推动课程思政建章立制,旨在推动德育和智育相统一,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标。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课程思政;林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8-0105-05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指出,“要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进入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1]。

一、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的必要性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旨在推进德育和智育相统一,推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

目前,某高校植物生理学课程学情分析表明,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四方面问题:第一,价值目标不清,不明白学习专业课将来有什么用、能做什么。第二,由于课程知识点太多记不住、知识内容不新颖等原因,学习积极性不高。第三,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知识碎片化、不会系统运用,难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第四,运用多学科知识意识不浓,缺乏联系其他学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基于学情分析结果可以得知,教学中存在以下四方面痛点:第一,教师与学生学习共同体没有得到建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调动,学习的兴趣不浓,导致教与学没有有效统一。第二,理论课内容以教材为主,知识点抽象难懂,同时前沿性与时代性内容引入不够,创新性不足,导致课程育人功能不完善;实验课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挑战度不够,导致理论与实践没有统一。第三,理论课重视知识传授,缺乏体系架构的引导;实验课重视实验结果,缺乏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思维、总结归纳等高阶思维的训练,导致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没有统一。第四,注重期末考试,轻视过程考核,实验以实验报告成绩为主,区别度不大,导致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没有统一。

二、课程思政融入植物生理学课程的重要性

山西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林学专业,为国家和山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国家第一批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植物生理学课程是面向林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已立项为山西省一流课程和山西农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植物生理学是新农科背景下农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植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总学时64学时,4学分,其中线上16学时、线下48学时。

按照我校培养地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以及林业类专业人才能够胜任现代林业高效持续发展需求的培养要求,建立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同时在思政目标中,不断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立足“三农”、服务“三晋”的信念[4]。

三、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举措

(一)深入挖掘思政资源,构建课程思政体系

课程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指导纲要》要求[4],对应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植物生理学课程内容,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六大课程思政资源库,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植物生理学诺贝尔奖、学科前沿动态、社会热点问题、专家学术讲坛、科学家故事有机融入课程,构建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国“三农”情怀、审辨思维、绿色生态、团结协作四维度课程思政体系,对应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价值引领实效(见表1)。

课程结合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合成糖类物质、光合作用的发展历程等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培养学生树立崇尚科学、勇于创新、勇攀新高的科学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5]。

课程结合水分、矿质、光合、呼吸、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植物抗旱途径、“植物工厂”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课程结合影响根系吸收水分、根系吸收矿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长脱落生理、植物逆境生理的因素等教学内容,启迪学生环境与植物生长息息相关的意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课程结合细胞对矿质元素的5种吸收方式、植物对水分和矿质的相对吸收、碳同化的反应过程、植物生长相关性、植物器官脱落中5种激素的作用等教学内容,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

同时,课程在现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林木生理内容,将大同黄花菜、玉米、高粱、太谷壶瓶枣、运城苹果、松柏科植物等黄土高原典型植物引入课程,师生共同分析黄土高原典型植物生长发育规律,探究黄土高原典型植物抗寒抗旱生理,采取抗旱措施和节水灌溉措施,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合理密植、铺设地膜、温室栽培,研究有机旱作的高效种植技术,探究植物应对黄土高原特殊生态环境的策略。补充学科前沿动态,将人工合成淀粉、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杨树抗旱途径等前沿文献引入课程,将“植物科学最前沿”公众号、“开讲啦”节目、“科普中国”公众号等优质资源推送给学生,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掌握最新学科前沿动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教学,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推送课前、课中、课后资料,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1导+3环+4进”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1导”即一个问题导向,在课程内容学习过程中,问题导向贯穿始终,在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中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汇报反馈”的闭环式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

“3环”即课程注重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课前教师精心准备学习提纲,通过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中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教师精讲重难点;课后教师借助数字化平台推送章节习题、前沿文献、趣味话题、热点话题,通过组织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在平台上自检自测、有效拓展知识,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内化,培养高阶能力。

“4进”即最新科技前沿文献、社会热点问题、专家学术讲坛、教师科学研究进课堂,将高阶、前沿知识体系建构与生产实际、生活热点相结合,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学科自信。通过推送前沿文献,培养学生追踪文献的习惯,锻炼学生阅读文献的能力;通过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了解社会,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人类技术进步;通过引入专家学术讲坛,让学生能和专家、院士面对面交流和沟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是怀着执着的追求和热爱的,从而实现榜样引领,培养学生学科自信,同时有效拓宽学生视野,通过学术活动丰富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科学研究进课堂,将学科前沿研究现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深入拓展MOOC资源与学习通SPOC资源,丰富课程思政学习渠道

