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医科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病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2024-10-09赵璐晴李青玲胡永斌肖德胜周建华

高教学刊 2024年29期

摘 要:在新医科理念提出的新形势下,如何引导研究生阶段学习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需要面临的新问题。目前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存在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忽视人文素养和思政教育等问题。该文从病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出发,针对思政教育融入临床能力和科研素养训练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湘雅医院病理科的实践证明,这一模式对于提高病理学科研究生的临床能力、科研素养以及思想政治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新医科;病理学研究生;思政教育;培养模式;科研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9-0193-04

Abstract: In the new context of the "New Medicine" concept, guiding graduate students' learning is a fresh challenge that educators need to address. The current pathology graduate training model faces issues such as inadequat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bilities, the need to improv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neglect of humanistic qualiti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reform of the pathology graduate training model, conducts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ultivation of clinical capabiliti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 The practice of the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Department of Pathology at Xiangya Hospit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has demonstrated that this model is instrumental in enhancing the clinical abil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ies of pathology 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new medicine; pathology graduat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raining model;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基金项目:2023年中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医科’背景下推行‘基础-临床’双PI主导的TBL+CBL双轨模式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23jy153);202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医科’背景下推行‘基础-临床’双PI主导的TBL+CBL双轨模式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HNJG-20230120)

第一作者简介:赵璐晴(1986-),女,汉族,湖南湘潭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肿瘤病理学及病理教育教学改革。

当前的医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医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扩大,这就要求医学研究生教育能够跟上这一发展的步伐。新医科是一种新兴的医学教育理念,旨在应对当前医学领域面临的挑战,如医学知识的快速发展、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医患关系的持续紧张等。新医科理念强调创新、整合和协作,注重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医学人才[1-2]。在新医科背景下,不仅要教会学生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还需要培养他们的伦理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思政教育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更加注重实际临床能力和科研精神的培养,同时,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也显得愈发重要。如何将课程思政教育有效地融入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中,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胜任力和科研素养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湘雅医院病理科是“教学、科研、医疗”一体化的单位,历来重视研究生教育。近年来,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以下简称“我系”)针对新医科背景下的教育需求,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尝试将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优化培养模式。本文以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湘雅医院病理科为例,探讨在新医科背景下,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以临床胜任力为导向”及“科研精神塑造为目标”的病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分析了该模式的实践效果,以供同仁们参考。

一 新医科对病理学研究生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新医科理念强调创新、整合和协作,这为病理学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要求。也引发了对病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深入思考。首先研究生培养在知识结构层面上需要快速更新。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病理相关的知识和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传统的病理学学习要点以疾病的大体和镜下特点为主。而当前人工智能病理诊断、精准医学、转化医学和分子病理等新概念、新知识已经成为病理工作者们研究和探讨的热点[3],新时代的病理学研究生教学应该增加相应的内容。

其次,需要更进一步关注病理学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病理学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以临床病理诊断为主,“医”与“技”是分离的。在新医科背景下,学科间交叉日益明显,应当通过设置更多实践课程、加强病理学新技术的教学,提高研究生的多方面思维与实践能力。例如,让研究生参与组织提取、固定、包埋、切片和染色等全过程,重视“医”与“技”的融合。鼓励研究生尽可能多地参与科研项目,尤其要重视并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合作,以促进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只有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储备与实践技能,才更有可能迸射出思维创新的火花。

此外,人文关怀和思政教育在新医科背景下也显得尤为重要[4]。病理学研究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以更好地服务患者和社会。因此,应在培养病理学研究生的过程中注重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课程思政教育可以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加强实践环节的思政教育以及组织相关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5]。在新医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对于临床能力和科研素养这两方面的促进作用值得更进一步探索。思政教育的融入,不仅关乎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价值观,还直接影响到其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例如,一个具备良好医德医风的医生,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将有助于其在科研工作中遵守科研伦理规范,确保科研工作的质量和公正性。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二 思政教育融入临床能力培养

在临床能力培养中,需要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还有其医德医风和患者权益。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导学生关注医学伦理和患者权益,养成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临床服务中,亲身感受医者仁心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同时也具备良好医德医风的病理学研究生。

(一) 将思政教育融入临床诊断技能培训

湘雅医院病理科(以下简称“我科”)是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有大量的疑难病理会诊。病理学研究生被安排参与疑难病理会诊门诊的跟班。在询问病史、医患沟通、初级病理报告的书写等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医学伦理和患者权益。另外在病例讨论过程中,教师在展示病例时强调患者隐私保护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遵循医学伦理原则。此外,在教授学生阅片技能时,强调提高诊断准确率对患者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

