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地域文化背景下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4-10-09张巍郜红合
[摘 要]文化是具有地域性的,是一个国家实现永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地域文化代表着一个地区独特的社会、历史、地理和文化特征,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因此,如何将地域文化特色巧妙融入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回应时代需求,是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的关键所在。这不仅是彰显课程特色、促进产教融合的有效方式,也是推动地域文化与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文章以文创产品工作室专业课题1课程为例,从教学现状、存在问题、教学改革思路几个方面探索教学实施路径。
[关键词]地域文化;产品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8-0051-05
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独具魅力,数千年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为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地域文化代表着一个地区独特的社会、历史、地理和文化特征,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地域文化贯穿于人们的生活,并对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审美观念产生深远影响[1]。将教学内容与地域特色文化密切结合,能够在实现高质量教学的同时促进文化传承,提升课程作品质量和增强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与社会服务资源互补、输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一、地方高校与地域文化
地方高校办学特色与地域文化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地方高校在传承、研究、创新和推广地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地域文化同样对地方高校的教学实践、科研探索和社会服务产生深远影响。地方高校在推动地域文化发展与繁荣的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
(一)地域文化概述
中国的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独具特色且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态,传承至今仍具有文化传播价值,并且影响着当地人们生活的文化,也是在特定区域内的生态、传统、民俗、习惯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2]。这种文化形态随着时间演化,并通过人群之间的互动和文化融合发展成为某一特定区域自然背景和地貌特征下的独特文化形式,例如各具特色的齐鲁、吴越、荆楚、巴蜀、闽台、东北等文化区域。这些传统的地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二)地方高校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地方高校是地域文化传承、创新和推广的重要阵地。地方高校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的同时,也应当注重保护和发展本地文化,形成特色鲜明、多元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地域文化发展与人文精神的传递贡献力量[3]。首先,根植于地域文化的沃土,地方高校的教育实践与社会活动深受本土文化熏陶,既传承推广了本土文化,又促进了跨区域乃至国与国间的文化交流,实现了文化融合与创新。其次,地方高校在课程与教育内容中融入地域文化的元素,保留和弘扬当地的语言、艺术、历史、民俗等文化特色,这对学生了解并认同自己的文化根源、尊重并理解多样性文化至关重要。再次,地域文化不仅影响地方高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还关系到该地区的发展需求。因此,地方高校需结合地方产业与文化特色培养人才,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最后,作为知识和文化传递的中心,地方高校承担着保护、研究及传播地域文化的重任。通过社会服务与文化活动,地方高校可以成为地域文化向更广阔领域扩散的平台,发挥重要社会功能。综上所述,富含地域特色的地方高校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而地域特色文化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高校特色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三)地域文化融入产品设计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成长中恒久的力量,华夏儿女应该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中华文化[4]。将地域文化融入产品设计课程,旨在培养具有文化深度与国际视野的设计人才,既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又能激发设计教育的时代活力与实践价值。地方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知识传播的重要阵地,这种角色定位促进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深刻认识,不仅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激励学生探索本土文化的发展脉络,为设计创新注入不竭动力。地域文化中丰富的图案、色彩、材料及工艺元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还推动了设计领域的创新,为课程带来勃勃生机。此外,地域文化的引入打破了教育同质化,营造了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学生融合地域文化设计的产品,既蕴含文化特色,又契合市场需求,增强了社会共鸣,深化了产品与消费者间的情感联系,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助力构建强势品牌与文化影响力,为中国智造增添光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地域文化能够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及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总而言之,在产品设计课程中融入地域文化,不仅丰富了设计教育的内容,还提升了学生设计作品的文化深度,对个人成长、高校发展、产业升级乃至社会文化繁荣都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二、专业课题1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专业课题1是产品设计专业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应用的专业核心课程,是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工作室课程改革后,大三年级学生进入不同研究方向工作室学习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的学习能够为后续的专业学习(专业课题2、专业课题3及毕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形成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连续学习体系。