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课程“三融”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4-10-09郭庆军张立张格红

大学教育 2024年18期

[摘 要]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是一门技术与经济、管理交叉的课程,当前面临课程模型偏理论化、分析方法偏传统化、知识模块偏割裂化的问题。为此,通过产教融合实现课程模型实战化、科教融汇实现分析方法先进化、职教融通实现知识模块耦合化,采用课程思政点与专业知识点、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标准答案与非标准答案结合的评定方式,全面评估教与学的效果,推动课程持续改进,实现知识、能力向素质进阶。

[关键词]“产教+科教+职教”;微课堂;工匠精神;兵工精神;全面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8-0075-05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毕业要求的第11条为“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教学团队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将研究对象由国内工程项目拓展到国际工程项目,探索与实践了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案例—研讨”的教学体系[1]。王明月认为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课程在新时代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融合了理论知识与案例实践[2]。白礼彪等提出高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应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融入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成果为导向明确课程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程核心内容[3]。赵丽敏等基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进行了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课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4]。李晓娟等结合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特点,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5]。本文以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为例,围绕产教融合[6]、科教融汇、职教融通(以下简称“三融”)的理念,对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探索。

一、课程基本情况分析

本课程自1996年起,伴随建筑工程(后于1998年更名为土木工程)专业开设,在近三十年发展历程中(见图1),开展了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省重点教研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项目,优化课程内容、强化师资队伍、深化校企合作、融入课程思政等建设,取得了省级教学成果奖、省级优秀教材奖、省思政示范课等成果。

本课程是西安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针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土木工程的大三学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总计32个理论学时,先修课程包括土木工程施工、建设法规、企业(军工)管理等。本课程深度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与工程技术知识,主要包括工程经济(工程中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科学决策)和项目管理(工程中的组织协调和全过程管理)两大模块,是专业课程中唯一偏经济管理的课程。

大三学生已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并通过认识实习对专业有了初步认知,但他们尚未涉足生产实习,工程实践经验相对匮乏。为全面把握教情与学情,笔者采用课堂分组讨论、学生谈话、问卷调查、作业试卷分析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估(见图2)。

(一)课程模型偏理论化

当前教学普遍采用的课程模型多为对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化简后抽象出的数学模型或模拟模型,这些模型偏理论化与理想化,与工程实际有所偏差,不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分析方法偏传统化

传统经济管理分析方法较为经典但已显陈旧,未充分反映行业与学科前沿趋势,难以契合智能建造与智慧管理的现代化需求,进而制约了学生高阶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有效培养。

(三)知识模块偏割裂化

工程经济知识模块与项目管理知识模块间相对割裂,难以实现知识的有效交叉与深度融合,这与实际工作岗位对系统化知识和非技术能力的需求存在偏差,不利于学生经济管理知识的综合耦合与应用。

二、创新内容与实践途径

(一)创新思路

遵循OBE理念,及时将实践发展新经验、学科研究新进展、社会需求新变化融入教学内容,实施“三融”教学设计方案,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估教与学的效果。同时,基于评价结果,持续改进课程内容与方式,确保课程目标得以有效达成(见图3)。

运用工程思维,将产业、科研及职业相关的思政元素巧妙融入课程,重塑课程内容体系。通过案例研究与工程实践,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情境相结合;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精心设计符合学情的项目任务,并合理设置难度梯度;引入真实案例,鼓励学生自主实现工程经济知识与项目管理知识的深度融合。

(二)实施“三融”教学

“三融”教学以“融合”为核心,强调理论、实践和创新有机结合,旨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教学内容的高阶性,为学生未来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见图4)。

1.产教融合实现课程模型实战化

深入行业实践,提炼实际问题,构建工程案例库,以真实案例为教学载体。同时,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专家、优秀校友录制微课堂,嵌入业界新技术和实践新经验,融入工匠精神和兵工精神,强化教学实践导向,避免课程模型过于理论化,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我校已建成7个实习基地,其中2个凸显兵工特色。课程教学团队于2019年实施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智能+’工程项目管理实训课程”,并于 2021年实施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陕西高校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共同体研究”。依托省级实践教育基地,精选27项工程案例,实施方案比选、价值工程应用、总承包管理模式等内容的教学。

2.科教融汇实现分析方法先进化

依托西安市军民两用土木工程测试技术与毁损分析重点实验室,在科研项目中提炼科学问题、梳理科学方法,并融入创新精神和兵工精神,构建前沿案例库。同时,强调智能建造评价与智慧管理的重要性,积极引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以打破传统分析方法的局限,有效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动态调整案例库内容,确保其与时俱进。课程教学团队于2019年通过校级“科教融汇”项目“地铁施工中安全行为能力提升系统设计研究”,依托西安市重点实验室,精选18个科研案例、5家共享科研平台的资源,用以实施安全管理、项目评价等内容教学。

