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州“两湖”创新区未来城市发展策略

2024-10-09徐勇飞

【摘 要】“两湖”创新区是常州的伟大构想,为常州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探索未来城市的发展路径,把“两湖”创新区努力建设为长三角地区的国际生态创新中心,以实现常州城市的整体性变革,进一步增强常州市的综合实力,是常州市面向未来的重大议题。论文首先调研了“两湖”创新区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两湖”创新区的问题与困惑;其次提出了“两湖”创新区的发展路径与策略,对常州“两湖”创新区规划建设为可持续、有弹性和创新的城市区域,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两湖”创新区;未来城市;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4)08-0161-03

1 引言

常州是一座拥有3 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崇文重教,经济发达,百姓富裕。20世纪以来,常州作为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之一,涌现了刘国钧、盛宣怀等一大批著名实业家。改革开放之后,常州一跃成为工业明星城市,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文号召全国中小城市学常州。回顾过去,常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面向未来,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湖”创新区作为常州的伟大构想,为常州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常州将把“两湖”创新区努力建设为长三角地区的国际生态创新中心,以实现常州的整体性变革,进一步增强常州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影响力。

2 “两湖”创新区的历史与现状

武进经济开发区,作为“两湖”创新区的前身,已有一定发展基础。武进经济开发区占地20.88 km2,坐落在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常州市西南部,毗邻苏南第二大湖——西太湖,拥有迷人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被誉为“常州都市后花园”。武进经济开发区距离常州市区12 km,沪宁铁路、沪宁城铁、京沪高铁、锡宜高速、常泰高速、京杭大运河、常州奔牛国际机场、长江港口等多种现代化基础设施,为常州地区提供了便利的水上、陆上、空中交通网络,形成了高效、快捷的物流系统。

武进经济开发区紧紧围绕“滨湖新城”的定位,着眼“新经济、新城市、新活动”的发展愿景,大力推动“工业园区向城市新区转变、传统经济发展向科技创新型经济转变、乡村工作向城市社区工作转变”,积极实践“创新、集约、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重点发展新型建筑材料行业、智能制造业、医疗设备制造业及现代服务行业,着力建设西太湖生态旅游区、新型建筑产业园、西太湖全球智慧园、西太湖全球医疗产业园、中以常州创新园、河头现代物流配送园、半陶现代农业示范园、蠡河新城等八大特色园区,在发挥各自资源优势的过程中,促进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成效。

3 “两湖”创新区的问题与困惑

从全球来看,世界经济仍然面临多重风险,发达经济体的核心通胀率下降仍然缓慢,货币政策仍然维持紧缩态势,金融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升高。同时,地缘政治冲突持续不断,持续拖累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和步伐。

从国内来看,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疫情防控结束后,经济恢复仍处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之中。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仍然拥有强大的增长潜力,前景是光明可期的。

经历20年的发展,武进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状况日益改善,多种经济形式和谐共存,经济体系日趋完善,经济政策科学有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但在发展之中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与困惑,如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清晰的定位,使得武进经济开发区没有发挥出其独具一格的发展优势;未能满足当前新兴的工业革命及经济转型需求;由于缺乏健全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使得企业对政府的支持过于依赖,从而导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

4 “两湖”创新区的发展路径与策略

4.1 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做好统筹规划

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其开放水平及创新潜力不可忽视,其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撑,拥有极为突出的战略作用。因此,加快长三角的统筹融合,可以促进长江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强调要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两湖”创新区位于上海、南京、杭州三大城市群的中心位置,处在江浙中轴线上,是扬子江城市群的南端,也是“三带一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的交汇点,具有极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东面全面融入上海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发展格局,积极承接上海创新功能和服务功能外溢;南面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的发展;西面充分利用南京作为国家创新中心城市的资源优势,加强与南京都市圈在功能、设施上的统筹;北面大力推进跨江融合发展和城市联盟建设,整合常州-江阴-泰兴-靖江城市群的发展,最终实现常州泰州一体化格局。

4.2 招商引智,导入科教资源

苏州市正在积极推进太湖科技城的建设,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为核心,充分利用苏州市的产业优势和南京大学的科创资源,加快构筑一个拥有世界一流研究与应用平台,拥抱变革、拥抱未来的世界级科学技术城,以实现苏州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两湖”创新区聚焦“新城市、新产业、新人才”定位,急需导入科教资源。常州产业发达,但优质科教资源欠缺,市政府非常重视科教资源的导入,每年坚持“科技长征”,市领导带队赴海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沟通合作,打造了著名的“经、科、教”联动,“产、学、研”合作的常州模式。大学面临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历史使命,创新成果要与地方产业精准对接,带动产业发展、造福一方百姓,推进地方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两湖”创新区要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在全国范围,甚至基于全球视野研究、发现、匹配适合常州的科教资源,并积极引进科教资源。“两湖”创新区和南京大学携手打造的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以新型材料、高端智能制造、尖端光电信息为重点,促进校地双方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和流动、科学成果的有效转化。“两湖”创新区与南京医科大学共同签署了南京医科大学常州校区共建协议,天津大学与南京医科大学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开展全面的医工交叉创新合作,共同推动相关研发成果在常州转化落地,将新校区打造成为新医科人才培育示范区、校府合作医卫提升样板区、产学研用协同融合区。

“两湖”创新区要紧跟世界科技最新发展趋势,构筑多元化的产业创新平台,充分利用创新资源的聚集优势,推动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共同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联盟,打造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研发中心。

