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维度·现实限度·优化向度:短视频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2024-10-09吴增礼肖佳
[摘要] 全媒体时代,短视频正成为深度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新兴传播媒介。短视频融合了最新技术成果,能够吸纳聚合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创新创造丰富的传播内容,拓宽延展多样的传播渠道,吸引激发广泛的传播受众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然而,短视频低准入门槛和去中心化、个性化推荐和碎片语态、流量导向和娱乐化倾向等因素,也制约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要充分释放短视频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巨大潜能,必须协同多元力量,重塑传播格局;优化算法技术,深耕传播内容;加强价值引导,净化传播生态;契合受众需求,提升传播效能。
[关键词] 短视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赋能
[中图分类号] G206.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24)05-0009-08
Value Dimensions, Realistic Limits,
and Optimization Directions: Short Videos Empower
the Dissemin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U Zengli,XIAO Jia
(College of Marxism,Hunan University,Changsha410082,China)
Abstract:In the era of omini-media, short video is becoming an emerging medium that deeply influences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Short videos integrate the latest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enabl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absorb and aggregate diverse communication subjects, innovate and create rich communication content, broaden and expand divers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ttract and stimulate a wide range of communication audiences to participate. However, the factors such as low entry barriers for short videos, decentralization,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s and fragmented voice, traffic orientation and entertainment tendency also pose certain constraints on the dissemination effec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In order to fully unleash the huge potential of short videos to empower the dissemin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 is vital to coordinate with diverse forces and reshape the dissemination pattern;optimize algorithm technology and deeply cultivate the dissemination of content; strengthen value guidance and purify the communication ecology; meet the needs of the audience and enhance communication efficiency.
Key words: short video;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dissemination; empowerment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高质高效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贯彻落实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的客观要求。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化传播格局”[1]。在智媒时代,短视频凭借其视听结合、高效便捷、即时同步等显著优势,日益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传播载体。深入认识、科学把握、高效运用短视频这一重要媒介,从学理层面厘清短视频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价值维度、可能限度和优化向度,对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路径、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不断筑牢提振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短视频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播的价值维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持续传承依赖于高质高效的传播媒介。短视频是全媒体时代用户覆盖面最广、使用频次最高的信息载体和传播媒介,它是指“时长几秒到几分钟不等,以网络和移动智能终端为手段,依托移动短视频应用,内容广泛,具有原创性、个性化色彩,网民参与度高,形式灵活的一种新兴媒介”[2]。从功能主义视角看,短视频具有平等赋权与用户聚集、海量资源与平台扶持、轻量便捷与平台交互、具象视听与微观叙事等诸多优势特性。这些特质使短视频可以有效地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生产端到受众端的整个传播过程链条,助力吸纳聚合传播主体、创新创造传播内容、拓宽延展传播渠道、吸引激发传播受众,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一)平等赋权与用户聚集,吸纳聚合传播主体
传播主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承担着设定议题、引导内容及实施传播计划的重要任务,是确保传播系统顺畅运转的核心要素。近年来短视频迅猛发展,且日益介入文化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过程[3],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社会身份限制和文化层次限制,以平等赋权、用户聚集的特征成功地吸引了各年龄阶段的群体,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主体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
