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习路径,整体设计教学
2024-10-09刘思文
[摘 要]为了关注学生学习路径,实现教学的整体设计,文章以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为例,通过分析单元内容结构、确定学生学习路径、设计课堂核心任务、分析单元后测结果等环节,促使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形成一个闭环。
[关键词]学习路径;整体教学;表内乘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6-0081-03
在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审视学生的学习路径和自身的教学路径,从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出发设计核心任务,让学生在完成核心任务的过程中形成必备的数学素养。
笔者以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为例,浅谈教学的整体设计。
一、比较不同教材,分析单元内容结构
(一)梳理单元内容
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的主要内容包括乘法的含义、1~6的乘法口诀、乘加和乘减两步计算、求几个相同加数之和的简单实际问题等。教学重点是理解乘法的含义,熟记1~6的乘法口诀,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之和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是理解乘法的含义,记忆4和6的乘法口诀。
(二)关联前后知识
学生学习“表内乘法(一)”单元的学情基础是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的含义、100以内的加减法等。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使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课前学生已经会几个几个地数了,这为他们学习乘法做好了准备工作。此外,本单元中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后续学习7~9的乘法口诀、认识除法、用乘法口诀求商、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实际问题、乘除法的计算等打下了基础。
(三)对应知识与素养
本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聚焦于对乘法意义的深刻理解,以及运用此意义解决一系列基础的实际问题。与此对应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是:增强学生的模型意识,让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抽象化为数学模型;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确保其在数学运算上的准确性和效率。
(四)确定核心目标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确定了“表内乘法(一)”单元核心目标及具体表现(见表1)。
二、设计前测题目,确定学生学习路径
(一)设计与分析前测
1.前测题的设计
为了了解学生的乘法理解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笔者设计了以下前测题。
【前测题】
(1)请你在图1中圈一圈,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皇冠,并写出你的思考过程。
(2)请用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表示你数皇冠的方法。
(3)佳佳和聪聪也用加法算式记录了思考过程,请你画出他们的想法。
佳佳:2+2+2+2+2+2=12(个);
聪聪:4+4+4=12(个)。
2.学生回答情况
笔者对本校二年级的45位学生进行了前测,学生回答情况及层次划分见表2。
表2 “表内乘法(一)”前测水平层次划分情况
[答题情况 对应水平层次 具体表现 人数 全部答错 水平0:识别 仅能从情境图中识别出加法和乘法模型。 0人 能正确解答第(1)题 水平1:表征 能在情境图中“几个几个”地圈,并写出圈的方法。 9人 能正确解答第(1)题和第(2)题 水平2:抽象 能用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表示,与数数过程对应。 24人 全部能正确解答 水平3:概括 能体会到用乘法解决一类问题的普适性,能根据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解释“几个几”。 12人 ]
(二)规划单元课时
基于学生回答情况,笔者确定了“表内乘法(一)”单元的学习路径:首先是借助数数的经验,能“几个几个”地数或圈;其次是理解乘法的含义,能建构乘法模型;最后是能在现实情境中识别、表征、抽象和应用乘法模型,发展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规划了“表内乘法(一)”单元的课时,重构前后的课时安排见表3。
表3 “表内乘法(一)”单元重构前后的课时安排
[教材中教学课时安排 优化后教学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 教学内容 1 乘法的初步认识 1 乘法的初步认识 2 练习四 2 练习课 3 1~4的乘法口诀 3 1~4的乘法口诀 4 练习五 4 5的乘法口诀 5 5的乘法口诀 5 练习课 6 乘加、乘减 6 6的乘法口诀 7 练习六 7 乘加、乘减 8 6的乘法口诀 8 练习课 9 练习七 9 单元复习 10 单元复习 ]
三、依据核心目标,设计课堂核心任务
笔者依据“表内乘法(一)”单元三个核心目标设计若干个核心任务,以任务为载体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素养。
(一)核心目标1:理解乘法的含义
“理解乘法的含义”这个核心目标由1课时完成,设计3个核心任务。
第一个核心任务是教师出示18个皇冠,让学生用学具代替皇冠,数一数、分一分,并用算式表示数数的过程。学生作品呈现不同水平:水平1的学生是用不同加数相加,如5+13=18等;水平2的学生是用部分相同的加数相加,如4+4+4+4+2=18等;水平3的学生是用相同的加数相加,如6+6+6=18等。
第二个核心任务是教师组织学生比较三种水平的加法算式,并引导学生思考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还可以怎么表示。以连加算式3+3+3+3+3+3=18为例,教师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3×6和6×3的含义,同时让学生思考“3”和“6”的含义。然后,教师介绍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以及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哪些连加算式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哪些连加算式只能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哪些连加算式不能写出乘法算式。
第三个核心任务是教师出示乘法算式4×7和点子图,先组织学生在点子图上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圈出4×7,再让其思考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异同点。
(二)核心目标2:编写1~6的乘法口诀
“编写1~6的乘法口诀”这个核心目标由3课时完成,设计5个核心任务。第一个核心任务是教师出示适合的情境图(图略),师生根据情境图共同编写出两句2的乘法口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乘法含义、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进行一一对应。第二个核心任务是教师在学习单中呈现具体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编写三句3的乘法口诀,帮助学生获得编写乘法口诀和使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经验。第三个核心任务是教师在学习单中呈现具体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借助表格编写出四句4的乘法口诀。第四个核心任务是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学习单中编写五句5的乘法口诀,并将情境图、几个几、乘法算式进行对应,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第五个核心任务是教师放手让学生继续在学习单中编写六句6的乘法口诀。
(三)核心目标3:应用乘加和乘减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乘加和乘减解决实际问题”这个核心目标由1课时完成,设计2个核心任务。
第一个核心任务是教师出示班级生物兴趣小组养金鱼的情境图(图略),先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图写出加法算式,并解释加法算式中每个数字的含义;然后让学生用“几个几多几”来表示金鱼数量,并写出乘加算式,解释乘加算式中每个数字的含义;最后要求学生用“几个几少几”来表示金鱼数量,并写出乘减算式,解释乘减算式中每个数字的含义。
第二个核心任务是教师让学生根据乘加和乘减算式画出点子图。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分别提供乘加算式5×4+2=22和乘减算式6×4-3=21,让学生画出两幅点子图;第二个层次是先提供乘加算式5×4+2=22,然后让学生画出一幅点子图,并根据点子图写出乘减算式。
四、设计后测题目,分析后测结果
完成教学后,笔者以乘法、乘加和乘减这三个模型,对二年级45名学生进行了后测,结合四个维度评价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模型意识。
【后测题】
(1)在图2中圈一圈,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皇冠。
我圈了( )个(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画图、文字和算式等方式表示乘法算式5×6=30。
(3)看图3,写一写乘加和乘减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没有学生处在水平0,有3名学生处在水平1,有24名学生处在水平2,有18名学生处在水平3。
总之,以学习路径为纽带,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有机地融为一体时,教学就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一幅立体丰富、充满活力的画卷。通过整体设计教学,构建一个连贯、有序且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精心规划的学习路径上稳步迈进,持续突破自我,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与综合能力的飞跃。
[ 参 考 文 献 ]
[1] 孙敏.“表内乘法”单元整体教学的开发与实践探索[J].新教师,2021(1):45-47.
[2] 林瑾榕.以“活动”引领探索用“思考”助推建构:以“表内乘法(一)”单元复习的教学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30):138-140.
[3] 许晓军.话差异情愫求课堂实效:小学数学“表内乘法”差异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学苑教育,2022(27):27-28,31.
(责编 杨偲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