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传承的雅韵与盛宴
2024-10-08大山深处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
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中准确描述了中秋节一词,其实中秋二字最早见于《周礼》。周朝时人们在满月之日有祭拜月亮的习俗,被认为是中秋节最早的雏形。到了汉朝,嫦娥奔月的传说已经开始流传。唐宋时期,过中秋节从文人雅士的时尚活动上升为全民性的节日,并延续至今。
作为中华文化又一雅事的茶,历史同样久远。张天福在《中国贡茶·序》中写到“中国茶史与中国文明史几乎同步”。而在《华阳国志》中记载,参加牧野之战的闽濮人已经向周武王进贡“茶”,这就是最早的贡茶。
以上这些素材充分证明了中秋和茶拥有一样悠久绵长的历史,而它们在历史长河中交集碰撞出的光彩更显璀璨夺目。
唐代,茶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陆羽的《茶经》横空出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唐代人饮茶,已不仅仅是为了解渴提神,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他们讲究水质、火候、茶具,更注重品茶时的心境与氛围。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秋节与茶的结合,便显得尤为自然。
文人雅士在中秋之夜,往往会在家中或是园林中设置茶席,邀请亲朋好友共聚一堂。他们使用精美的茶具,烹煮上好的茶叶,边品茶边欣赏月色。唐代的茶多为饼茶,需先研磨成粉末再冲泡饮用。这种饮茶方式使得品茶成为一种仪式感极强的行为。茶席之上,不仅有茶,还有琴棋书画等雅趣,文人墨客以此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与才情。
唐代大诗人王维或许是在山间的茅屋中静静地泡上一杯茶,望着窗外的明月,心中涌起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创作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佳句,他的思念之情或许也会因为一杯茶而得到些许慰藉。
宫廷中,中秋佳节更是热闹非凡。皇帝会在宫中举行盛大的宴会,邀请群臣共度佳节。宴会上,除了美酒佳肴,茶也是必不可少的。宫女们身着华丽的服饰,手捧着精致的茶具,为皇帝和群臣们献上一杯杯香茶。在这庄严而又喜庆的氛围中,茶成为一种象征,象征着大唐的繁荣与昌盛。时光飞逝,唐代的茶韵,永久地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品尝一杯香茶,仰望一轮明月时,仿佛又回到了大唐那个辉煌灿烂的年代。
近年来网上关于“5000年来中国最高水平的诗词”的评选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常常拔得头筹。除了文字的优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题材好,从天上的一轮明月到人间的离合无常,清丽壮阔的词作中寄托着笔者无尽的思绪。
这篇佳作创作于丙辰年的中秋节,暨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那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还是比较得意的时候。三年后乌台诗案爆发,成为苏轼人生的转折点,此后他颠沛流离、历经坎坷。然而他却能旷达不羁半生风雅,皆与一盏茶有关。
苏轼一生痴茶,并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茶诗,如“活水还需活火烹”“从来佳茗似佳人”等。宋代品茶之风盛行,亦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茶道精神、茶艺表演、茶具制作等方面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一时期,茶文化不仅融入了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还成了社会各个阶层共同的文化追求。
中秋节作为庆祝丰收、团圆和家庭和睦的重要节日,自然少不了茶的陪伴。人们聚众而坐,品茶赏月聊天,如秦观在《秋日》诗中所写:“月团新碾瀹花甆,饮罢呼儿课楚词。”描述了在中秋时节,新碾好的茶饼用精美的瓷器冲泡,品完茶后呼唤孩子学习《楚辞》的场景,展现了宋代中秋节品茶的雅致生活。
宋代文人雅士热衷于斗茶活动,这是一种比拼茶叶品质、烹制技艺和器皿优劣的比赛。中秋佳节,文人墨客往往会在庭院或楼阁中举办茶会,邀请亲朋好友共赏明月,同时进行斗茶比赛。他们品茗论诗,交流心得,将茶的品鉴与诗词歌赋、书法艺术等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中秋茶文化的内涵。
明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茶叶的种植、加工、品饮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明代以前,人们主要饮用团饼茶,而在明代开始流行散茶。朱元璋在位时曾下令废除团饼茶的贡品制度,改为进献散茶,这极大地推动了散茶的发展。随着散茶的普及,泡茶法逐渐取代了煮茶法。人们开始使用茶壶和茶杯来冲泡茶叶,这种方法简单便捷,同时也让茶的味道更加纯粹。
中秋节到了明代,也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寄托,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设宴赏月,而茶是盛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人雅士们更是对茶情有独钟,他们不仅在中秋之夜品茗赏月,更将这份情感倾注于笔端,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茶诗。《中秋玩月》便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团团离海角,渐渐入云衢。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诗中虽未直接提及茶,但那份对中秋之夜的热爱与向往,却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品茗赏月的雅致场景。
清代的中秋节,是一个全民共庆、家家团圆的节日。在这一天,无论是皇宫内院还是寻常百姓家,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而茶,作为当时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也成为了中秋佳节中的重要角色。家家户户都会备上好茶,以待亲朋好友共赏明月、品茗谈笑。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多次描绘了品茶的场景,虽未直接提及中秋与茶,但那细腻的笔触,让人不难想象在中秋佳节,大观园内的公子小姐们,或许会在明月之下,围坐一起,品着香茗,吟诗作画。“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在这样的诗句中,我们仿佛能看到那被月光笼罩的庭院,茶香与诗意交织,营造出一种空灵而美好的氛围。
纳兰性德,这位深情的词人,在中秋之夜,或许会独自凭栏,望着那轮明月,心中涌起无尽的思念。此时,一杯茶在手,便是他慰藉心灵的良药。“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块。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在这凄美的词句中,茶的存在或许是那一抹淡淡的温暖,陪伴着他度过这思念的夜晚。
清代的茶艺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注重茶席的整体布局和氛围营造。在清代,茶席上的布置往往更加考究,不仅要有精美的茶具,还要有适当的装饰,如插花、书法作品等。清代的茶艺大师们还发明了许多新的泡茶方法,如“工夫茶”“盖碗茶”等,这些泡茶方式不仅能够更好地展现茶的特性,也为茶艺增添了更多的乐趣。
茶与月,茶与诗,相互交织,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独特而美妙的篇章。从古至今,中秋与茶似乎总是不可分割。月下煮茶,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中秋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泡上一壶好茶与家人、与友人共享,感受那份源自千年、发自内心的温暖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