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研究
2024-10-09徐艺源孔月
【摘 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产物,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将产生重大影响。相关部门应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实施一系列投融资政策,为产业创新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论文旨在分析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政策的现状、执行成效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政策;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F276.44;F8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4)08-0158-03
1 引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兼具高技术含量、创新能力和前瞻性的产业形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聚焦国内重大发展需求,为实现特定发展目标而部署,属于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新业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政策供给及成效
2.1 理论依据
①外溢性理论。创新活动具有强烈的溢出效应,一项科技成果的推广可能使某一领域的生产发生重大变化,也可能改变整个社会进程,政府必须采取直接或间接的政策手段进行干预。有学者研究发现,科技创新成果的边际社会收益高于边际私人收益,正外部效应显著。科技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而技术创新通常存在准备不足、研发失败以及新技术成果转化未果等风险,诸多因素制约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大政府投资支持力度可以弥补市场缺陷。②投资乘数原理。有学者认为,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基础,政府支出会通过投资—收入—消费的循环机制创造出比政府支出大得多的乘数效应,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增加投资,能带动私人消费和投资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为核心,决定国家经济命脉。初期发展阶段,自身积累不足需要大量资金,市场机制无法保障其发展需求,政府应用“有形之手”,构建一个完善的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性金融功能,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2.2 我国国家层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供给
投融资政策是国家和政府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通过财政金融工具进行资源分配和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措施和方针,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能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投融资政策涵盖了财政支出政策、金融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运用投融资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够引导全社会资本集中资源优势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体的政策梳理如表1所示。
2.3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
经过十几年的迅速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重点领域取得了巨大成效。2021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15.3万亿元,占我国GDP比重为13.4%,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1%。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有2 067家A股上市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营收规模百亿元以上的企业占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总数的比重达到10.4%。在2023年全球独角兽企业评比中,我国有312家企业获评,企业总数排在全球第二。根据北京大学中国新兴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中国新兴产业发展指数》,从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指数有较大幅度提升。2015年2月至2021年4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EPMI多数月份高于50%,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七大产业的分项指数来看,研发活动专项指数体现的技术创新处于十分活跃的扩张状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最为突出,体现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也彰显了我国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实力。
3 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
3.1 江苏省地方层面出台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
2010年起,江苏省财政设立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预算安排10亿元,通过投资补助方式,支持具有先导性、基础性、突破性的重大核心技术攻关、重大产业化、重大载体等项目建设,累计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528个。2016年起,江苏省财政累计通过专项资金“拨改投”方式出资3.6亿元,设立了规模为10.91亿元的江苏疌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22年,江苏省制定了《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为相关企业提供了明确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202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实施方案》,主要目的是加快构建江苏新发展格局,将推动经济高效率、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2023年,江苏省开展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试点示范,确定南京高端软件及信息服务、苏州先进材料、无锡集成电路、常州新能源、盐城新能源等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纳入首批试点。江苏省财政厅下达专项资金5亿元,专项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试点建设。
3.2 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效
2023年,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4.6%,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较2022年的40.8%增长了0.5%,对江苏省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50%,有力支撑了江苏省工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优强型、成长型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江苏省新能源、新型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产品的产量增长速度较快,2022年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分别增长93.2%、23.4%、36.2%、11.3%、64.6%。
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速最快,主要得益于2021年11月6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中提到要统筹安排财政资金,重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新兴业态培育等方面,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加大复合型人才的招引力度。这一系列保障措施促进了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3.3 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政策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作为长三角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省份,在运用投融资政策以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道路上,确实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这一过程中也存在需要进一步细化与完善的问题。