(二) 开展与临床能力培养相关的思政教育活动

我系组织了一系列与临床能力培养相关的思政教育活动。例如,开展医学伦理知识讲座,邀请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分享其在临床工作中如何处理伦理问题的经验;组织赴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贫困地区的医疗服务中,体会到医者仁心的重要性;以身边人身边事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如我科郑教授2003年“非典”期间为SARS患者做尸体解剖,湘雅医院吴安华教授在新冠疫情爆发伊始驰援武汉的最美逆行车票等真实案例,培养学生的良好医德医风与爱国及奉献的精神。还安排了指导教师专门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指导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座谈,了解其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

(三)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研究生关注思政教育

在新医科背景下,我系建立了健全激励机制,从而鼓励病理学研究生在临床能力培养中深化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和理解。对于那些在临床实践中表现出高度职业道德和良好人文关怀的研究生,设立了专门奖项如“医德医风标兵”进行表彰。这些研究生在对患者的服务过程中,不仅展现出高水准的临床专业能力,而且能深刻理解并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实际行动向患者传达出人本关怀和高尚医德;另一方面,还需要在评价体系中重视对思政教育成果的评估,让思政教育的效果体现在评价标准中。例如,在评价病理学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时,带教老师通过设计好的评分标准对学生进行打分,这些评分标准包括其在面对疾病和患者时所表现出的责任感、道德感和人文关怀,并且将结果及时向学生进行反馈,通过这样的评价-反馈机制,研究生们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得到加强,并能够逐渐贯彻到日常临床工作当中。

(四) 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提高研究生思政教育质量

在当前新医科理念的引领下,认识到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提高病理学研究生思政教育的质量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病理学研究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需要有机会深入了解到与专业学习相关的伦理、法律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领域。

有鉴于此,我系定期举办跨学科研讨会,邀请法学、哲学、伦理学和公共卫生等专业的学者和学生,与病理学专业的学生共同探讨医学伦理问题。在这样的研讨会上,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和学生可以提出各自的观点和见解,从而形成一个多元化、多角度的讨论环境。这不仅可以提高病理学研究生对医学伦理问题的理解深度,也有助于他们在面对复杂的医学伦理问题时,能有更全面的视野,做出更为妥善的决策。另外,鼓励病理学研究生参与到更多跨学科的项目中,例如与法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学生一起进行医学伦理的研究。这样的项目可以使病理学研究生在实际的研究活动中,直接感受到跨学科合作带来的优势,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他们的思政教育质量。总的来说,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开阔病理学研究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医学伦理问题的理解深度,也有助于提升其思政教育质量,使他们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患者。

三 思政教育融入科研素养训练

科研素养训练是病理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伦理观念。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科研技能和知识的培养,也要注重科研伦理观的培养。需要教会他们如何诚实、公正、负责任地进行科研工作,如何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如何处理科研中的伦理问题。同时也应该鼓励他们关注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一) 关注科研诚信,强化病理学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

科研诚信是每一个研究者应当恪守的基本原则和道德底线,也是病理学研究生科研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在整个科研训练过程中,应着重强调科研诚信和伦理规范的重要性,并以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和检验研究生的科研诚信素养。例如,实验操作是科研活动的基础环节,也是科研诚信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导师要求研究生认真、细致、具体、详细地撰写实验原始报告,确保实验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同时,所有的实验材料试剂必须标注清楚公司及货号,以便于其他科研人员复现实验结果,这也是保证科研活动公正性的基本要求。通过这种方式,病理学研究生可以深入理解并体验到科研诚信在实际科研活动中的应用。另外,在研究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教育研究生正确地引用他人的成果,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作为导师,应指导研究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引用规范,明确剽窃和抄袭的后果,从而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同时,应引导研究生在研究中积极寻求创新,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防止剽窃和抄袭的有效方式。

