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开放任务,建构乘法模型

2024-10-09彭娟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4年9期

[摘 要]文章以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教材分析和素养解析,设计以下教学活动:设计开放任务,让学生写出加法算式;注重连加算式,帮助学生建构乘法模型;借助不同表征,帮助学生深化乘法模型。

[关键词]认识乘法;模型意识;算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6-0078-03

模型意识是小学数学中的核心素养之一,主要是指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初步感悟,能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大量问题都与数学有关,并有意识地运用数学概念和方法来解释它们。用数学模型来解决一类问题,是应用数学的根本途径。模型意识有助于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形成模型概念。

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对应的核心素养是模型意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建立乘法模型,理解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模型意识。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在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核心任务。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乘法的重要性。然后,设计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和思考的过程,逐步建立乘法的模型。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模型的理解和应用。最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任务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乘法模型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一、课前思考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学生初次接触乘法运算,教材非常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组织活动,让学生理解乘法。教材例题1主要结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几个几相加”,为进一步抽象乘法的含义做好准备。例题首先呈现一个农场的情境图,要求学生说出“兔有几个2只”和“鸡有几个3只”,这能让学生依据现有的知识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转化为“几个几相加”来表达。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有多少只兔”和“有多少只鸡”引导学生根据加法的含义计算结果。

教材例题2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乘法算式的读写、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计算,总结出“求一共有多少台计算机,就是求4个2的和”;然后向学生解释4个2的和也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可以表示为4×2或2×4;接着介绍乘法符号、乘法公式各部分的名称、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来总结乘法的意义,并说明“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按照教材的编排,学生能够经历乘法含义的建构过程,掌握“几个几相加”、连加算式和乘法算式等不同的表征方式,体会到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但是,教材一开始就引导学生用“兔有几个2只”和“鸡有几个3只”来表达,学生只要照着说就行,笔者认为这样学生缺乏思考的过程。另外,教材提供的连加算式都比较短,在连加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转化中,学生很难深刻地感受到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因此,笔者以18个皇冠作为教学素材,设计了三个核心任务:第一个核心任务是教师引导学生在数一数、分一分中用算式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第二个核心任务是教师组织学生比较三种加法算式,并引导学生思考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还可以怎么表示,由此了解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以及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第三个核心任务是教师出示乘法算式“4×7”和点子图,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在点子图上圈出相应的点子数量,再思考这两种方法的异同点。

二、教学过程

(一)设计开放任务,写出加法算式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开放任务,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笔者能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看到全班学生的不同思考,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教学片段1】

师:森林大王老虎买来一大堆皇冠,它要数出18个皇冠送给其他小动物,可以怎么数?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足够的圆片,请大家先数一数,然后用算式表示你的数法。

生1:我先数出10张圆片,再数出8张圆片,这样一共数出来10+8=18(张)圆片。

生2:我是2张2张地数,数了9次,用加法算式表示是2+2+2+2+2+2+2+2+2=18。

生3:我是3张3张地数,数了6次,用加法算式表示是3+3+3+3+3+3=18。

生4:我4张4张地数,数了4次,最后再数出2张,用加法算式表示是4+4+4+4+2=18;我还5张5张地数,数了3次,最后再数出3张,用加法算式表示是5+5+5+3=18。

生5:我的数法和他们都不一样,我列的加法算式是2+3+4+5+4=18。

……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不同的算式,你能把它们分类吗?

生6:我是按照“加法算式中加数是否相同”的标准来分,可以分成加数都相同的算式,有2+2+2+2+2+2+2+2+2=18,3+3+3+3+3+3=18,6+6+6=18,9+9=18;其余为加数不同的算式,有10+8=18,4+4+4+4+2=18,5+5+5+3=18,7+7+4=18,8+8+2=18,2+3+4+5+4=18。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笔者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任务: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想办法数出18张圆片,并用加法算式表示数的过程;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将这些加法算式进行分类。完成这两个层次的任务后,学生对加法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学会了如何从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学会了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二)关注连加算式,建构乘法模型

【教学片段2】

师:接下来我们重点研究加数全部相同的连加算式。请大家看2+2+2+2+2+2+2+2+2=18,3+3+3+3+3+3=18,6+6+6=18,9+9=18这四个连加算式,还可以怎么表示?

生1: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

师(指着算式3+3+3+3+3+3=18):这个连加算式怎么用乘法算式表示?

生2:3×6=18或者6×3=18。

师:乘法算式中的“3”和“6”分别表示什么?

生3:乘法算式中的“3”表示3张圆片1组,“6”表示有6组这样的圆片。

师:这两个乘法算式还可以表示哪个加法算式?

生4:6+6+6=18,“6”表示6张圆片1组,“3”表示有3组这样的圆片。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个乘法算式,三乘六等于十八,六乘三等于十八。“×”是乘号,“3”和“6”是乘数,“18”是积。你能把其他连加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生5:2+2+2+2+2+2+2+2+2=18用乘法算式表示是2×9=18或者9×2=18;9+9=18用乘法算式表示是2×9=18或者9×2=18。

师:刚才大家根据连加算式都写出了两个乘法算式,那有没有只能写出一个乘法算式的连加算式?如果有,请你举个例子。

生6:4+4+4+4=16这个连加算式只能写出一个乘法算式4×4=16。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关注加数完全相同的连加算式,引出乘法算式,并让学生理解乘法算式中每个乘数的含义。学生不仅掌握了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抽象出乘法模型。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借助不同表征,深化乘法模型

【教学片段3】

师(出示算式“4×7”):你知道“4×7”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请你在点子图上表示“4×7”,并写出对应的加法算式。

生1:可以7个7个地圈点子,圈了4次,用加法算式表示是7+7+7+7=28。还可以4个4个地圈点子,圈7次,用加法算式表示是4+4+4+4+4+4+4=28。

师:想一想,怎样的乘法算式只能写出一个连加算式?

生2:当两个乘数相同的时候,比如2×2,3×3,4×4等,只能写出一个连加算式。

为了进一步深化乘法模型,帮助学生关联情境图、连加算式和乘法算式,笔者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画出两种不同的点子图,并且找出这两种点子图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通过这种对比和归纳,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乘法模型的本质,并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在画图过程中,学生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规律:有的乘法算式对应两个连加算式,有的乘法算式对应一个连加算式。这个发现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乘法模型的理解。

三、教学反思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模型意识的培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在“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中,笔者深感模型意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笔者设计了一个开放性任务,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8张圆片。这种方式能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为认识乘法做好铺垫。

其次,笔者注重在乘法算式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个乘法算式,如文字描述、图形表示、数学算式等,同时,通过比较不同表征方式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模型的理解。

此外,笔者还引导学生发现一些有趣的规律:有的乘法算式可以对应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而有的乘法算式则对应一个连加算式。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规律,笔者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说明了模型意识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情境创设、多元化的表征方式和探索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乘法的概念和意义。同时,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式,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许科勤.“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四个维度:以“乘法的初步认识”为例[J].小学数学教育,2022(18):14-15.

[2] 叶宗树,杜依铭,章勤琼.小学数学素养导向下作业设计的思考与实践:以“乘法的初步认识”为例[J].小学数学教师,2023(3):63-67.

[3] 周敏.新课标下利用情境表征内化小学数学概念本质:以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为例[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3(7):65-67.

(责编 杨偲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