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务会计数智化转型创新研究

2024-10-09魏倩文

【摘 要】随着国内科技发展的加速,数字化转型浪潮席卷各行各业,财务会计领域的变革尤为引人注目。此转型超越了技术层面的简单升级,其核心在于会计理念的深刻重塑与工作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正逐步构建财务会计作业的新生态,极大提升了会计信息的处理效能与精准度。这一转型不仅是技术革新的体现,更是思维模式从传统向现代的跨越,实现了从纸质账本到电子化管理、从人工核算到智能化分析的蜕变,引领财务会计步入智能化、高效化的发展新阶段。在此过程中,创新作为转型的核心引擎,持续驱动财务会计领域的探索与实践。准确把握财务会计数智化转型的创新方向,对于推动其全面发展与持续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论文深入剖析了财务会计数智化转型的创新方向,并据此提出策略建议,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财务会计;数智化;财务转型;转型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F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4)08-0130-03

1 引言

数字经济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财务会计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要地。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撑,财务会计正逐步实现财务数据的即时分析,强化风险预警体系,助力企业智能化决策,以精准洞察市场趋势,增强市场竞争优势。然而,数字化转型之路亦非坦途,企业需直面如何从浩瀚数据中挖掘商业价值,如何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以及如何培育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复合型人才等挑战,深入探索财务会计数智化转型的新趋势,不仅关乎企业的长远发展蓝图,也是当前财务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1]。

2 财务会计数智化转型的创新方向

2.1 流程重塑与效率双重跃升

财务会计数智化转型的深入实施,依托自动填单技术与财务智能审核机制,实现了报销业务流程的根本性优化,大幅削减了处理时间与人力资源消耗。工作人员能够依托在线平台即时进行审批作业,迅速验证员工提交的申请单,确保数据信息的准确无误,进而强化了企业支出管理的效能与精确度。此外,通过财务、资金、业务系统的深度整合与数据交互,构建起涵盖费用申请、审批、支付至报销的闭环数据流,促进了支出管理流程的透明化与一体化进程,提高了数据信息的流转效率与利用率。

2.2 合规性管理的智能化深化

将财务管理制度规范无缝融入数智化系统,实现风险防控策略的前置部署。采购与销售等部门能够直接通过系统提交合规性申请,报销流程更加标准化、可追溯,增强了报销作业的规范性与合规性。财务人员则能依据管理需求,灵活定制报销单据模板与审批流程,有效遏制预算超支现象,确保每一笔业务支出均处于可控范围内,为企业的预算管理与风险控制体系筑牢基础。

2.3 数据融合与决策赋能的显著增强

随着财务会计数智化转型的深入,企业通过多系统的数据融合,实现了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高度集成与共享。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企业能够对历史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识别潜在的财务风险和业务机会,从而为高层管理者提供更具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决策支持。实时数据的更新与同步使得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优化资金配置与资源调度。同时,智能化的报表分析与预测模型,有助于提升财务分析的准确性与效率,赋能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作出更加精准的战略决策[2]。

3 财务会计数智化转型的必要性

3.1 应对数电票管理如约而至的必要举措

随着《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及《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纲领性文件的实施,我国税务体系的全电子化发票管理转型路径已清晰设定,目标直指2025年的全面实现。地方税务部门的积极响应,如西藏税务局宣布的2023年数电票试点,昭示着这一转型在全国范围(除港澳台)内的有序铺展,覆盖广泛;电子凭证标准化的探索,预示着数电票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日益成熟,纸质发票的历史使命将逐步淡出。企业应敏锐洞察此政策导向,将其视为推动财务会计数智化转型的关键契机,积极拥抱新技术、新理念,加速财税管理的数字化重构,向智能化、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转变迈进。

3.2 适应以数治税趋势的重要措施

金税四期系统的正式启用,标志着我国税收征管体系迈入了一个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力的新时代,相较于金税三期的“以票控税”模式,其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对企业涉税及非税业务的全景式、精细化、动态化监管,税务稽查的精确性与监管效率均得到显著提升。在此背景下,传统人力主导的税务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加之数电票试点期间财税政策的频繁变动,企业的涉税风险评估变得更为复杂。因此,构建基于新技术平台的智能化税务合规与风险控制体系,成为企业稳健运营、有效应对票税风险的必由之路[3]。