短视频平台赋予了广大用户平等的创作权利,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全民参与和大众化提供可能。平台鼓励用户自主生产内容,赋予用户自主编辑、上传、转发、评论的权利,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对视频制作的专业限制。去中心化的创作环境和智能技术的加持降低了传统文化内容创作的门槛,将更多普通用户嵌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内容的生产系统之中,消弭了受众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与隔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主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专业机构和媒体,个体创作者、民间艺人、文化爱好者等多元群体加入传统文化的个性化表达与传播队伍行列,推动了传播主体的大众化进程。在技术不断革新和平台持续开放的双重推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短视频创作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UGC(用户生产内容)、PGC(专家生产内容)、PUGC(专业用户生成内容)、OGC(职业生成内容)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创作和传播的图景。
短视频庞大的用户群体为聚合多元传播主体提供了坚实支撑,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巨大潜能和显著效能。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53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6.4%。[4]凭借庞大的用户基数,短视频已经成为向大众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B站等移动短视频平台上,众多传统文化爱好者和传承人正活跃其中。例如成都非遗推广大使李子柒,京剧名家王佩瑜,非遗技艺传承人彭传明、山白、彭南科等,这些创作者通过短视频这一数字传播手段,共同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与广泛传播中,展示出短视频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互动和融合生产的奇观。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可见度,也激发了更多创作者投身于文化内容的创作与传播。同时,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中央电视台和地方卫视频道也在短视频平台上积极传播传统文化,与个体创作者和专业机构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
(二)海量资源与平台扶持,创新创造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是传播主体在传播过程中传递给受众的核心信息,其质量和吸引力直接决定了受众的反应和传播效果。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短视频凭借其庞大的资源库和平台的大力扶持,不仅能够实现内容的快速聚合和广泛传播,还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生产,激发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活力。
短视频平台的海量资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丰富素材。“平台汇聚了巨量的创作能量,海量内容以令人惊叹的速度生产出来。”[5]短视频题材内容丰富,涵盖了诗词、书画、戏曲、民乐、礼仪、汉服、手工艺等多个领域。无论是历史遗迹和传统节日活动的介绍,还是传统技艺展示和价值观的传递,都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生动呈现,用户也能更全面地感受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除了直接的视频内容,短视频平台还提供了各种相关工具和素材,比如背景音乐和音效库、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素材等。这些工具和素材不仅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极大地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吸引了更多人群的参与。据统计,TikTok(抖音国际版)上有大量的非遗传承人及爱好者自发地分享中国非遗的相关内容。截至2022年5月31日,在TikTok上中国非遗相关视频的播放量超过308亿次。[6]这不仅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也凸显了短视频平台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巨大潜能。
短视频平台的系列举措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生产和传播。首先,平台推出优质主播激励计划和流量帮扶计划,激发创作者的创意潜力,提升内容质量,促进优质主播的成长与发展。例如,女博后佳佳、意公子以及龙门石窟研究院等均得益于平台的支持,都是短视频平台上传承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同时,平台对于制作精良、内容独特的传统文化短视频给予流量扶持,通过内容推荐、热门榜单等方式,广泛地展示和传播不同领域的传统文化内容,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其次,短视频平台通过挑战、话题等各种官方活动巧妙地进行议程设置,引导用户参与内容生产。比如抖音运营团队策划发起了一系列弘扬传统文化的线上话题挑战,“累计播放量过亿的话题挑战共有10个,涉及戏曲、国画、皮影、民乐、诗词等多个传统文化门类”[7]。此外,短视频平台提供各种编辑工具和特效,推出了“非遗合伙人”计划、“看见手艺”计划等众多运营活动,进一步激发了用户的参与热情。正是在平台的大力扶持下,优质示范内容不断涌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呈现爆发式增长,成为平台上的重要内容品类。
(三)轻量便捷与融合交互,拓宽延展内外传播渠道
传播渠道是传播系统中尤为关键的要素,其多样性和有效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及发展至关重要。全媒体时代,智能技术的运用使短视频灵活便捷,且具有尤为强烈的交互性,不仅为国内民众学习、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参与渠道,而且为海外受众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窗口。
短视频以其轻量便捷和时长短的特性,为公众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创作与传播提供了一个亲民且易于接触的渠道。由于传播成本和难度的限制,以往不少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承被边缘化。但现在,短视频凭借自身短小精悍的内容特点,以及与移动便携设备深度契合的优势,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无论是地方戏剧、民间艺术还是传统节庆活动短视频,人们都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观看和分享。这种灵活便捷性不仅提供了更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媒介环境和呈现载体,而且有助于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借助移动短视频这一传播载体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使文化内容更加平易通俗、更加容易获取。特别是对于那些世代传承但在现代生活中却较少受到关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古代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短视频能够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来增加这些文化内容被发现和观看的机会,进而提高社会对这些宝贵文化财富的重视程度和保护意识。
