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月色下的茶境

2024-10-08耳东

茶道 2024年9期

在浩瀚的华夏文明长河中,月光与茶,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不可或缺的雅趣。月,以其清辉洒满人间,赋予万物以宁静与遐想;茶,则以其淡雅之味,涤荡心灵,引人步入超脱之境。当月华如练,茶香袅袅之时,二者相融,便构筑了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月下品茶图卷,今,且让我们探寻那月下品茶之境的无限韵味。

一庭清梦闲对月

在中国人的梦里,总有一方静谧的院子,那里四季更迭,风月无边。院里,青砖白墙,树影斑驳,品茗读书,茶香四溢,尽享悠闲。每一缕风,每一丝雨,似乎都带着古人的诗意。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的一首《月下独酌》,道尽了孤高清逸之士在月光下的洒脱与不羁。然,若将“酒”换作“茶”,这份意境便多了几分淡泊与宁静。试想,夜深人静,一轮明月高悬天际,银辉轻洒,万物皆笼于一层柔和的轻纱之下。此时,于庭院之中,设一几一案,置一壶清茗,邀月共饮,岂非人生一大乐事?

一叶知秋,凉风有信,季节的流动在庭院里更加明显。“或云今日重九,起坐空庭月下,复取云团酌一杯。”宋代词人毛滂在《玉楼春·句以侑茗饮》里描绘了品茶赏菊这一秋日雅事。尽管居室“泥银四壁”,简朴与清冷,但“明月一庭秋满院”,秋意弥漫,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祥和的氛围。隐士一般高洁的菊和雨后遍布庭院的青苔,恰是岁月的痕迹与自然的变迁。词中虽未直接言及思乡或怀人之情,但不难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怀旧与感慨。

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渭一生嗜茶,他曾言道:“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

清代曾崇安县知县的“福建茶官”陆廷灿曾在衙门后面辟有“梅园”,遍植梅兰竹菊,并自命“小郁林”。宋代理学家朱熹爱茶也爱竹,有诗云:“客来莫嫌茶当酒,山居偏与竹为邻”;“诗佛”王维亦专门修建竹里馆,品茶禅修,过着悠闲的隐居生活。

月下林泉石上饮

除了在庭院举杯邀月,古人也喜欢寄情于山水,与山野之间品茗。若以天地为庭院,则山川皆为我盆景。

陆廷灿写过一些茶诗,其中《武夷茶》写到的“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最显仙山意境。一幅“轻涛松下烹溪月”的悠然画卷缓缓展开,溪水在月光的轻抚下潺潺流动,与树下烹煮的茶香交织成梦。而另一边,“含露梅边煮岭云”则是另一番景致,梅花傲立,枝头点点露珠晶莹,山间云雾缭绕,与梅边缓缓升起的茶烟相融。其中“月”既指环境中倒映在溪水中的月影,又指武夷山精致的团茶:“云”即指武夷秘境中穿岭而过的云烟,又指烹煮团饼茶时的雪花沫悖。

这些浪漫的茶诗引我们走入一幅超脱尘世的美景。而在古人的茶画中,亦有月下品茗的浪漫。清代画家金廷标所作《品茶图》绘月下林泉,一文士坐于靠溪的垂曲树干上啜茗,神态悠闲,一童蹲踞于溪石上汲水,一童于竹炉前燃炭。三人汲水、备茶、啜茗的动作,恰恰自然地构成了一幅汲水品茶的连环图画。画面上明月高挂,清风月影,品茗赏景,十分自在。

另一幅《月下听泉品茗图》出自清代画家冷枚,图绘山前月下,一文人和一僧人对坐石上,一童子烹茶,正对炉吹火。一轮明月倒映水中,身后飞瀑直下,汲泉煎茶,品茶听泉,别有幽趣。土僧两人相谈甚欢,讲到兴致处,僧人右手指外,文士则放松专注地听。两人一看就是志同道合者,僧人应该是受文人之邀,于月圆之夜品茗论道,浪漫至极。