3.3 提升企业竞争力与财务效率的核心需求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财务会计的数智化转型不仅是应对外部政策变化的被动举措,更是企业提升竞争力和内部运营效率的必然选择。在数字化浪潮下,传统财务会计模式已难以满足企业对快速决策和敏捷反应的需求。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在广泛应用于财务领域,极大地提升了财务数据处理的速度、准确性和可视化能力,为管理层提供了更加实时和精准的财务信息支持。同时,智能化的财务管理系统可以通过自动化报表生成、智能审计、动态预算管理等功能,减少人力成本,避免人为失误,提升财务工作的整体效率。此外,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展和业务复杂度的增加,财务合规的压力也不断加大。通过数智化转型,企业可以依托智能化平台实现涉税、财务等信息的实时监控与分析,降低合规风险,确保企业能够及时应对政策变动及监管要求,从而稳健经营。

4 财务会计数智化转型的创新策略

4.1 建设财务会计数智化转型的数字化基础设施

在推进财务会计数智化转型的征途中,构建坚实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其核心要素涵盖以下方面:

第一,技术中台作为核心引擎,依托原生技术与容器云技术的深度融合,为企业财务会计的智能化转型铺设了自动化工具链的“高速公路”,实现了财务管理流程的全方位监控与高效运维。同时,通过中间件适配与信创技术的引入,为财务会计业务的全面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与保障。第二,低代码开发平台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扮演着平台构建器的关键角色。该平台为业务主管、IT管理人员及开发人员等不同角色提供了定制化工具链,极大地降低了技术门槛,加快了应用开发与部署速度,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三,业务中台作为数智化转型的催化剂,通过集成数字化建模、数据驱动、财务建模、商业化架构及无代码配置等先进技术功能,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它不仅促进了财务流程的优化与重构,更为企业的财会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可能。第四,数据中台作为数据治理与分析的核心平台,承担着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的整合、加工与分析的重任。通过强化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数据中台为企业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洞察与决策支持,为企业的财务分析与战略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第五,智能中台作为财务会计数智化转型的智慧核心,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算法与知识图谱工具,实现了人机交互的深度融合。它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便捷的财会服务体验,更能够通过智能分析与预测,为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引领企业走向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的财务管理新时代。

4.2 拓展财务会计数智化系统功能模块的创新维度

财务会计数智化转型的深化,依赖于系统功能模块的创新性拓展与精细化构建,以确保转型策略的有效实施与持续优化。为精准把握创新方向,应从多维度策略性布局,打造兼具前瞻性与实用性的功能模块体系,弥补并超越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具体策略聚焦于以下核心模块的创新发展:

第一,重塑智能会计服务模块,引领会计核算迈向实时化、精准化新纪元。此模块致力于构建统一、高效的财务核算架构与模型,实现数据输入的即时处理与业务财务的无缝融合。通过动态可视化模型,支持多维度、多目标的核算需求,兼顾内外信息使用者的差异化要求。同时,整合业财大数据资源,丰富会计报表的信息维度与深度,精准对接各利益相关方的信息需求,为会计职能的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数据与技术支持[5]。第二,优化全面预算管理模块,强化企业战略导向下的资源高效配置。该模块通过集成预算组织、流程、模型、数据、系统等多维度子模块,深度融入企业预算管理精髓,实施精细化责任单元管理,巩固归口责任制的执行效力。通过打破信息孤岛,促进跨部门数据共享,实现预算管理从局部小循环向全局大循环的跨越,提升预算管理的前瞻性与战略契合度,提高资源配置的精准度与效率。第三,革新税务服务模块,应对税收征管变革,引领税务管理迈向数字化、智能化新阶段。面对金税四期系统的全新挑战,税务服务模块需紧跟以数治税的趋势,强化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提升计税精度与纳税申报的合规性。该模块应集成销项发票的灵活管理功能、进项发票的全链条线上追踪机制、税种申报的自动化处理与风险管理策略,构建从数据源头到税款缴纳的全方位、闭环式管理体系。同时,依托涉税风险指标数据库,实施多维度、智能化的风险评估与预警,前置税务风险防控关口,确保企业税务管理的稳健合规与持续优化。第四,构建智能财务分析与决策支持模块,强化数据驱动的决策能力。此模块旨在集成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与算法,对财务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揭示业务运营中的内在规律与潜在风险。通过构建多维度的财务分析模型,如财务比率分析、趋势预测、敏感性分析等,为企业战略制定、经营规划及风险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与决策依据。同时,该模块应支持自定义报表与仪表盘功能,根据管理层的不同需求,灵活生成各类财务分析报告与可视化图表,直观展现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提升决策效率与准确性[6]。