短视频的强交互性拓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渠道,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辐射力和感染力。短视频的核心在于分享与互动,这一特性在多元媒介共生的时代背景下尤为突出。“以快手、抖音等为代表的用户内容生产平台、以央视频等为代表的官方媒体传播平台以及以梨视频、二更为代表的专业自媒体传播平台”[8]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生态圈层。这种多平台融合交互的分发方式及立体式传播渠道有效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使更多极具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海外网友视野,提高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影响力。比如李子柒、阿木爷爷、滇西小哥等博主创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作品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广受欢迎,获得了海量点赞和关注。同时,短视频凭借其交互性强、社交黏度高、传播范围广等特点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实现了不同媒介渠道之间的同频共振,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短视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成功地打开了一扇向世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新窗口,有效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
(四)具象视听与微观叙事,吸引激发传播受众
受众既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也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和信源的反馈者。短视频的具象视听表达与多模态微观叙事等特点打开了文化传播的新方式,有助于受众在视听等层面全方位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其互动参与传播的积极性,进一步优化文化传播链条。
短视频以其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传播方式,更加直观地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了用户的参与热情,促进了大众与传统文化的互动交流。短视频具有较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更为高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意象传递给更为广泛的受众。传统传播时代,传统文化往往被贴上“沉闷乏味”“枯燥冗长”等标签,这些刻板印象制约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全媒体时代,短视频以其形象化、视听化的特点,有效化解了传统史书典籍的晦涩,突破了古迹遗迹的静态局限,使得传统文化可观可感,既可意会更能言传。例如,在抖音平台上,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结合文字解说、配图和演示等视听元素,将原本曲高和寡的中华诗词、成语等内容以全新的视听审美形式呈现,极大地提升了内容的趣味性,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传播。
短视频微观叙事视角拉近了传统文化与用户群体日常生活的距离,为受众提供了广泛参与文化传播和互动的机会。在以往的传播中,传统文化多立足于宏大的传播视角进行集体或国家层面的叙事,易造成传播者“高居庙堂”[9],可能给受众造成文化区隔。短视频倾向于“小叙事”,叠加音乐、特效等灵活巧妙的创作手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加贴近日常生活、体现现代价值的方式呈现给受众。叙事视角也从集体或国家层面转向对微观个体的聚焦。这种传播模式更具有日常性、真实性和亲和力,易于建立传播主体与客体的关联,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交互式的传播模式,使受众通过点赞、评论与转发等系列行为与传播主体发生关联,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一种更为日常真实、朴实平和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进而引发受众更为强烈的情感共鸣和认知共识。如李子柒的传统田园生活短视频,不仅可以使观众更好地理解非遗文化的民族特征和精神内涵,还可以让受众在传统文化传承者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二短视频赋能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传播的现实限度
“每一种技术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10]3任何一种媒介走向大众化之后,其正面和负面效应都会同在。由上观之,短视频传播媒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赋能作用。然而,这种赋能是有限度的。在享受短视频赋能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其带来的问题和挑战,理性看待短视频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与有限性。
(一)低准入门槛和去中心化加剧传播的主体分化
视频创作的便捷性正让“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想成为可能。因为,短视频制作的低准入门槛和去中心化特征使得创作者规模暴增,海量短视频内容进入传播场域。然而,五花八门的传播内容质量良莠不齐,尤其是叙事方式、视觉语言、影像质量等存在较大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传播主体的分化,制约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准确传播和深度解读。
短视频低准入门槛的特性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主体变得更为复杂多元,短视频创作生态质量参差不齐。短视频平台的开放性和低门槛特性让原本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完成的拍摄、录制、上传等变得触手可及,这也使得内容质量难以把控。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真正拥有丰厚知识储备、扎实理论功底、优良文化素养的短视频制作者较为稀缺。譬如李子柒、彭传明、朱铁雄这样可以进行高质量输出的创作主体仍是少数,许多创作者的作品仍缺乏原创性,内容有时也偏向低俗。另一方面,有的传播主体缺乏剪辑、音效、画面布局等视频制作技能,尤其是一些传承人的年龄较大,缺乏数字化技能和素养,难以将掌握的传统文化通过短视频的方式传播出去。同时,文化传播主体的专业素养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内容选择、叙事方式、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短板。
短视频去中心化创作模式可能会削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官方传播主体的权威性,削弱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在传统的中心化传播体系中,内容往往需要经过专业机构或权威人士的严格审核,以确保其质量和准确性。然而,在短视频平台的扁平化环境中,每一位用户都有机会成为内容的创作者和传播者。在这种近乎平等的传播关系中,中心被弱化,传播主体既可以是专业的媒体组织,还可以是任何网络主体,这就打破了以官方媒体为核心的传统传播主体格局。因此,一些创作者只是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简单的搬运、加工、包装、模仿,而不能制作高质量的原创性作品。同时,有的传播主体对数字化文化传播认识不到位,难以进行传统文化的深度表达,使得部分短视频内容蕴含的文化价值不高,视频质量较为粗糙且低劣。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和内容来源的广泛性使得短视频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呈现出“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现象,导致部分受众也难以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权威感和信任感。