植物生理学课程使用中国大学MOOC资源与学习通SPOC资源相融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最优最新资源,方便学生学习。MOOC资源包括国家级植物生理学精品课程,也有一些优秀高校的植物生理学课程,各课程教学风格不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自主选择。同时在学习通平台上,建立了自己的植物生理学课程网上资源,通过在学习通上发布实验任务、预习提纲、课件、视频、测验、讨论等,建立学生与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实时点名、课堂实时测验、发布作业、第一时间批阅作业、实时交流、及时反馈学习效果等教学功能,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深化教学策略改革,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成效

转换教师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转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转知识为本为能力为本,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通过采用启发式案例、组织学生参与式讨论、引入校内外讲坛等多种新型教学策略,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策略;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讨论学习,改变之前的被动学习状态。

课程全面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课程思政以视频、文献、讨论话题等方式进行融入。通过探究式、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导向,驱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理论和原理,达成知识目标。科教相融,达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科学精神、职业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质目标。

学生实验实训课采用 “三自主模式”完成,线上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线下学生自主讲解原理、亲自动手操作,教师答疑解惑,师生互动,并引导拔尖学生参与科研、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以研促教,科教融汇,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高阶素养。

(五)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推动课程思政建章立制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5-6]。课程成绩采用 “1+1+2+6”模式,包括线上资源学习成绩、线上线下课堂活动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比分别为10%、10%、20%、60%。线上资源学习包括视频、PPT章节测验、学习提纲等任务点的学习,成绩由平台自动记录。线上线下课堂活动包括签到、投票、抢答、主题讨论、随堂练习、问卷调查、分组任务、课堂汇报等活动,课堂活动成绩由学习通平台自动记录。

(六)课程思政融入“光合作用碳同化”典型案例

课前,在学习“光合作用碳同化”内容前,教师以任务单的形式在学习通上发布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线上观看有关人工合成淀粉的视频,在讨论区发表各自学习体会,并依据任务单,课前预习相关内容,完成课前小节测验,发现问题,实现线上预知,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课中,让学生进行线下小组讨论,思考人工合成淀粉的重要意义,对比自然ZbwE/Jyqa3Jn/mfCsJEvZk0YpnK5HRzJeS215ZJ9sFs=界光合作用碳同化,感悟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人工合成淀粉的艰辛历程”,让学生认识到无数科研战线的科技工作者通过精诚合作、攻坚克难,才首次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这一创举,从而懂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同时通过线下小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工合成淀粉一旦实现工厂化,不仅能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支撑,更能为人类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进一步强化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

课后,要求学生线上学习有关人工合成淀粉的拓展文献,对比碳同化C3途径,分析二者在合成淀粉过程中的区别,明晰人工合成淀粉的创新点,加深对C3合成路径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学习、总结,学生对碳同化最重要的C3途径的理解大大加深了,同时也加深了对习近平总书记“森林既是水库、钱库、粮库,也是碳库”重要论断的理解。

植物生理学课程将课程思政贯穿整个课程,实现全书每一章均有课程思政,将课程思政内容编入了课程大纲,写进了课程教案。课程思政采用多维度融入方式,结合视频、文献、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多种形式,通过课前引入、课中内化、课后拓展有效融入课堂。

四、结语

我校植物生理学课程秉承“德育为先,学生中心,问题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围绕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专业课教育教学目标,基于PBL教学模式,构建“四融合”的创新举措,为学生积极投身于生态可持续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更好地服务“三晋”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021(1):5-9.

[2] 刘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N].山西日报,2021-12-28(11).

[3] 周自云,唐燕,董娟娥,等.农林类专业植物生理学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22,12(4):14-19.

[4] 敖红,张秀丽,王荣,等.立德树人视域下农林专业植物生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3(9):116-122.

[5] 刘锴栋,周艳,刘晚苟,等.地方院校植物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6):153-156.

[6] 朱利君,谢红英,慕军鹏,等.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评价:以绵阳师范学院“植物生理学”课程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4,43(2):84-89.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