3.职教融通实现知识模块耦合化

结合土建行业职业新要求、社会新需求,将相关内容融入自编教材《工程项目管理》,纳入线上自建教学资源库,促进学生的系统化知识理解与非技术能力培养,融入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通过实施沉浸式、漫游式教学模式,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系统化的职业能力体系,有效贯通“教岗赛证”,避免知识模块割裂化,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课程教学团队于2011年开始职教融通方面的教学研究,在2017年结合专业认证要求、行业转型升级要求完善教学内容(非技术能力),2018年将“新工科”(智能建造、智慧管理)的内容融入自编教材,2022年实施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双元合作、产教互通’土建就业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实践”。依托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精选6个职业案例,聘请了5位职业规划导师,实施非技术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学。

(三)课堂应用

下面以本课程工程经济模块中的“价值工程应用”教学内容为例,阐述“三融”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

产教融合:通过微课堂,邀请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专家结合工程案例讲解结构新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直观理解在实际工程中如何通过精细设计实现功能与成本的双重优化,从而有效提升工程价值。此外,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通过亲身体验,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的转化。

科教融汇:将西安市科学技术协会项目“新时代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融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同时,向学生介绍如何运用BIM技术进行乡村规划,强调美丽乡村不仅在于自身人居环境的显著改善,更在于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规划视野。

职教融通:将职教内容入自编教材,并融入日常教学之中。通过分析西安国际会议中心大型复杂项目的社会价值,强化学生职业素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沟通协作、协调管理等非技术能力,助力学生顺利考取相关行业证书,并在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进一步促进学生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的知识耦合。

(四)全面评价

采用课程思政点与专业知识点、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标准答案与非标准答案结合的评定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维教学目标,构建了综合性的评价体系(见图5),其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以深化课程思政的教育内涵。在过程性评价中,融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的多元化机制,通过分组讨论、课后作业、大作业(案例分析报告)及仿真建模成绩等多种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终结性评价以期末笔试为主,推行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要求学生综合考虑工程管理方案对自然、社会及人文环境的潜在影响,有效衡量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及素质培养情况,为课程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三、教学成效及推广效应

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实施“三融”教学,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开展虚实课堂,帮助学生有机结合知识理论与智能实践;通过融入具有兵工精神特色的思政元素,拓宽军民两用人才培养路径。

(一)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水平明显提升

近年来,通过实践“三融”教学设计,并在考试中融入行业认知度、科技素养、职业资格等元素,有效提升了学生课PXqJQdXeSqKj2BOSulucGw==程达成度。学生行业职业证书获取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在全国“龙图杯”BIM(建筑信息模型)建模大赛、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等竞赛中,学生共荣获了28项佳绩。此外,学生还成功获批5项专利,发表9篇学术论文,展现了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潜力。

(二)课程建设成果丰富

通过学科建设、课程改革、教学研究等途径,构建了动态更新、形式多样、定位准确的思政教学资源库,涵盖PPT演示文稿、文本资源、教学视频和动画等。主讲教师荣获省师德先进个人、校青年师德标兵称号,并担任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发表相关教学研究论文9篇,获校课堂教学明星、教学名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等荣誉;主编规划教材《工程项目管理》,参编《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学》《工程估价》等5部教材。本课程的配套线上教学资源累计点击阅读量超1万人次。此外,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及教学团队,本课程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兵工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省优秀教材二等奖等奖项。

(三)示范辐射作用明显

本课程的“三融”教学设计以土木工程专业为起点,通过公开课等教研活动,推广至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等多个专业。例如,课程教学团队与火箭军工程大学开展军民融合课程合作,将“三融”教学设计有效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同时,积极参加线下座谈与线上虚拟教研活动,与兰州交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高校进行交流,并在第十五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上分享了相关成果和经验。

四、结语

本课程的“三融”教学设计综合考量了教与学的双重因素,通过分组讨论、课后作业、大作业和仿真建模等多种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其全面发展。展望未来,课程教学团队将紧跟专业转型升级趋势,采用软硬件融合、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不断优化线上教学资源,并计划出版与课程配套的规划教材。同时,结合新工科专业——智能建造的特点,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涵盖绿色建筑评价、可持续建设管理等前沿领域,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探索与技能提升需求。

[ 参 考 文 献 ]

[1] 袁竞峰,邓小鹏,李启明,等.基于案例的国际工程管理课程研讨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2(8):221-224.

[2] 王明月.《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中的基本理论与实践[J].建筑学报,2020(2):127.

[3] 白礼彪,张子文,刘诗怡,等.OBE导向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23,21(10):61-66.

[4] 赵丽敏,岳建伟,黎鹏,等.基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构建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金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17):87-89.

[5] 李晓娟,李璐璐.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与教学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2):65-71.

[6] 马维旻,邱小群,杨裕,等.“行校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1(6):166-169.

[责任编辑:梁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