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词第一山”北固山

2024-10-08朱旭东

现代阅读 2024年17期

北固山位于江苏镇江,文化叠层异常丰富的它,每打开一层,都有一个大千世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如此空灵飘逸、励志提神的诗句,正是出自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次①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次:住宿。

仅看题目,就知道王湾来到了北固山。王湾是洛阳人,估计不习惯南方的气候和生活,因而全诗表达的是浓浓思乡之情。那时候,北固山上视野远比今日开阔。江海潮涌,一帆高悬,直济沧海,令人荡气回肠的场景,催生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美妙诗句。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据说得到当时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政事堂上。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坦露心迹的话,展现了诗人不随流俗、高洁傲岸的品行,古往今来不知被多少人自勉、引用。此句出自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全诗没提北固山,但芙蓉楼当时就在北固山支脉的月华山上。

王昌龄当时任江宁县丞,受浙江西道润州府(今镇江)管辖。因为不拘小节、性格耿直,王昌龄仕途起起落落,有朋友离他远去,但辛渐却不离不弃。唐天宝元年(742),辛渐准备从润州溯江北上洛阳。临行之前,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设宴送别,留下了这千古名句,也留下了辛渐的名字。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两首词,更是让“北固”二字,撞人满眼满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题中即有“北固”二字,且起首便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北方故土为志,但命运多舛、壮志难酬。南宋嘉泰四年(1204),六十五岁高龄的辛弃疾由绍兴调任镇江知府,一上任就着手北伐抗金的准备。带着这种心态,辛弃疾登上北固楼,凭高望远,想到沦陷的中原故土,感慨万千—“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不仅是自勉,更是期盼。

但是,南宋的北伐首鼠两端,辛弃疾北伐中原无望,再登北固山时,已是另一番心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②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②佛(b#)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他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的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英雄迟暮,却壮志难酬,辛弃疾只能自我解嘲,“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与北固山相关的词篇还有很多,比如北宋苏轼的《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就有“乐事回头一笑空”的名句,多景楼就在北固山上。南宋陆游调任镇江府通判,也在多景楼上写下代表作之一《水调歌头·多景楼》。南宋陈亮登上多景楼,写下著名爱国词篇《念奴娇·登多景楼》。

念奴娇·登多景楼

[南宋]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③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③腥膻:外敌入侵,这QAQseljqdWlzK/O1zCfNDw==里代指金人。

在这首词中,陈亮以慷慨激昂的笔法,以词言事,寄托自己恢复中原、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激情。

由一首诗词、一篇文章、一句名言而闻名天下的名山比比皆是,但像北固山这样,汇聚这么多顶级大家,诞生这么多顶级词篇的地方,恐怕很难找到第二处。因此,北固山又有“宋词第一山”的美名。

北固山后峰有座北固亭,据说就是辛弃疾两度登临的那座亭。相传刘备西征入川后,孙权诡称母病,骗得孙尚香回吴。一日,孙尚香听闻刘备兵败,已病逝白帝城,悲痛不已,在北固亭望西遥哭,投江殉情。后人为纪念孙尚香,又称北固亭为“祭江亭”。

诸多名人名句加持,三国人物不断演绎,让人对这座海拔仅五十余米的小山刮目相看。事实上,北固山的文化内涵,不仅于此。

北固山不高,但临江一侧峭壁如削,非常险峻。王安石曾数次到镇江,并在《泊船瓜洲》的诗中提到了镇江。“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景色近乎白描,意象却让人浮想联翩。

不知道他当时在瓜洲看到的京口,是金山还是北固山?唐宋时期,登北固山北望,可将滔滔大江尽收眼底。但王安石笔下的“一水间”,最近一个多世纪不断长出沙洲,北固山不再临江而立,山峰北面是人工疏浚的金山湖,不再是长江的主航道。

历史长河中,不知道有多少名人登临北固山,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为后人打开无限的想象空间。诗仙李白就写过“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苏轼的豪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苏轼的长情;“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苏轼的洒脱。

北固山后山,有一座柳永墓。这位奉旨填词的白衣卿相,是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在世时,他的词即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程度。

鹤冲天·黄金榜上

[北宋]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④明代:政治清明的时代。

柳永屡试不第后在《鹤冲天》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引起仁宗皇帝不快。因此在应试放榜时,仁宗皇帝把他的名字革掉,说:“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用浮名,且去填词。”这样一来,柳永索性自称“奉旨填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史留名的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文天祥,同样与北固山有交集。北固山西侧的甘露渡口,就是文天祥的逃脱处。

镇江脱险,可谓步步惊心。文天祥在《脱京口》的总题下,写了《定计难》《谋人难》等15首组诗,详细描述了整个脱险过程的艰辛。后来他还写了首《京口脱险感怀》,表达对当地百姓的感激。

在随后的几年里,文天祥颠沛流离,试图扶大厦于将倾。奈何江山飘摇,屡败屡战的文天祥于景炎三年(1278)在广东海丰五坡岭被俘,4年后舍生取义。

如今,本不高耸的山峰,在林立高楼的陪衬之下,已无耸立之感。天空中隐约可见的几颗星辰,在夜幕中似与北固山遥相呼应。

月印万川。如果苏轼、柳永等都化作了天上的星辰,此时会不会独怜北固山?

拓展阅读

北固山的历史地位为何如此突出?

如果要在地图上确定镇江的具体点位,它就在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南岸。沿江河交汇处的京口闸东行不远,就是北固山。

北固山在历史上的地位为何如此突出?镇江市文联原副主席王川认为,历史上镇江有很多小半岛突入长江,岸边形成很多小港口,半岛成了军事要塞,港口成了货物集散地。尽管北固山不高,却是保护江南的一道屏障,三国时期,东吴一度将政权中心从吴县(今属江苏苏州)移到京口,建铁瓮城北拒曹军,就是一个例证。