(二)个性化推荐和碎片语态冲击传播的完整叙事
数字化浪潮中,短视频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传播力迅速占领了文化传播的高地。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短视频内容同质化和信息碎片化现象逐渐凸显,传统文化叙事的严谨性和结构化等被弱化,致使用户接收的信息不完整,难以从宏观视角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认识。
短视频内容的同质化容易导致受众形成片面、肤浅的文化认知,加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完整叙事断裂。平台以用户喜好为导向的算法推荐机制具有明显的“双刃剑”属性,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吸引大量用户,但长期而言可能会使受众陷入文化误解。目前,不少短视频作品只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个片段或表面的呈现,难以让用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全面的认知和评价。这不仅无法准确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核心要素,还可能让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浅尝辄止”甚至“断章取义”,产生误解。此外,由于众多短视频都围绕相同的主题和角度进行创作,受众在浏览时很容易陷入“信息茧房”中,难以获得新的信息和启发。这种缺乏创新和多样性的内容传播方式,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完整叙事变得愈发困难。
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方式和时间限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难以呈现系统整体性和逻辑连贯性。尽管短视频平台上已积累了大量传统文化内容,但这些内容往往以片段化、分散化的形式呈现,可能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文化损耗,打断传统文化叙事的连续性。由于短视频的体裁限制,深层次传统文化内核的溯源和工艺表现的还原往往不尽人意。平台难以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概念有效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受众可能因信息零散而难以获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深入理解。此外,短视频以“秒”为单位的叙事节奏与传统文化跨越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积淀之间存在明显冲突。这种时长限制使得创作者往往只能选取某个文化元素或主题的一个方面或片段进行展示,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整、系统地展示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思想精华,无法准确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
(三)流量导向和娱乐化倾向消解传播的精神内核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短视频迅速进入人们视野且占据了闲暇时间,成为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然而,伴随短视频平台的日渐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创作与传播方式也逐渐显露出流量导向、泛娱乐化和快餐化倾向。创作者往往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深入挖掘及呈现,削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传播。
短视频平台以流量为导向的创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流量逻辑下,短视频创作者和用户被异化为赚取流量的工具[11],平台倾向于推荐那些具有高度娱乐性、话题性或能迅速引发情感共鸣的内容。一些创作者为了迎合受众口味和追求流量,可能会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任意拆分、重组或二次加工,使用低俗扮丑、摆拍造假等手法,制造出具有强烈视听冲击力但内容粗俗、猎奇的短视频。这种做法不仅未能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反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理念及短视频传播的文化使命背道而驰。此外,一些短视频主播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放弃内容质感,将传统文化与商业元素结合,甚至进行过度包装和随意炒作,忽视了主流文化价值的传播。这种商业化倾向不仅难以全面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思想和精神实质,也削弱了其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短视频泛娱乐化和快餐化的倾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传播形成了挑战,使得受众难以深入领会其内在的文化意蕴和精神价值。泛娱乐化是指在文化创作、传播和消费过程中,娱乐元素、娱乐精神和娱乐方式逐渐成为主导,导致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趋向于追求轻松、愉悦、即时满足的体验,而可能忽视或削弱了文化本身的深度、内涵和教育意义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得传统文化和严肃议题在短视频平台上难以获得应有的关注,诗词歌赋、史书典籍等文化内容被娱乐化的内容所掩盖。而那些话题性高、更具“感观冲击”的内容则更容易赢得受众的青睐。同时,短视频平台以其快节奏和短时长的特性,让用户在短时间内接触到海量内容。这种快速消费的模式虽然满足了即时的娱乐需求,却也容易导致用户对信息的浅尝辄止,难以激发深度思考和情感共鸣,阻碍用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关注和积极参与。由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在这种环境下可能面临挑战,难以展现出应有的思想深度和文化魅力。
三短视频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播的优化向度
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战略需求,要求我们立足移动传播新视野,充分发挥短视频传播的正面效能,规避短视频传播的负向效应,有效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率。
(一)协同多元力量,重塑传播格局
从视频文化生产及传播的视角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短视频传播本质上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过程,它涉及内容生产、平台运营、受众参与及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这一过程的实施,远非单一创作者仅凭个人之力所能完成,而是需要调动多元创作力量参与,发挥各方的驱动力[12],共同担负起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使命。
1.加强专业力量的深度介入,培育专业化文化传播队伍