课程主要目标是由专业基础向综合性设计过渡,主要训练学生从形态、色彩、结构/机构、材质等维度精准诠释设计主题,强化学生对设计目标的准确理解及表达能力,并提高其把握产品内在复杂因素的综合素养。各工作室依据自身研究方向和课程目标设置课题训练,虽各具特色,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实践教学关注不够,课题设定缺乏市场敏感度
产品设计作为一门实用性学科,其核心在于通过创新设计提升生活品质,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足。尽管采用课题教学模式,但重点多集中于设计理论、背景分析、草图绘制、建模及渲染技术等,对产品的市场定位、实际需求及后续改进关注不够。这导致教学成果中的产品定位模糊,难以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学生虽掌握理论知识,却难以应用于实际,缺乏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其问题的根源在于调研方式的单一性,过度依赖书面资料研究,而忽视了实地考察与用户访谈的重要性。学生缺乏亲身体验与深入了解,课题成果往往脱离市场实际,缺乏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为此,高校需加强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市场一线,与用户面对面交流,以提升设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课题设定缺少特色,学生难以设计具有深度的作品
当前课题筛选范围多局限于竞赛主题与知识点专项训练,教师主导课题设定,限制了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竞赛虽能激发创新意识,但课题筛选不当易忽视本地服务需求,影响课程深度与学生资料获取的广度,导致设计作品缺乏深度与文化底蕴。为此,教师应积极调整策略,将课题设定根植于本土文化与市场需求,让学生接触一手资料,深化设计理解,同时促进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还能避免设计作品与市场脱节。此外,教学模式亟待革新,聚焦地方特色与社会痛点,加强与本地企业的合作,不仅能激发教学活力,提升学生创作热情,使学习与设计实践深度融合,还能服务于地方经济,培养出既懂理论又善实践的人才,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三)缺少团队合作和跨学科交流意识
团队合作与跨学科交流是课题成功的关键。强化这两方面的意识,能有效整合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为课题研究提供全面深入的视角。当前的课程成果显示,学生个体作品常显深度不足、形式单一,原因在于单个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难以兼顾调查、分析、创意、设计、展示等多个环节,虽锻炼了个体能力,却易忽视自我短板,限制成长。设计问题复杂多变,常涉及统计学、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心理学、市场营销、美学与艺术等多个学科,需多人协作、集思广益,方能形成完善方案。因此,构建多学科设计团队或建立跨学科联系机制,对于深化课题研究、提升学生设计能力至关重要。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仅能突破单一视角的局限,还能促进知识融合与创新,共同推动设计成果的优化与升华。
(四)课程学时规划不合理,过程监管不足
以专业课题1课程为例,该课程为128学时,旨在让学生有充裕时间深入研究课题。然而,实践中却出现部分学生怠惰与拖延等现象,他们仅满足于表面调研,缺乏深入探究与验证的精神,对已完成的部分亦缺乏推翻再创新的勇气。由于过程监管不足,课题进度缓慢,作品在深度和创新性上均显不足。虽然时间充裕,但学生并未有效利用这一时间优势,导致128学时内与较短时间(如48学时)内完成的作品在质量上并无显著差别。
三、传承地域文化背景下专业课题1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突破传统教学内容,将地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内容
在文创产品工作室的专业课题1课程设计中,将地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旨在使学生通过教学与案例全面了解本土文化精髓;鼓励学生以地域人文景观与丰富资源为灵感源泉,创作出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在文创产品板块教学中,摒弃传统的知识点罗列讲授方法,转而采用将知识点与当地具体课题项目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此模式下,学生在完成课题任务的同时,能够在实践中学习,不仅能牢固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还能深入体验并深刻理解当地文化的独特韵味。
文创产品课题板块划分为三个知识模块:文创产品概念解析、文创产品创意理论、文创产品设计实例解析。模块一对应文创产品概念解析内容(见表1),具体课题为“分析某一地区(东北)的特色文化内涵及特色”。由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位于东北地区,在实地走访方面有先天条件,学生的家乡又多集中于东北地区,这使得学生容易产生共情,进而对课题和调研产生兴趣。课题实施中,鼓励学生自主收集、整理并分析东北地区文化案例,通过具体实例与亲身体验,深化对文创产品概念的理解。此过程旨在培养学生从市场视角审视文创产品的能力,同时让他们在调研中直观感受东北文创市场的现状、产品多样性,从而引发深入思考。
模块二对应文创产品创意理论内容(见表2),要求学生广泛收集东北地区的特色文创产品,并运用所学的形态设计手法要点,对这些产品进行系统分类与分析,此过程旨在增强学生对形态设计手法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为后续自主创新设计奠定基础。对应课题分为两部分:(1)区域标志性特色调研。通过实地考察与资料收集,全面挖掘东北地区的标志性文化元素,为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2)赫图阿拉城旅游纪念品自主设计。基于前期调研成果,学生需以团队形式,围绕赫图阿拉城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区,自主设计一系列旅游纪念品。此环节不仅强调对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传承创新,还注重融入校企合作元素,使学生在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提升设计实践能力,确保产品兼具文化价值与市场潜力。