“两湖”创新区要进一步扩大科创平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三电系统、车用芯片、智能网联等领域的覆盖面。加快发展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和清洁能源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积极探索和开发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全力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氢燃料电池及关联类等领域进一步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在汽车电子电器、底盘系统等领域布局建设创新平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维保等全产业链条,“两湖”创新区要加快引进培育一批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为行业企业提供检验测试、检定校准、认证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不断优化平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效。为了更好地满足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的需求,“两湖”创新区急需建立新能源之都产科教联盟,提高创新需求、人才培养需求与供给精准匹配的组织化程度,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适配产业发展,促进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4.3 建设国际社区,打造未来城市

从城市性格涵养来看,常州具有优良的人居环境,自古以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是一个能为创新型人才提供绝佳栖息地的城市。“两湖”创新区更是潜力无穷,可以打造为长三角人才聚集的新高地。人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包括基本需求和特定需求,创新型人才更加渴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和国际化的配套设施。为了支撑创新人才开展创新活动,也需要一些独特的面向科技创新的空间载体,这些都体现了创新与空间的关系。

“两湖”创新区在规划建设时可以跳出传统城市的桎梏,建设面向未来的新型城市。未来城市是指以可持续、有弹性和创新为目标而设计和开发的城市地区,包括高效的交通系统、可持续能源、智能基础设施、绿色空间以及可获得的工作、教育和医疗保健服务等功能。未来城市可以采用物联网(IoT)、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未来城市还旨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等城市挑战。通过共同努力,城市规划者和市民可以创建一个可持续、有弹性和创新的未来城市,并优先考虑居民的福祉。

在规划和建设未来城市时,可以积极尝试运用人工智能创建预测模型,优化城市发展的不同方面,改善城市的运行管理和居民的工作生活质量;通过分析大量城市运行数据,为城市发展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4.4 建设慢行系统

生态环境是“两湖”创新区拥有的不可复制的优势,“两湖”创新区可以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交通体系规划全过程,持续构建“安全、便捷、舒适”的慢行交通系统,以健康步道、慢跑线、滨湖自行车道为主要内容,构建高品质居民低碳、绿色、活力“三网”,并以慢跑者的需求为出发点,打造高品质的慢跑环境,对慢跑线规划建设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此外,结合城市特性及发展需求,建设连续性自行车交通网络,充分满足市民通勤、上学、购物等日常出行需求及旅游、游憩、健身等休闲需求。

若将城市主干道与公共交通比作“主动脉”,慢行交通就是“毛细血管”,畅通城市交通大循环,需要二者顺畅接驳,而慢行系统的薄弱环节,往往是“最后一公里”的接驳。为实现城市交通的完美衔接,必须加强“最后一公里”的衔接,通过构筑慢行系统,实现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出行方式,以满足各种生活工作方式的需要,达到最佳的乘坐体验。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要建设路网,更要将各种公共设施、生活圈、停车管理设施等有机衔接,这属于一项系统性工程。对此,首先建设各区域内的慢行系统,然后把小的慢行系统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更好更大的服务网络,打造一个完善的、覆盖全面的慢行系统。

4.5 发展康养产业

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人,社会将从轻度老龄化快速迈入中度老龄化。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康养产业蓬勃发展,康养产业是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兴业态,不仅涉及文化娱乐、体育、医疗服务以及“互联网+”等新兴产业,还涉及三产的融合发展,符合新时期对“新经济”的内涵要求。康养小镇,是康养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成功的康养小镇不仅推行康养结合养老模式,而且旨在实现生命质量的提升。

“两湖”创新区位于江苏省西部丘陵湖荡生态带和太湖流域的交汇区,是大自然赐予常州的珍贵礼物,要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努力营造一个碧波万顷、空气清新、净土丰饶、鱼儿畅游、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丽家园,蓝绿空间占比达到70%,塑造长三角“生态建设样板”。

“两湖”创新区可利用自然环境优势,结合当地的文化传统,打造一个以山水养生、气候养生、文化养生为核心的综合性产业链,将养生、养老、康复、护理等多种服务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养生、健康食品、体育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的耕读文化养生小镇,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双赢。

4.6 推进机制创新

为建设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城市,“两湖”创新区应当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和健全以市场机制为主体、政府部门监管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资源体系,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以提高城市运营效率。

为了满足青年的居住和发展需求,“两湖”创新区应该努力打造更加宜居、安全、环保的城市环境,应该加强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改革,鼓励和引导共有产权房(经济适用房)的建造,并且根据不同的情况,向满足条件的家庭提供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应该加强公共租赁房的发展,并且尝试基于住房公积金部分结余资金直接建设公共租赁房。作为保障性住房的组成部分,公租房和廉租房不应该再由地方政府房管机关“大包大揽”,也不要完全依赖市场机制来管理,可以建立一家公共租赁房管理有限公司,以探索更加有效的公租房管理模式,实现更好的社会保障效果。

5 结语

“两湖”创新区应当紧紧围绕“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的目标,秉承“先规划、后建设”和“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努力推进“一张蓝图干到底”,不断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的质量与效率,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着力构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优质营商环境。从产业、创新、人才等方面,为入驻企业提供产业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平台、金融扶持、人才激励等全方位鼓励措施,持续推动创新发展。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社保等民生事业优质均衡发展,不断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两湖”创新区要考虑持续性的城市运维场景,提升城市配套的品质,让城市焕发持久生命力、持续吸引力、持续竞争力,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宋俊岭,李翔宁,周鸣浩,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罗伯特·保罗·欧文斯.世界城市文化报告2012[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3】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R].上海: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