PGC(专业生产内容)和UGC(用户生产内容)作为短视频传播的两大内容生产源,虽然极大地扩展了传统文化的受众和受欢迎度,但也存在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因此,需要引导权威文化机构和专业人士入驻短视频平台,组建专业顾问团队,为文化短视频的制作和传播提供专业的文化解读、内容策划和叙事结构指导。同时,平台应定期为短视频创作者和制作团队提供培训和交流的机会,提升他们在内容策划、拍摄技巧和后期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素养,增强他们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此外,短视频平台应通过扶持政策、收益激励、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等措施,吸引更多创作者投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的创作,与专家学者形成互促共进的关系,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空间的有效传播。
2.促进各主体间的沟通与协作,构建多元化、协同合作的传统文化短视频制作和传播集群
传统文化短视频“唤醒、激活、复现”[13]传播功能的实现,需要发挥社会网络的协同创新力量,整合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创作者、政府、高校科研机构、MCN机构等各方资源。一是搭建多元立体传播矩阵,汇聚成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合力。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官方文化机构、博物馆、图书馆等与民间文化组织、非遗传承人等开展合作,共同投身于传统文化短视频的创作与传播。唯有汇聚多方资源培养优秀的传统文化类短视频制作者,打造更多传统文化短视频精品力作,才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展示和立体化传播。二是打破行业壁垒,鼓励跨领域的专业人士与短视频创作者进行合作与共创,进一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譬如,邀请影视明星、知名作家、艺术家等参与传统文化短视频的拍摄,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传播网络,共同创作出更多质量高、深度够、创意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二)优化算法技术,深耕传播内容
首先,与短视频庞大的作品流通量相比,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作品依然稀缺,这与人们对新媒体在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期许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要进一步优化算法推荐技术,着力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作品同质化、碎片化、泛娱乐化等问题,不断提升平台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力度与传播效果。
其次,优化算法模型和推荐机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化全方位传播。算法推荐虽有益于精准传播的实现,但也可能加剧“信息茧房”现象。这时,对于算法技术和创作者思维的纠偏就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短视频平台要优化算法机制,优先推荐那些文化价值深厚、制作精良的传统文化作品及其传承人,通过“引流”和“顶置”等手段,增加其曝光率。同时,针对跟风、模仿导致的内容同质化问题,平台应根据用户观看行为和反馈,动态调整推荐策略,避免单一的流量导向。另一方面,短视频内容生产者“都应从过去思想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复现、激活传统文化对于当下人们的价值和意义”[2],不断提升短视频内容品质。这就要求创作者必须结合时代发展需求,进一步对丰富且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进行剖析和解读,注重传统文化短视频内容生产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增加传统文化短视频展示的立体性和连续性,避免陷入内容同质化、低俗化、碎片化的圈套。
最后,加强短视频内容的审核和监管,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要。一是必须严把短视频质量关,有效筛选并剔除同质化、低俗化的内容。平台应积极研发智能把关审核系统,建立专门的审核团队,“借助人工智能形成完备的前置预防机制”[14],坚守内容池的准入门槛。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完善以良币驱逐劣币的内容管理机制,优化内容生产体系,以促进高质量传统文化短视频作品的产出和传播。二是深耕传统文化短视频内容的生产创作,精心制作和用心打磨独具匠心的文化精品。《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节目在短视频平台的出圈走红,为我们提供了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的典范。这些走红的节目启示我们,应致力于创作具有深度和思想的优质内容,也要结合互联网时代内容生产方面的优势,尝试运用新的剪辑手法、视觉特效和音频处理技术更新传统文化表达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视听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展现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魅力。
(三)加强价值引导,净化传播生态
习近平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5]20。面对当前社会流量至上和泛娱乐化倾向的严峻挑战,短视频平台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肩负着更为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平台必须进一步加强规范引导,精心构筑平台健康文化发展生态,以价值理性驾驭工具理性,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传播更加有序、深入、高效。
加强主流价值引导,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内容的精神内核不变质。“积极、正确的思想舆论不发展壮大,消极、错误的言论观点就会肆虐泛滥。”[16]319一方面,政府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为基本立足点,通过法规层面精准界定传统文化传播题材的统一标准与规范性要求,以确保文化传播立场不移和方向不偏。另一方面,平台也应从“根”和“魂”的高度出发,贯彻“内容为王”的运营之道,鼓励创作者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坚守其深厚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确保在数字化传播的浪潮中,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和弘扬。只有充分把握平台传播规律和特性,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坚守文化传承初心,才能推动传统文化短视频向精品化转向。
加强平台自律,通过技术赋能营造风清气正的传播生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注入新动能。一是摒弃流量至上的信条,强化行业监管和平台责任。平台作为内容发布的首要责任主体,必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优先推荐有益于社会和文化的优秀作品,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此外,引入公众监督机制,让媒体、公众等第三方参与到平台内容的监督中来,引导内容生产者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创作理念,建立起更加健康、积极的内容生态。二是积极融合先进技术,打造良性的文化传播生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要素和独特价值观念,在新技术的加持下拥有更广阔的表达和传播空间。利用平台的智能技术,构建高效的内容过滤系统,实时筛选并推荐高质量的短视频作品,改善平台的整体传播环境与风气。同时,借助自然语言处理和情感分析技术等科技手段,对用户的评论和反馈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捕捉并应对负面声音,以塑造积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氛围。