一地月光映秋香

桂花作为中秋时节的代表花卉,其香气与月色相映成趣,更添几分节日的温馨与浪漫。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便是对中秋夜色最美的描绘。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虽未提及秋与月,但却勾勒出静谧的月夜图景—一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为什么地上是白色的?那是因为皎洁的月光。为什么露水是冷的?那是因为季节已经到了秋天,天气逐渐寒冷,露水更是打湿了院子里的桂花。诗人或许正独自赏月,思念远方的亲人或朋友,这份情感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尤为深沉而绵长。

团圆之夜,手中应有一杯清茶,让茶香染浸了思念。宋代诗人张铉在《浣溪沙》一词里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感,描绘了一幅“月夜品茶图”,溢满着温暖的秋香。

秋香,不仅是花香,还可以是果香、茶香。美丽的花朵虽“无计长留”,却能巧妙地制成茶,于火前烹煮。这既是对自然之物的生命延续,也体现了词人雅致的生活情趣。茶烟袅袅升起,与花香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花香满径,露水浓重,整个秋天的香气都弥漫家中,凸显品茶环境的清幽与雅致。通过“一秋香满”的夸张手法,强调了花香与茶香的浓郁与持久。末尾“扫除残梦入云涯”也暗含了词人对这种清雅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夜阑醉茶归仙阙

中秋之夜,银盘高悬,当清辉洒满人间,家人朋友围坐饮茶,便是最惬意的时光。此刻,不禁让人想起宋代大文豪黄庭坚那首脍炙人口的词《满庭芳·北苑龙团》,其中“北苑龙团,江南鹰爪,万里名动京关”之句,仿佛穿越时空,将我们带入了一个风雅而深邃的茶世界。

北苑御茶园的龙团茶,江南的双井鹰爪茶,在万里之遥就名动京都。“碾深罗细,琼蕊暖生烟。一种风流气味,如甘露、不染尘凡”,先是碾茶、筛茶,力求如粉尘细腻,方利于后面的点茶。再注水入盏,白色茶汤犹如美玉之花,绽放着袅袅的烟雾。一种洒脱风雅的味道和意趣,如同甘美的露水,不沾俗世凡尘。

才子正因醉酒感到不适,而饮毕茶汤,感觉清风自两腋徐徐升起,顿时神清气爽起来。此时明月挂在天边,未睡的人儿坐在窗前,仰望星空,月色如华。

夜阑品茗,或“风生两腋”,或“飘飘欲仙”,后者乃醉茶之状态。宋朝无名氏一曲《一斛珠》中这样写道:“紫玉瓯圆,浅浪泛春雪。香芽嫩茶清心骨,醉中襟量与无阔。夜阑似觉归仙阙,走马章台,踏碎满街月。”

这里用“紫玉瓯”来形容茶碗的颜色,而“浅浪”则描绘出茶的嫩绿,如同春天的雪一般。这两句诗将酒和茶的美妙描绘得淋漓尽致。“香芽嫩蕊清心骨。”这里用“香芽”来形容茶叶的嫩绿和香气,而“嫩蕊”则描绘出茶叶的鲜嫩和娇艳。

“醉中襟量与天阔”是醉酒亦或是醉茶后的舒适和自由,让人感到心胸开阔,仿佛与天地相接。“夜阑似觉归仙阙”描绘了夜晚的静谧和美好,让人感到仿佛回到了仙境一般。如此“醉茶”意境,真谓妙不可言。清脆的马蹄声,敲碎了流泻一街的明月,更敲碎了惆怅与寂寞。

秋月,圆满,明亮,总能叫人浮想联翩,更叫那些饱藏诗情画意的文人思绪满怀。今人效仿古人赏月、咏月,寻觅月下品茶之境,相聚品茗清谈,以茶代酒,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