模块三对应文创产品设计实例解析内容(见表3),通过成熟案例的解析,引导学生对现有设计方案进行二次审核和修改,旨在促进学生创作出更为成熟和完善的设计作品。对应课题:针对某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民俗文创产品进行解析,并根据个人分析结果,对课题三的设计方案进行重构与优化,最终整理成详尽的汇报资料,以展示其设计思路与成果。
将传统理论知识点与地方特色课题相结合,不仅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焕发活力,还让学生在课题探索中深刻体会到“学以致用”的真谛。这种教学模式促使学生重新审视并深入理解家乡的文化与特色,从而激发他们为家乡服务的热情与创造力。
(二)深入实地调研,加强校企双向合作
学生设计的课题不仅要凸显地方文化特色,更要与地方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企业能够汲取学生的创意灵感与设计思路,为产品的后续研发奠定坚实基础,而学生的创意设计被企业采纳、认可并转化为现实产品,在市场中得到应用,这不仅是对其学习成果的肯定,也是其自我价值实现的体现,彰显了学校服务社会、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5]。
以文创产品工作室专业课题1课程为例,课题聚焦于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赫图阿拉城的合作,专注于设计该景区的特色旅游纪念品。图1展示了部分设计作品。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实地调研,学生能够获得一手的设计资料,并与当地工作人员紧密沟通,准确把握企业真实需求与设计导向,确保设计成果精准对接市场,满足实际需求。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教育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当前教学重心愈发倾向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也具有重大意义[6]。在此过程中,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实践基地,成为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唯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方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增强团队合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例如,实施小组合作教学,即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选出小组长负责协调。在课题任务布置后,小组成员首先集思广益,共同确定产品主题与设计要求,随后由小组长合理分配任务,共同完成草图设计。在此过程中,学生围绕草图进行深入讨论,最终确定方案并合作完成产品制作任务。完成后,教师对各小组作品逐一进行评价与打分。此教学模式不仅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还显著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此外,根据课题的实际需求,可以跨学科组建团队,以此汇聚多样化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进一步增强团队的综合实力及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理规划学时,严格筛选课题并强化过程审核,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以文创产品工作室专业课题1课程为例,课程内容细分为文创产品概念解析、文创产品创意理论、文创产品设计实例解析三大知识模块。每个板块延续文创产品课题的教学设计思路,强化过程监管,定期评估阶段进展与成果,并重视与学生深入交流设计难题,从而提升课程教学效率。尤为重要的是课题选题的甄别,教师应敏锐洞察时事趋势和设计前沿信息,确保选题紧贴实际,避免空洞。针对竞赛课题,应严格筛选,确保其既符合课程总目标,又能够体现产品的真实性和社会服务价值,防止形式主义倾向,确保课题的实质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地域文化融入课程,设计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强化他们的地域认同感。具有地域特色的课题可以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历史及地理的探索欲与热爱,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同时加强他们对本地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其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意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课题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知识点更具体、易联想,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教学提供了丰富资源。学生通过参与地区相关课题,能够深刻理解知识的实践应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进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将地域文化以课题形式融入产品设计课程,不仅能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与课程特色的形成,还能积极推动地方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魏迎涛.地域文化在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洛阳为例[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3.
[2] 郝凝辉.文创产品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J].工业设计,2016(9):73.
[3] 叶德辉.旅游产品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J].包装工程,2011,32(16):134-137.
[4] 肖优.永州地方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教育,2018(22):62-63.
[5] 梁利娟.产品开发设计课程中的“文创设计”专题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0(7):147-149.
[6] 张德林,王晓娟.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课程探索:以海派文化之融入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2(12):136-137.
[责任编辑:梁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