①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有待提高。2022年,江苏省财政科技支出的比重仅为4.6%。同时,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持续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增长速度逐渐放缓。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诞生到衰退的不同阶段。在扶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简单地将产业起步阶段与产业成熟阶段一概而论是不恰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初创阶段,由于投资回报周期长且亏损风险高,迫切需要得到更多的扶持与帮助。企业的创新能力并非完全取决于其成立时间的长短,新设立的企业同样可以具备强大的创新潜力。当前,政策在支持新企业方面力度不足,对于新设立企业的扶持政策数量偏少、条件较为严苛,使得新企业在初期不仅创新压力大,而且资金不足,还很难享受到政策补贴。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在产品研发和新产品市场化进程中仍然存在融资难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拓展和产业升级。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激励政策针对性不强。在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激励政策设计上,目前仍然“重结果、轻过程”,没有针对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有所侧重地制定政策。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初创阶段通常面临较长的回报周期和较高的亏损风险,因此,特别需要政府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扶持和帮助。若仅实施普惠性的优惠措施,不仅难以吸引社会资本流向这些新兴产业,还可能削弱其进行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动力,导致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效果大打折扣。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细分产业的财税政策较少,目前实施的税收政策大多聚焦于高新技术企业,而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税收政策则主要集中于集成电路、新能源、软件产业等特定领域,因此,并非所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都能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这种缺乏系统考虑的现状导致政策协同性不足,限制了整个产业的协同发展。③战略性新兴产业主体的需求多元性与投融资体系不匹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类型、规模、发展阶段不同,其资金需求和筹资能力存在差异。目前,政府通过财政补贴、专项基金、税式支出、融资担保等方式已无法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样化的资金需求,因此,政府需要构建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予以匹配。专项资金管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补贴审核的严谨性有待提高、审核过程中存在疏漏、未能充分利用信息比对技术,导致部分企业获得了重复性的补贴,容易发生骗取财政补贴的现象。这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也可能对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加大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十分必要的,以确保补贴资金能够精准、有效地支持真正需要的企业和项目。
4 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政策的建议
4.1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创新财政资金的支持方式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而科技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以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自身在核心技术、产品创新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水平,从而助力企业实现业绩的稳步增长。在推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中,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研发的财政经费投入,特别是要显著提升对新知识的探索与应用的支持力度,包括对基础研究的资助,以夯实科技创新的基石,同时,需加大对应用研究活动的资助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资金支持体系。此外,鼓励政府和各类金融机构与相关企业深化合作,引导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创新财政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式,对于公益性强的新兴产业合理引入PPP融资模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并及时推出更多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的金融产品,特别是加大专项贷款的投放力度和财政贴息力度,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4.2 拓宽产业投融资渠道,健全多元化的产业投融资体系
大力推进重点优质创新企业利用创业板和新三板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积极探索创新多元化融资渠道和方式,完善投融资体系,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需求。各级政府要根据自身情况由政府联合社会资本组成投资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管理模式支持相关产业的重点项目建设。在产业市场成熟、资本市场健全的情况下,采用种子基金、债权基金、创投基金、担保基金等多种基金形式,引导国内外社会金融资本注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金融融资功能,推动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开发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深度合作,扩大融资规模,设立大规模产业发展基金。
4.3 统筹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政策
根据企业的实际规模和发展阶段统筹规划激励政策,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对于初创企业或中小企业,由于它们通常面临资金匮乏、人员有限的困境,应优先考虑采用以财政补贴为主的激励政策,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以缓解其资金压力并鼓励其积极投入科技创新。可以设立科技创新风险准备金并允许税前列支,以减轻这些企业的财务压力,激发其创新动力。对于大型成熟企业,由于其资金实力雄厚、公司运营稳定,可以主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来进一步激发其创新活力。这些优惠政策可以降低企业的税负,增加其可支配收入,从而为企业投入更多资源进行科技创新提供动力,通过建立供需平台、政府优先采购等方式,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市场消费。
4.4 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并优化实施机制
在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支持体系时,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政策的高效实施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强化中央与地方、各部门间政策的协同配合,确保各项政策之间形成有机整体,避免政策间的分散与重叠,从而提升政策的精准度和执行效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为相关主体提供稳定的政策预期,确保政策实施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利于企业更好地规划科技创新活动,推动其持续投入研发和创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遵循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可简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抵免、补贴等各项事宜的申办流程。建立线上线下服务平台,降低企业申报成本,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同时,对于享受优惠和获取补贴的企业,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要求其在财务报告中公开披露相关信息。加强后期的评估与考核工作,确保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财政资金真正用于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1】李绩娜,谢易和.我国支持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现状、问题及经验借鉴[J].经济界,2024(3):3-12.
【2】周小梅,彭雯潇,韦采琳.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创新的效应比较[J].经济界,2024(3):18-24.
【3】马勤.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扶持政策执行问题研究——以Z开发区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3.
【4】赵凌筠,朱俊恺,魏彧.财税政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质量探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23,35(1):1-17.
【5】赵凌筠,朱俊恺.财税政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水平[J].营销界,2022(19):89-91.
【6】付潘婷.减税降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上市公司的数据挖掘[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22.
【7】刘益彤,李森,王尧.促进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25(5):181-184.
【8】李平,兰馨.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影响的差异性研究[J].商业经济,2022(2):45-50.
【9】高玮,来源.支持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财政政策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21(5):43-47.
【10】杨艳军.科技金融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A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实证分析[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20(3):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