(四)契合受众需求,提升传播效能
只有充分调动用户的积极性,精准把握用户的兴趣和需求,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紧密贴合并深度融入用户的日常生活,才能最大化地实现其传播效果。
第一,精准贴合不同受众的审美趣味和文化需求,促进传统文化精华内容的有效传播。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指出,受众是基于特定的需求来接触和使用媒介的,并通过使用媒介来满足这些需求。为此,要以目标受众群体的个性化观看需求为基本导向,精心打造与受众审美趣味相符的传统文化内容。通过建立不同门类的文化频道和互动社区,并根据垂直细分领域中受众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内容选题和创作,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层次和个性化的传播。另外,要结合现代审美和流行趋势,做好青年群体传播。当下的青年群体既是观看、分享短视频的主力人群,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更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者”[1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要想得到广泛传播,就必须创新传播方式,适应年轻人的审美特点和重视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比如在短视频中融入手绘、说唱、戏仿、混搭、盲盒等潮流元素,有效地拉近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的距离,增强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被看见、活起来、潮起来”成为可能。
第二,优化用户体验,让传统文化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到达受众端口,带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享扩散。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培育传播者,更要不断提升观众的认知、喜爱和参与度。因此在传播策略上,要利用好技术和运营手段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和内容品质,激发大众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一方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运用智能化技术手段创新演绎和呈现精品传统文化。比如通过装扮、拼贴等视觉形式,结合特效、动画等方式,帮助用户获得生动有趣的文化交互体验,激发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另一方面,设计具有普遍共鸣的叙事方式,重视技术赋能,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创作者应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挖掘和价值弘扬,“深化图片和音视频类信息内容监测技术的开发”[18],找到那些能够引发广泛共鸣的文化记忆点、情感连接点和利益交汇点,通过故事化的叙述和生动案例建立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进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连接融合。
四结语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作为当下受众范围最广泛、内容生产最活跃的媒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赋能作用。我们应充分利用其优势,在深入洞察其潜在局限性的前提下,把握传播规律、开拓传播渠道、创新传播策略,激发短视频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潜能。未来,随着媒介形式的融合和传播技术的升级,我们仍应一以贯之坚定文化自信,深化研究短视频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实现路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移动传播中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6).
[2]徐兆寿,何田田.短视频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新路径[J].中州学刊,2024(4):168-176.
[3]曾一果.短视频赋能文化传播的现状及策略研究[J].人民论坛,2021(31):100-103.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0L].(2024-03-22)[2024-03-25]https://www.cnnic.net.cn/NMediaFile/MAIN1711355296414FIQ9XKZV63.pdf.
[5]江小涓.数字时代的技术与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2021(8):4-34+204.
[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短视频平台影响力研究报告:短视频传递鲜活的中国传统文化[N].中国旅游报,2022-06-10(5).
[7]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字节跳动平台责任中心.抖擞传统: 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研究报告[EB/0L].(2019-05-16)[2024-03-22]http://media.whu.edu.cn/id/1024.
[8]刘佳.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播的路径与对策[J].传媒,2021(10):73-76.
[9]李小华,华凯纯.后现代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新向度——基于李子柒的短视频分析[J].中国出版,2020(22):62-66.
[10]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11]何志武,李晓川.短视频生产的价值追寻与价值共享[J].中国编辑,2024(1):78-84.
[12]宁海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整合传播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6):135-138.
[13]肖珺,李朝霞.唤醒、激活与复现:传统文化短视频的传播功能[J].新媒体与社会,2020(1):197-210.
[14]王传领.短视频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特征与文化使命[J].中国编辑,2024(5):90-96.
[1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7]王晓红,魏韬.短视频平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逻辑[J].中国编辑,2024(2):11-15.
[18]王芸婷.新时代传播媒介变革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文化软实力,2024(2):7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