4.3 强化创新驱动与持续迭代机制

在财务会计数智化转型的纵深推进阶段,确立以创新为导向、持续进化的策略框架,对于巩固企业竞争优势、灵活应对市场变革具有重大意义。此策略框架充分挖掘企业内部创新潜力,驱动技术与管理模式的持续革新,确保数智化转型路径的稳健步伐与前瞻视野。

第一,构建创新激励机制,激活员工创新潜能。企业应设立创新表彰体系,对在数智化转型进程中展现出卓越创新能力和显著贡献的个人或团队给予公开表彰与物质奖励。通过设立创新专项基金、举办创新提案竞赛等举措,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激励员工积极贡献创新思路与实践方案,为财务会计数智化转型持续注入创新活力。第二,深化外部合作与知识交流,拓宽创新边界。企业应积极寻求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行业领袖企业的战略合作,通过合作研发、技术转移等形式,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与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时,搭建知识交流平台,促进内外部专家学者的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为财务会计数智化转型提供多元化的智力资源与知识储备,拓宽创新的广度与深度。第三,实施系统动态优化与迭代更新,引领技术前沿。企业应建立数智化系统性能评估与升级机制,对系统进行定期的全面诊断,识别并解决潜在的性能瓶颈与功能不足,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优化与升级方案。通过持续引入先进技术与工具,不断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与处理效率,确保财务会计数智化转型始终处于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同时,密切关注市场趋势与客户需求变化,灵活调整系统功能与业务流程,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与市场需求。

4.4 构建财务会计数智化转型的坚实保障体系

4.4.1 人才战略保障

为引领财务会计数智化转型的稳健前行,企业需构建一套系统化的人才发展战略框架。此框架核心在于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并行策略。首先,深化内部培训体系改革,聚焦于员工数字化技能与专业知识的迭代升级,特别是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习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形成知识更新与技能提升的持续动力机制;其次,拓宽外部人才视野,精准招募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为财务管理团队注入创新活力,共同驱动数智化转型的深度探索与高效实施[7]。

4.4.2 资金策略保障

资金作为支撑财务会计数智化转型的关键要素,其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是转型成功的必要条件。企业应制定详尽的数字化转型投资蓝图,明确预算分配策略、实施时间表及预期绩效指标,确保资金流动的透明性与效益性。在资源配置层面,依据转型目标与业务实际需求,科学设定投资优先级序列,保障核心项目与关键环节的优先投入。同时,构建资金动态风险评估与监控体系,及时捕捉并应对潜在的资金风险,为转型过程提供稳固的财务支撑与风险缓冲。

4.4.3 安全体系保障

在财务会计数智化转型的征途中,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是不可或缺的安全屏障。企业需构建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管理体系,全面覆盖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三大领域。通过引入先进的防护技术手段,如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数据加密与脱敏处理等,构建起坚固的安全防线,有效抵御外部威胁与数据泄露风险。此外,实施定期的系统安全审计与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性、机密性与可用性,为数智化转型营造一个安全、可信、高效的信息环境。

5 结论

综上所述,财务会计数字化转型是适应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获得创新发展的有力途径。基于数字化转型浪潮席卷全球之际,财务会计工作需要拥抱新时代、接受新技术、学习新理念,优化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数字化素养。依托于数智化处理系统、高效数据分析平台的引进和研发,加强数字化财会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促进财务管理会计工作获得转型升级,真正地实现了财务信息的透明化、智能化和实时化管理,才可以为财务会计领域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创新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智慧及力量。

【参考文470f6be7998f52f301283c76d1c83d114eb874766e5d9655e7a32d5048859aeb献】

【1】曹恩涛.数智化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4(13):108-110.

【2】梁雯.新商科视域下数智化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4,7(13):49-51.

【3】陶红.财务数智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路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12):149-151.

【4】徐晓莉,肖俊科.数智化发展下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转型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24(06):74-75.

【5】陈熙娜.数智化时代下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4(26):117-120.

【6】巴小磊.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J].纳税,2024,18(15):58-60.

【7】段濛.基于数智化技术驱动管理会计的改进与创新路径[J].中国中小企业,2024(05):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