(二) 将思政教育融入科研项目选择和设计

科研项目的选择和设计是病理学研究生培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战略需求、人民健康水平的提升,选取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方向,特别注重医工、医理交叉特性的研究,以适应新医科背景下的方向需求。导师在指导学生选择研究课题时,可以引导他们关注重大疾病的病理学研究,如肝脏肿瘤等。特别是在涉及免疫、代谢、微环境和肠道菌群等热点前沿领域的研究方向,以及蛋白组学、影像组学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交叉融合类项目上,学生的思政教育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融入。这些研究方向不仅对于推动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而且对于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具有直接影响。通过思政教育的融入,学生将在科研项目的选择和设计中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公益意义。导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研究课题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契合度,关注研究成果对人民群众健康的直接贡献。这种关注将使学生在科研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意识,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促使他们的研究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三) 强调科研成果的社会责任和影响

科研成果的展示和交流不仅仅是为了学术界的认可,更应该关注其对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影响。在科研成果展示和交流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科研成果对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影响。例如,在学术报告或论文发表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研究成果在临床诊治、公共卫生政策制定等方面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文献综述也是达成此目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我系教师指导研究生针对肝癌分子病理与肝癌发生发展及预后进行文献复习与总结提炼,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综述,为肝癌这一重大疾病在临床诊治及临床策略制定上提供了新的借鉴。通过结合实际案例和相关文献综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意识,推动他们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的努力将进一步提升病理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为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四) 组织科研与思政教育相关活动

为了促进病理学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培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我系定期组织一系列和科研与思政教育相关的活动。这些活动旨在提供学生们全面发展和提升社会责任感的机会,帮助其在科研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同时将科研成果背后的思政教育内涵传递给学生。例如,定期举办科研伦理讲座,通过邀请知名学者或专家分享在科研过程中如何处理伦理问题的经验和思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研活动中伦理问题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在科研实践中保持良好的科研诚信和道德标准。通过组织学术研讨会、科研论坛等形式,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在展示的过程中注重强调科研成果对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影响。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对待科研工作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定期组织病理学研究生参与健康科普讲座、志愿服务活动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科研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我系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健康讲座,让他们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向公众普及疾病预防和健康知识,同时也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科研成果在社会中的应用意义。同时,在研究生评价体系中设置相应指标,将科研素养与思政教育相互衔接。评价学生的科研成果时,除了关注技术水平和创新性之外,还着重关注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展现出的伦理行为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评价体系将激励学生在科研工作中注重科学伦理和社会价值,在科研实践中持续培养他们的思政素养。

(五) 深化产学研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病理学研究生

国际化是新医科背景下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7]。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病理学研究生,深化产学研合作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在新医科背景下,国际化已成为医学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与国内外优秀科研团队、企业等的合作与交流,病理学研究生可以接触到更广阔的科研资源、先进的科研方法和前沿的科研思想,从而拓宽视野、提高学术水平。我系鼓励并积极资助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会议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听取其他领域的学术报告、参加讨论和交流,深入了解国际前沿的研究动态和学术思潮。这样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病理学研究生拓展国际学术视野,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医学发展现状和挑战。

开展联合课题研究也是深化产学研合作的重要途径。与国内外的科研团队或企业合作开展研究项目,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和实践机会,还可以学习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管理经验。这种合作形式不仅能够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还能够促进思政教育与科研素养的有效融合。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科研成果对社会、对国家乃至对世界的影响,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深化产学研合作还有助于提高病理学研究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国际团队合作,学生需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伙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这对于发展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和全球视野至关重要。通过与国际合作伙伴的交流与合作,病理学研究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提升自己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领导力。这种国际化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接触先进的科研资源,了解国际医学领域的发展动态,拓展视野和思维,提高学术水平和全球竞争力。同时,这种合作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民族责任感和全球胜任力。

四 结束语

在新医科理念提出的背景之下,病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项长期且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病理学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融入病理学研究生临床能力及科研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努力提高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病理学人才贡献积极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何珂,汪玲.健康中国背景下“新医科”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9,21(2):98-102.

[2] 唐燕萍,李定祥,彭岚玉,等.“新医科”背景下中西医结合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讨[J].湖南中医杂志,2022,38(12):82-84.

[3] 邓征浩,胡永斌,肖德胜,等.新医科背景下病理教学思考[J].科教导刊,2020(29):59-60.

[4] 钟志宏,鄢俊.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21,41(10):1077-1079.

[5] 商利,周海燕,肖德胜,等.高校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新思路浅谈——“虚拟仿真+临床实训”整合模式联合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22(27):69-72.

[6] 宋元明.“人工智能+医学”新医科人才培养探索——以部分高校实践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20(8):65-68.

[7] 李文,陈蓓蓓,李莹莹.新医科背景下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J].海外英语,2022(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